包文拯

包文拯

包文拯(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名文正,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肥東);為中國北宋著名清廉官員。包拯為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申科進士甲科,初任建昌知縣,官至開封府尹及龍圖閣大學士。因為他進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後,其衣著飲食和器具依然“如衣布時”,是古代中國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間諺語有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後世包括朱熹、歐陽修、劉敞、司馬光對包拯皆有正面評價。

基本資料

包文拯包文拯圖片

姓名:包文拯

生卒:999--1062
包拯,民間又稱包青天、包公。生於999年,卒於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安徽 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包拯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 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欺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陝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 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侍制”。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尚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籍貫:廬州合肥人(安徽 合肥)

包公廟宇

在中國合肥市現存新修葺之包公祠,現存之包公墓於1987年10月1日重修對外開放;並成立合肥市 包公研究會。而中國各地均有大小之包公廟,如台灣南投縣埔里的青天堂、大寮村高雄縣開封宮、香港灣仔堅尼地道的包公廟、澳門鏡湖醫院附近的包公廟、湖南省郴州市宜章栗源鎮的包公廟等等。

包氏家族與遺蹟

據墓志銘載:包拯先有三妻張氏、董氏(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後兩年染病身亡),並後與隨嫁之待婢孫氏納為妾室並生下一子包綖(1058年,包綖由包繶之妻崔氏取名包授),妻被包拯遺送回家,因為包綖,家族得以繁衍;包公另還有兩位女兒。另董氏於1068年病逝於合肥,與包拯合葬;崔氏則於1094年去世,享年62歲。
他於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病歿於開封,諡號孝肅,妻子董氏把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並由宋樞密副使吳奎立下墓志銘(現存安徽省博物館),墓地曾於1199年由淮西路官員重修,但於文革時期1973年3月因當時革命委員會征地被強行“遷墳”破壞,而另一相關古蹟“包公井”原址亦搶救未果,於1986年成為在合肥四中的一幢五層樓宿舍。

傳說形象

包拯以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著稱,故民間稱其包青天及包公,就任開封府尹期間,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與有“御貓”之譽的御前四品帶刀護衛之南俠展昭協助,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令正義得以順利伸張之餘亦導人向善。因為開審考上狀元成為駙馬爺的陳世美不認妻一案前,其妻子秦香蓮向王丞相攔路喊冤(而不是向包青天攔路,但現在借用攔路喊冤來引申有冤無路訴,迫於無奈出此下策之義)。
開封府公堂門前右邊前有一鼓,逄有重大冤情之時,不論大小人物一經擊鼓鳴冤,包青天定必升堂開審,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陳述冤情;而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日審陽間,夜審陰間;並流傳多個審案故事傳頌後世,著名的有《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烏盆案》等。另古代小說《七俠五義》亦以其為主人公。因其大公無私,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懾佞臣,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亦有“包黑子”稱號,坊間傳說中包拯死後成了神明“馬國公”,故現在稱的“馬國公”就是包公本人。

改篇電視劇

1974年起,台灣中華電視台將包青天審案故事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包青天》,由儀銘主演,總共跨年播出350集,創下台灣電視連續劇播映集數最高紀錄。由蔣光超主唱的主題曲亦隨之成為在台灣家喻戶曉的名曲。1993年2月23日華視再度推出新版《包青天》,由金超群擔綱主演,原計畫製作15集,但播出後收視成績出乎意料之佳,製作單位乃不斷延長故事,結果總共跨年制播236集,至1994年1月18日方告下檔。

本劇海外播映成績亦極亮眼,例如香港兩個免費電視台(無線電視與亞洲電視)均購入此劇,作為同時段收視爭奪之對憾武器(無線所用之主題曲為林子祥主唱、黃霑詞的《願世間有青天》,而亞視則以華視原版,胡瓜主唱之《包青天》)。其後前述兩電視台又分別以包青天為題材,各自拍攝電視劇(無線電視由狄龍飾演包青天,亞洲電視則邀請台灣華視《包青天》原演員班底赴港拍攝),往後相繼出現以包青天為背景的電視劇,如《七俠五義》(台灣)、《碧血青天楊家將》《五鼠斗御貓》(2005年,香港)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