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特種郵票

包公特種郵票

中國郵政定於2015年8月8日發行《包公》特種郵票1套2枚,小型張1枚。

發行通告

中國郵政定於2015年8月8日發行《包公》特種郵票1套2枚,小型張1枚。

郵品數據

郵票名稱:《包公》特種郵票

志號:2015-16

圖 序 圖 名   面 值

(2-1)T 擲端硯 1.20元

(2-2)T 鍘美案 1.20元

小型張 包公像 6元

郵票規格:38×50毫米

齒孔度數:13×13.5度

整張枚數:版式一 12枚

版式二 6枚(3套)

整張規格:版式一 190×200毫米

版式二 150×190毫米

小型張郵票規格:60×67毫米

小型張外形規格:125×86毫米

小型張齒孔度數:13.5度

版 別:膠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 、異形齒孔、螢光噴碼

設 計 者:陳全勝

責任編輯:李可心

印 制 廠: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

樣票鑑賞




(2-1)T 擲端硯(2-2)T 鍘美案小型張 包公像

設計賞析

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包公是我國歷史的傳奇人物,他是清正廉明、剛直不阿、斷案高明、至忠至孝的代表人物,在我國民間,包公被稱為“包青天”,幾百年來都是老百姓心中最公正的官員代表。受到歷朝歷代的讚譽。

該套郵票由陳全勝設計,採用工筆人物的表現手法,作者筆力深厚,構圖考究,於細微處表現人物性格。翻湧的河水、拂袖分別表現了包公憤怒的心情,塑造了包公廉潔、公正的形象,秉燭夜讀塑造了包公勤政的形象。

本套郵票是繼“關公”、“諸葛亮”之後,又一套以古代著名人物為主題的郵票。以包公為主題,既是老百姓的喜聞樂見的古代人物,同時包公的人物性格、歷史功績又是國家倡導清廉、強力反腐的政策導向。

相關資訊

摺疊鳳凰資訊

《包公》特種郵票首發活動新聞發布會在開封府景區順利舉行

大河網訊 7月20日上午,,《包公》特種郵票首發活動新聞發布會在開封市開封府景區舉行。開封市副師長鄭中華等相關領導及各界新聞媒體記者參加了此次發布會。

鄭中華為此次郵票首發活動新聞發布會致辭並宣布將於8月8日在開封府廣場舉行《包公》特種郵票首發式。他表示,開封是宋文化的發源地和知名傳承地,是包公為官施政之地,也是包公精神、包公思想、包公文化發祥光大之地,開封有責任、有條件傳承弘揚包公文化。包公作為北宋時期的著名官員,是宋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開封舉辦《包公》特種郵票首發式,對積極探索宋文化傳承發展的新模式,對推動宋文化的傳播都具有重要作用。

據悉,此次發行的《包公》特種郵票為中國著名郵票設計師陳全勝設計。陳全勝先生是中國美協理事、山東美協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曾設計了《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系列郵票等。《包公》特種郵票一套兩枚,小型張一枚,全套面值八點四元。郵票內容分別“擲端硯”和“鍘美案”,小型張內容為“包公像”,表現其清廉、正義、智慧的人物特徵。《包公》這套郵票是繼《關公》、《諸葛亮》之後,又一套以古代著名人物為主題的郵票。

據主辦方介紹,首發式將以文藝演出和郵票發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突出宋文化元素和包公廉政愛民的形象。在首發式上,還將舉行《包公》郵品永久收藏儀式,將全套《包公》郵品和簽字郵品捐贈給開封府,做為開封府永久收藏和展示的紀念品。開封府也將在景區顯著位置為郵票設立永久展區,供遊客觀賞。同時,在開封府內還將舉行舉辦“寫包公、繪包公”書法繪畫活動,開封市三十餘名著名書畫家將現場書寫、繪製有關包公文化和廉潔從政有關內容,讓包公精神和廉政愛民政治氛圍更加深入人心。為烘托《包公》特種郵票的首發氛圍,在開封府還將舉辦主題為清風正氣的“古代名人暨開封市收藏名家郵票展覽”,屆時,郵迷們可一飽眼福。(董倫峰 未興武)

摺疊網易

《包公》特種郵票首發式將於8月8日在開封府舉行

本報開封訊近日,大河報記者從《包公》特種郵票首發活動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包公》特種郵票將於8月8日在開封府廣場舉行首發式。

據悉,此次發行的《包公》特種郵票一套2枚,小型張1枚,全套面值8.4元。郵票內容分別為“擲端硯”和“鍘美案”,小型張內容為“包公像”,表現其清廉、正義、智慧的人物特徵。這是繼《關公》、《諸葛亮》之後,又一套以古代著名人物為主題的郵票。

據介紹,首發式將以文藝演出和郵票發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突出宋文化元素和包公廉政愛民的形象。在首發式上,還將舉行《包公》郵品永久收藏儀式,將全套《包公》郵品和簽字郵品捐贈給開封府,作為開封府永久收藏和展示的紀念品。開封府也將在景區顯著位置為郵票設立永久展區,供遊客觀賞。同時,在開封府內還將舉辦“寫包公、繪包公”書法繪畫活動,開封市30位著名書畫家將現場書寫、繪製有關包公文化和廉潔從政有關內容,讓包公精神和廉政愛民政治氛圍更加深入人心。為烘托《包公》特種郵票的首發氛圍,在開封府還將舉辦主題為清風正氣的“古代名人暨開封市收藏名家郵票展覽”,屆時,郵迷們可一飽眼福。

郵票人物

包拯(包公)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稱包文正,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肥東人),中國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進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謚孝肅,贈禮部尚書。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黑子”、“包黑炭”。

摺疊人物簡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出身於廬陽一個官宦家庭。二十八歲考上進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但包拯是個孝子,他信守聖人“父母在,不遠遊”的教誨,直到三十六歲時父母亡故後才正式出任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知縣。在知縣任上,他斷了一個奇案,聲名遠播。三十八歲升任知州,清正廉潔,受到上司重視和世人稱讚,之後,便開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摺疊家庭背景

包拯是楚國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孫(《包拯墓誌》《宋史·包拯傳》《通志》卷八之五)。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讀書耕田。父令儀,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刑部侍郎,與文彥博的父親文洎同供職閣中,遂結為世交。所以包拯與文彥博“方業進士,相友甚厚”,後來還結為兒女親家。父後來致仕返回原籍,贈太保。母宣氏,贈馮翔郡太夫人。

包拯兄弟三人,長兄包瑩、二兄包穎均早前去世,只有他一個傳宗接代。他家境殷實,所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傳統知識教育和薰陶。

摺疊政治生涯

1、初入仕途

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二十八歲,考中了進士。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法院陪審員,級別很低。接著,又任命他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由於父母年事已高,不願意隨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棄官職,留在家裡,侍候父母。

後來,朝廷又委派他到家鄉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負責管理稅收錢糧,這一回,包拯去赴任了,但是因為實在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只堅持了幾個月就打道回府了。

2、立志做清官

父母相繼去世之後,包拯才離開鄉村,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的官職。他住在小客棧里,夜晚守燈苦讀,寫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乾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大意是說,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秀挺的木材應該做房屋的棟樑,精煉的鋼料決不應去做鐵,我應該做一個無愧史書教誨的清官。

景祐三年(1036年),包拯被任命為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在那裡,他公正地斷了許多奇案,搏得了清官的好名聲。

摺疊人物仕途

天聖五年(1027年):大理評事,知建昌縣(不赴),監和州稅(不赴)。

嘉佑六年(1061年):給事中,禮部郎中(後禮部侍郎),三司使,樞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禮部尚書(五月卒贈)。

摺疊人物軼事

1、拒收端州名硯

不久,包拯升任端州(今廣東省肇慶市)知州。端州出產一種名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和湖筆、徽墨、宣紙一道,並稱“文房四寶”中的絕品。以往在端州任職的知州,總要在上貢朝廷的端硯數目之外,再多加幾倍,作為賄賂京官的本錢。包拯上任之後,一改陋習,決不多收一塊。離任時,就連他平時在公堂上用過的端硯,也造冊上交了。

後來,包拯升任,離開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峽口遇到一陣奇怪的大風雨,他親自下艙檢查,發現船艙里私藏了一塊端硯,這是當地百姓悄悄送給他的。包拯一言不發,將那塊名貴的端硯丟入江心。民間傳說,那裡有一個名叫“硯洲島”的島,就是當年包公擲端硯的遺蹟,下游的“黃布沙”就是包住端硯的黃布。

1、包拯巧取契約文

一天,包公受理侄子告伯母騙取契約文、不認親侄一案。

原來,在東京汴梁西關外定坊有戶人家,哥哥劉天祥,娶妻楊氏。這楊氏乃是二婚,帶來一個女兒,到劉家後再沒生養兒女。弟弟劉天瑞,娶妻張氏,生得一個兒子,取名安住。父親在安住兩歲時,就給他與鄰居李社長家的小女兒定了娃娃親。大嫂楊氏打算待女兒長大後,招個女婿,多分些家產。因此,把劉安住當成眼中釘。

這一年,東京地區大旱,顆粒無收。官府發下明文,讓居民分戶減口,往他鄉逃荒。弟弟天瑞照顧哥哥上了年歲,不宜遠行,決定自己攜妻兒離鄉背井。天祥就請鄰居李社長寫下兩張契約文書,把所有家產全部寫在上面,以做日後見證。兄弟倆各執一份,灑淚分別。

天瑞帶了妻兒,來到了山西潞州高平縣下馬村。房東張員外夫妻,為人仗義疏財,雖有許多田產,卻無兒無女,見年方3 歲的劉安住眉清目秀,乖覺聰明,就收為義子。對天瑞夫妻也像骨肉兄弟一樣看待。但是不久,天瑞夫婦染上疫症,幾天后相繼去世。天瑞臨死前掏出一紙契約文,將兒子託付給張員外。

一晃,劉安住18 歲了,為使父母屍骨歸鄉,決定回老家安置。張員外就把契約文書交給他。

劉安住直奔東京汴梁,一路問到劉家門前,只見一位老婦人站在那裡。那老婦人正是伯母楊氏,她一心想獨占家財,就騙取了劉安住的契約文書,卻翻臉不認侄子,反抄起一根木棒,打得安住頭破血流。鄰居李社長聞聲趕出,問劉安住:“那契約書既被她騙走,你可記得上面寫的什麼嗎?”安住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李社長說:“我是你的岳父李社長。”當下他寫了狀詞,帶著安住來到開封府告狀。

包拯接了狀詞,便傳令拘劉天祥夫婦到了公堂,責問劉天祥:“你是一家之主,為何只聽老婆的話不認親侄子?” 劉天祥回答:“小人侄兒兩歲離家,一別十幾年,實不敢貿然相認,憑契約文書為證。而今他和我妻一個說有,一個說無,我一時委決不下。” 包公又問楊氏,楊氏一口咬定從未見過契約書。包公假意憤然對安住說:“他們如此無情無義,打得你頭破血流。大堂上,本官替你作主,你儘管打他們,且消消你這口怨氣!” 劉安住流淚道:“豈有侄兒打伯父伯母之理?小人為認親葬父行孝而來,又不是爭奪家產,決不能做為出氣而責打長輩的事。” 包公自有幾分明白,對劉天祥夫婦說:“本官明白這小子果然是個騙子,情理難容,改日定將嚴刑審問。”今天祥夫婦先回去,而將劉安住押至獄中。 第二天,包公一面讓衙役四處張揚:“劉安住得了破傷風,活不了幾天了。”一面派差役到山西潞州接來張員外,於是真相大白。

幾天后,包公傳來一行人到公堂。張員外所言句句合情合理,楊氏胡攪蠻纏死不認親。於是,包公傳令帶劉安住上堂。不料差人卻來賓報:“劉安住病重死在獄中。”眾人聽罷大驚,只有楊氏喜形於色。包公看在眼裡,吩咐差人即刻驗屍。一會兒,差人回報:“劉安住因太陽穴被重物擊傷致死,傷口四周尚有紫痕跡。” 包公說:“這下成了人命案。楊氏,這劉安住是你打死的,如果他是你家親侄,論輩份你大他小,縱然是打傷致死,不過是教訓子侄而誤傷,花些錢贖罪,不致抵命。如果他不是你的親侄,你難道不知道‘殺人償命’嗎?你身犯律條,死罪當斬!”即命左右將楊氏拿下,送到死囚牢中。此時,楊氏嚇得面如土色,急忙承認劉安莊確是劉家的親侄。包公問:“既是你家親侄,有何證據?”楊氏只好交出那張騙得的契約文書。包公看後,差人叫劉安住上堂。劉安住接過包公賺出的契約文書,連稱“青天”。楊氏方知中計。

包公提筆判決此案:表彰劉安住的孝道和張員外的仁義;楊氏本當重罪,準予罰錢贖罪;劉氏家產,判給劉安住繼承。

3、包拯陳州除貪官

仁宗年間,陳州大旱,發生饑荒,戶部尚書范仲淹上殿奏本,保舉龍圖閣大學士兼開封府尹包拯到陳州糶米濟賑。

原先朝廷已派了兩個官員去陳州辦理濟賑事宜,這兩個人都是當朝權貴劉衙內的親屬,一個是他的兒子,一個是他的女婿,他倆在陳州貪贓在法,魚肉百姓,還打死了饑民李大膽,搞得陳州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所以范仲淹要保奏包拯前往陳州查處。 劉衙內素知包拯清正,鐵面無私,所以於半夜來訪,假惺惺地說道:“陳州饑民多亡命之徒,包大人此番出賑,可要當心。”他的本意是想嚇退包拯,不去陳州。 包拯嚴正答道:“為國效勞,為民解難,乃我輩本分,何懼之有?” 劉衙內見勸阻無效,便改口說情:“包大人此去陳州,望對我兒、婿照應則個。” 包拯答道:“這個我心中有數,感謝你今天來向我傳遞訊息,將來有甚事情,我也會派人向你傳遞訊息,以作回報。”當場送客。劉衙內雖然沒得到包拯什麼確切保證,但總算能隨時得知陳州訊息,倘有不測,還有迴旋餘地,便稱謝告辭。 包拯帶了差役王朝趕往陳州,將近陳州地面時,包拯易服先行,吩咐王朝隨後趕來。包拯一副鄉民打扮,混入饑民之中,來到衙門購買賑米。只見劉衙內子婿兩人高踞公案之後,督促差役糶米。名為糶米、實為盤剝,在米中摻入大量泥沙,提高價格,剋扣斤兩,使饑民不堪其苦,稍有微詞,便棍棒相加。包拯實在看不下去,高聲喊道:“身為朝廷命官,竟敢如此荼毒百姓,天理何存?” 劉衙內的子婿見一個黑臉饑民敢當眾揭短,不由氣怒萬分,喝道:“住口,先前有個李大膽,今天又來了黑大頭,我讓你們一樣下場。”吩咐差役將包拯吊在樹上。

正在這時,手持金牌、背插寶劍的王朝趕到,兩個貪官忙迎接欽差。王朝說道:“包大人先我而來,不知現在何處?”兩貪官面面相覷,答道:“下官不曾見包大人來過。”

王朝眼快,看見大樹下正吊著包拯,忙跪步上前,親手鬆綁,兩個貪官這才知道“黑大頭”原來就是鐵面無私的包大人,忙上前恭請包拯坐上公案。 包拯一拍驚堂木喝道,“爾等貪贓枉法,荼毒饑民,我不但親眼看見,而且親身經歷,還有何話可說!” 兩貪官連連謝罪認錯。 “既然知罪,即寫下伏罪狀來!” 兩貪官當即寫了伏罪狀,並簽字畫押。 在場饑民見包拯如此清正,聲聲齊喊:“包青天!”內有被兩貪官屈打致死的饑民李大膽的兒子,此時氣憤交加,率眾饑民將兩個貪官當場打死,以泄民憤。 包拯對饑民的舉動是深表同情的,但咆哮公衙,擊斃官吏畢竟是有罪的,他就暫且將李大膽的兒子收押在監,等送報朝廷後再作處理。

包拯在發出奏摺前,先叫王朝去向劉衙內暗通訊息,讓他將陳州發生的事,稍作改動說道:“兩官員貪贓枉法已經查實,被下在獄中。饑民作亂,為首者已被當場處死。”

劉衙內聽了又憂又喜,又恨又急:憂的是,子婿已獲罪;喜的是,幸虧早得訊息,局面尚可挽回;恨的是,饑民作亂;急的是,時間倉促,刻不容緩。他自恃皇上寵愛,便連夜進宮見駕,在皇帝面前花言巧語。皇帝果然聽信了他的讒言,下了一道聖旨:“活的赦罪,死的不赦。”這樣可以完全達到劉衙內的願望,既可救了他的子婿,又可鎮壓作亂的饑民。 劉衙內奉了聖旨親赴陳州,當著包拯的面宣讀。 包拯當場問道:“濟賑兩官員何在?” 眾差役答道:“已經死了。” 包拯又問:“饑民首領何在?” 眾差役答道:“押在獄中。” 包拯宣判道:“奉聖旨,兩貪官理該處死,不準赦其罪;李大膽之子,為父報仇是為義舉,應予釋放。” 這一宣判,使劉衙內當場昏厥在地。從此一病不起。

處理這案件後,包拯在陳州按法糶米,解救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整頓吏治,使社會復趨於安定平穩。

4、包拯套破釘殺案

開封府尹包拯斷案如神,但有一案件頗費他躊躇。

街民毛勤猝然死亡,族人因其死得蹊蹺,便狀告開封府。

包公將毛妻冬花傳訊、冬花雖言詞哀切,但面露妖冶,外著喪服,內套紅襖,分明具有殺夫嫌疑,但她聲稱丈大系“氣鼓症”死亡。

包公問道:“既患氣鼓症,可曾請醫治療?”

冬花對答:“丈夫命薄,未及請醫,已氣絕身亡。”

包公便命仵作廖傑開棺驗屍。廖傑經驗豐富,但驗屍結果,雖見毛勤死狀異樣,但並無查出謀害痕跡。迴轉家中,夜不成寐,不知如何向府尹匯報。

其妻阿英見他心事重重便問道:“你可曾驗看那屍體的鼻子?”

廖傑反問:“驗那鼻子何用?”

阿英說道:“那鼻子內大可作文章,倘從中釘上利釘,直通腦門,豈非能不留痕跡而致人死亡!”

廖傑將信將疑地連夜再去復驗屍體,果見毛勤的鼻孔內有兩根鐵釘,於是真相大白,遂將冬花緝拿問罪。冬花抵賴不過,承認串通姘夫謀害親夫。

事後,包公詢問廖傑:“冬花作案手段奇特,你是如何想到驗看屍體鼻孔的?”

廖傑回答:“此是小的妻子提醒的。”

包公說:“請你妻子來府,我要當面酬謝。”

第二天,廖傑高興地帶著妻子到府里領賞。包公像是熟人似的對阿英端詳了一會,開口問道:“你嫁給廖傑幾年了?”阿英答道:“我們系半路夫妻,只因我前夫暴病死亡,才改嫁廖傑為妻。”

“你前夫名字可叫路才?”

阿英面露驚異之色:“大人如何得知?”

“路才暴死一案由縣衙呈送本府,我昨晚查閱卷宗,得知縣衙已對此案作了正常病故的結語。但我覺得此種結語頗存疑問。”

阿英更是呈恐慌之色:“大人以為..”

“本府認為,路才系被人從鼻孔中釘釘謀害。”

廖傑奉命前往路才墓地,掘墓開棺,雖屍體已腐爛。但在鼻孔部位露出兩根已銹的長釘。

包公繼續審理路才案件。他對阿英說:“想你一個平常女子,如何懂得鼻孔釘釘的奇特方法,除非有過親身經歷,才能一語點破,”

阿英只得如實招供事實:原來她也是個水性楊花的女子,在與路才結婚之後,經常與人姘居,姘夫是個慣犯,與她合謀用鐵釘釘鼻之法害死路才,後來那姘夫在鬥毆中被人殺死,阿英才改嫁廖傑。

廖傑聽了如夢初醒:“想不到此女這般蛇蠍心腸,若非大人明察秋毫,我也幾乎作了她砧上之肉。”

阿英懊喪不已:“若不是我多言多語,此案也斷不能破。”

包公正色道:“非也,作案之人,僥倖取巧,只能蒙蔽一時,不能長久隱藏,終有一天會暴露出來自食惡果。此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5、包拯叫啞巴打兄

傳說,有個啞子,每逢新知府上任,都獻上一根木棒,任官責打。包公上任後,他又來獻棒。包公想:如果他沒有冤枉,怎肯屢屢無罪吃棒?無奈啞子口不能言,手不能寫。包公心生一計,用豬血塗在啞子臂上,又以長枷枷到街上示眾。暗差幾個心腹跟隨其後,見有人替他鳴冤叫屈,就傳他上堂。

一會兒,果見圍觀者中有個老頭為啞子叫屈,於是將他引到包公面前。

老人說:“這人是我村的石啞子,自小不能說話,只是耳朵還好使,他被哥哥石全趕出,萬貫家財,並無分文給他。每年告官不能伸冤,今日又被杖責,小者因此感嘆。”

包公傳石全到衙,但石全不承認啞子是他親骨肉。

石全走後,包公教啞子:“你以後撞見你哥哥,就去扭打他。”

啞子眨巴著眼睛,看上去有些害怕。

包公說:“你就照我的話去做好了,本官可為你作主。”

一日,被打得頭破血流的哥哥來告啞子,說他不尊禮法,毆打親兄。

包公問石全:“啞子如果真是你親弟,他的罪過不小,斷不輕饒。如果是外人,只作鬥毆論處。”

石全說:“他果是我同胞兄弟。”

包公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將家財分給他?分明是居心獨占!”

石全無話可說。包公即差人押他們回家,將所有家財各分一半。

6、包拯審石擒兇手

包拯在定遠縣任縣令時,常常微服私訪。一次,包拯帶著衙吏經過某山崗時,見前面草叢上方蒼蠅亂飛,並有一股血腥味撲來,便令衙吏察看。草叢裡躺著一具男屍,身體已經腐爛,面目難辨,背上壓著塊大青石板,肩上還搭著只馬褡褳子,內有木製“宋記”印戳——原來是個收賣粗大布的,查問地保,知本地沒有姓宋的販布商人。包拯斷定這是謀財害命的案子。那么殺人犯是誰呢?

第二天,包拯貼出布告,說要在大堂上審石板。大家覺得好奇,都到堂上看稀奇事。那塊青石板正放在堂中央,鐵面無私的包拯喝道:“大膽石板,竟敢謀財害命,目無國法,給我狠打四十大板!”差役揚起板子,狠狠向石板打去,“噼噼啪啪”震得差役虎口疼痛。大家見狀,都忍不住笑出聲來。包拯斥責道:“本縣斷案,大堂上理應肅靜,你們竟敢喧譁公堂,該當何罪?”

眾人見包拯發怒,一齊跪下,口稱“知罪”。

包拯說:“那好,你們講,願打還是願罰?願打,每人打四十大板;願罰,每人舉保畫押,限定三日,交上三尺大布。違者嚴懲!”

大家願罰。心想:“包大人真有意思,找不到兇犯,讓眾人來獻一條孝布。”

三天之內,近街遠集的粗大布一購而空。包拯的手下一邊收布,一邊核對布頭上的印記,竟發現不少人交上的粗大布上有“宋記”印戳,與死者的印戳絲毫不差。經查問知是某布莊的。當下把某布莊老闆抓來。老闆一見死者的印戳,面如土灰,只得供認:死者宋某從外地收購粗大布,蓋上印戳後暫存在他那裡。他謀財害命,但匆忙之中忘了毀掉馬褡褳子。

7、包拯兩次斷牛案

北宋名臣包拯(公元999—1062 年)在天長縣剛任縣令時曾審過兩樁牛案。

那是春耕時節,東村農民王某和張某一天在田包拯里同耕,休息時坐在田岸邊閒聊,讓兩頭牛在坡上吃草。一會兒,兩頭牛抵起角來,王某和張某沒當一回事,竟在一邊看熱鬧,誰知道王某的牛把張某的牛抵死了。這下兩個好朋友翻了臉,張某告到縣衙門,要王某賠牛。那時包公還沒上任,前任白縣令審案時想:判賠,王某吃虧;判不賠,張某吃虧。左思右想,沒法把案子判得公平合理,只得把兩人收在監里。

第二天,包公上任,聽說有兩個農民在監里罵人,提出來一審,知道事情的原因,就笑哈哈地對他們說:“你們本是一對好朋友,只是漫不經心使牛抵角死亡,以致朋友反目成仇人,這實在是不應該的。今天本官勸你們言歸於好。”說罷,提筆寫了四行字:

二牛抵角,

不死即活;

活牛同耕,

死牛同剝。

兩個農民聽完判決,都說這樣公平合理,謝過包公,攜手走出公堂。誰知那兩人剛走,又來一人報案。

那是西村農民,名叫劉全。今天早晨他正要牽牛下地幹活,來到牛圈時大吃一驚:原來他的大黃牛滿口血淋淋,牛舌頭不知給誰割掉了。他心疼得哭了一場,急來縣衙門要求破案。

包公看了狀子,心想:這很可能是劉全的仇人幹的。就對劉全說:“看來,這頭牛是活不長了,你乾脆把牛宰了,肉可以賣,我再資助你一些錢,這樣你又可以買一頭牛了。”劉全感激地揮淚告別。

劉全剛走,包公當即出了一張禁殺耕牛的布告:

本縣曉諭黎民百姓:為確保春耕春種,保養好耕牛,嚴禁私自宰殺。如有病牛,須請牛醫診治;診治無效的,先報呈縣衙,經查驗後,方可宰殺。未經查驗,擅自殺牛的,一律嚴懲不貸。有人捕捉到殺牛者,官府賞銀三百貫。此布。

第二天,劉全的鄰居李安前來報告說,劉全擅自宰殺耕牛。

包公想:村中的人一定都知道,劉全宰殺的是殘廢牛,而這個自稱劉全鄰居的人明知殺殘廢牛而來告他,不就是誣諂好人嗎?這人肯定和劉全有仇。包公出布告本來就是要引劉全的仇人出來。現在問過姓名,知他叫李安。劉全曾告訴包公,李安曾和他有仇,看來此人必定是偷割牛舌的人。

一審問,李安只得供認了自己割牛舌而又來誣告的罪狀。

摺疊人物事跡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饋待制,擔任了諫官的職務。一上任,包拯就以唐代著名諫官魏徵為師,精心選定魏徵的三篇奏議,用蠅頭小楷抄寫了一遍,呈奏宋仁宗,希望皇帝能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包拯在做諫官時,對朝政發表許多意見,讓皇帝在許多重大的決策中避免了嚴重的失誤。包拯對於自己的這一段經歷曾做過十六字的總結:“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1、反對覃恩

皇祐二年九月,大澇之後天氣放晴,仁宗皇帝認定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舉行祭祀天地的盛大慶祝外,還下詔大赦天下罪犯,給所有文武百官每人晉升一級。這就是所謂“覃恩”。包拯對此提出異議,對仁宗說,罪犯服刑,那是對他們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給予的懲罰,怎么可以因為洪水退去而減輕對他們的懲罰呢?至於官員晉升,更是要考核他們的政績。假如這樣馬馬虎虎地隨便升遷,對那些確有政績的官員不是太不公平了嗎?這樣的話,以後誰還會勤勉地為朝廷出力呢?

2、三彈張堯佐

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美人的伯父,沒有什麼才幹,卻憑藉張美人的關係,官運亨通。最初,張堯佐被委任為“三司使”。包拯極力反對,向皇帝諫議說,像張堯佐這樣的人,就連小官也沒有資格做,更不用說“三司使”這樣顯赫的大官了。但是,仁宗不但不理會他的諫議,反而又加封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繼續上諫,堅持怒責張堯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聞,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張堯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進諫,痛加陳詞,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當面辯論起來,終於迫使皇帝罷了張堯佐的官。

3、參倒張方平

“三司使”張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假公濟私。有一次,東京城一個名叫劉保衡的商人,開了一間酒坊,經營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麥,折合現錢一百多萬貫,他一時拿不出,張方平下令劉保衡變賣家產抵償欠債,同時,又趁人之危,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劉保衡的家產。包拯獲悉之後,大為震怒,認為張方平作為朝廷命官,卻利用職權,巧取豪奪,罪不容恕,於是上書皇帝,參了張方平一本。張方平因此被罷了官。

4、抨擊宋祁

宋祁是名詩人,但是文人無行。他在四川當官時,生活奢靡。每頓飯,必須不少於三十六味菜,其中有十二味葷菜,十二味素菜和十二味半葷半素的菜。他還養著三十二名侍女,分別為他搖扇、捶背、敲腳。在他下榻的床邊,每夜都有一名丫環通宵守候,照顧他的隨時需要。宋祁又十分好色,稍有姿色的良家少女一旦被他看上,他必定千方百計地將她納為小妾。他道德敗壞,醜聞很多,卻屢屢受到朝廷的重用。包拯對此非常不滿,多次向皇帝上書,對宋祁的醜行大加抨擊,終於罷了宋祁的官。

5、嚴懲張可久

淮南轉運使張可久,利用職權,販賣私鹽一萬多斤,在宋代是一項很嚴重的罪行。案情揭發後,張可久被送交大理寺審理。按法例,販賣私鹽的罪行輕重,是依照查獲私鹽的數量來定刑的。數量越多定罪越重。張可久非常狡猾,每次販賣私鹽,數量雖多,但是轉手迅速,從來不留倉儲,被查獲的數量並不多。大理寺在判刑時,也無計可施。包拯主張不能過分拘泥成法,要嚴判張可久。他說,張可久身為轉運使,竟然目無法紀,公然販賣私鹽,這種罪行不能等同於一般老百姓,必須重判。在他的建議下,張可久受到嚴厲懲罰,被流放到邊遠的荒蠻之地去了。

6、力參任弁

任弁在擔任汾州知州時,利用職權,公器私用,役使一百多名兵士為他做私家工作。有的,為他織造駝毛緞匹;有的,為他做各種私人雜務。他的罪行被揭發時,占用的工役達二萬三千六百多個,折合細絹一千六百餘匹。根據宋朝的法律,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罪行,不僅要做出賠償,罰銅十斤,還要充軍到三千里外的邊疆去。

宋仁宗體恤任弁對朝廷有功,御筆一揮,免去了他發配充軍三千里外的刑罰。包拯上書據理力爭,他說,作為知州這樣的大官,知法犯法,不能隨便減輕對他的懲罰。皇帝不得不收回了成命。

7、七斗王逵

王逵是出名的繪吏。他在出任地方官時,橫行不法,隨意增派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萬貫。他把搜刮來的錢財,大量賄賂京官,謀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殘忍,並且隨意殺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轉運使時,百姓聞風逃散,紛紛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寵信,官運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轉運使的高職。包拯為民請命,七次上書朝廷罷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陳利害,甚至無意之間把唾沫噴到了皇帝的臉上。在包拯的不斷彈劾下,王逵終於被罷免了。

8、執法如山

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被授以重任,出任北宋都城開封的知府。開封知府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務,以往一般都是由親王、大臣兼任。歷來京官難當,一是皇權可以隨便干預地方事務,二是皇親國戚都聚集在這裡,仗勢欺人,無理可講。在北宋政權存在的一百多年間,出任開封知府的竟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個知府的任期只有半年多。包拯在開封知府的任期內,秉公理政,鐵面無私,雖然得罪了不少皇親國戚,但是因為他行得正、坐得直,誰也拿他沒有辦法。

9、重懲賄賂

沈括的《夢溪筆談》里,記載了一個包公任開封知府時的判案故事:有個犯人過堂時,應受杖脊(以杖撻脊背)。他想逃避皮肉之苦,花錢買通了一個府吏。那個府吏說:“我是在知府面前記錄供詞的。你見到知府時,只管大聲喊叫。”到了那天,犯人被帶到包拯面前,果然大聲喊冤起來。那個受了賄賂的府吏說:“這個犯人不知好歹,受過杖脊就可以出去了,還大叫大喊什麼?”包拯看了一眼,立刻看出了破綻。他把那犯人放走,叫手下把府吏拿住,一審之下,府吏供出真相。包公判他代替那個犯人承受杖脊的刑罰。

摺疊相關書籍

《包拯集》又名《包孝肅公奏議》,收入《四庫全書》“史部 詔令奏議類”第427冊,是研究包公和宋代歷史的重要文獻,九百多年來,歷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後世研究者的重視。不過,《包拯集》並不是包公生前親自編撰的,而是在包拯死後,後人為了紀念他,蒐集整理加以印行。

這本論文集幾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陳表和各種各樣的建議、意見,全面系統地呈現了包拯的政治主張和他的閱世態度,尤其他關於反對增加農民負擔和精兵簡政的建議,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及現實意義。

摺疊史料記載

宋史原文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包拯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徘徊不忍去,里中數老皆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譯文

包拯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做天長縣知縣,有個盜賊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牛主人來到(縣衙)告狀。包拯說:“(你)只管回家去,殺了牛賣了它。”不久又有一人來到(縣衙)告別人私自宰殺耕牛,包拯說:“(你)為什麼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又來告他的狀?”這個盜賊感到很震驚,也很服氣。

(包拯)轉到端州當知府,升為殿中丞。端州出產硯台,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台,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台僅僅滿足貢數,當政滿一年沒拿一方硯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對包拯說:“(你們國家的)雄州城最近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國家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再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暫時代理開封府尹,升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係(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

包拯性情嚴峻剛直,憎惡辦事小吏苛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即使非常憎恨惡人,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也斷絕往來。雖然地位高貴,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他)曾經說:“後代子孫當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聽從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孫。”

注釋

徙:調動(官職)。

遷:晉升。

遺:贈送。

歲滿:滿一年。

遂:於是,就。

權:姑且,暫且。

率:大抵,大都,一般。

忠:辦事盡心竭力。

恕:仁愛,推己及人。

嘗:曾經。

對:回答。

推:推行。

鬻:賣。(yù)

第:但,只管。

摺疊人物評價

包拯以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著稱,包拯故民間稱其包青天及包公,就任開封府尹期間,得到“四大名捕”(京劇臉譜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與有“御貓”之譽的御前四品帶刀護衛之南俠展昭協助,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令正義得以順利伸張之餘亦導人向善。因為開審考上狀元成為駙馬爺的陳世美不認妻一案前,其妻子秦香蓮向王丞相攔路喊冤(而不是向包青天攔路,但現在借用攔路喊冤來引申有冤無路訴,迫於無奈出此下策之義)。

開封府公堂門前右邊前有一鼓,逄有重大冤情之時,不論大小人物一經擊鼓鳴冤,包青天定必升堂開審,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陳述冤情;而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日審陽間,夜審陰間;並流傳多個審案故事傳頌後世,著名的有《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烏盆記》、《鍘包勉》等。另古典小說《三俠五義》亦以其為主人公。因其大公無私,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懾佞臣,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亦有“包黑子”稱號,坊間傳說中包拯死後成了神明“馬國公”,故現在稱的“馬國公”就是包公本人。

摺疊後世紀念

包拯是中國老百姓心中的神。從南到北,包拯故鄉 包拯故鄉在全國許多地方都設有紀念包公的祠廟,到處都有人在跪拜他。歷代文人還寫了不少頌揚包拯的詩詞,用詩歌來歌頌他的剛正不阿和清正廉明,表達對他的景仰之情。包公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是一千多年來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政治清明時,人們固然懷念他;世道衰敗時,老百姓更加懷念他。自宋朝到今天,雖然世事變幻不定,然而,人們對於包公的懷念卻是永遠的。

1、合肥包河

傳說包拯為宋仁宗找到親生母李太后後,仁宗執意要把半個廬州賜給包拯,以示答謝,包拯始終不接受,可是皇命難違,包拯最後只好答應接受廬州城南的一段護城河,這便是“包河”的來歷。包拯當時對子孫說:“河,不好分,不好賣,只準種藕養魚,絕不允許派別的用處。”

包公的後人遵守他的遺訓,只在包河裡種藕養魚,年復一年,包河內終年魚藕滿塘。包河裡的藕,脆嫩無絲(私);包河裡的鯽魚,背呈黑色(鐵),象徵包拯一生的“鐵面無私”。

2、合肥包公祠

包河有一個沙洲,名“香花墩”,傳說是包拯少年時讀書的地方。墩上的建築群即是“包公祠”。明弘治年間,知府宋鑒在墩上建包公書院,讓包公後裔在此處讀書。到嘉靖時,書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肅公祠”。

包公祠的迎面正廳是包公享堂。堂中的包拯端坐塑像,造型生動逼真,雙目炯炯,懾人魂魄。塑像旁是一副對聯:“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停車肅遺像,幾人得並姓名尊。”在包公像前,陳列著包公生前處決犯人的三具“狗頭鍘”的複製品。

3、合肥廉泉

廉泉位於包公祠東,是花亭里的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內側, 是一道道被井繩勒得極深的紋道。傳說廉泉有一種特別神奇的地方,就是會因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味道。普通老百姓喝了會解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是如果貪官喝下去,必定苦濕難咽,像有芒刺封喉,而且當場頭痛欲裂,無藥可醫。唯一能夠減緩病痛的偏方是:喝一碗狗尿。

4、合肥包公墓

包拯去世後,靈柩由他的女婿護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鄉。後來,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壞,當時的隨葬器物也大多被盜。包公後裔將原棺和墓誌遷葬於墓西三十多米處,原墓地被廢為耕地。後來,當地官員誤將包夫人墓當作包公墓,修葺一新,並蓋有享堂。

包公墓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與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開封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

一九七三年,合肥文物部門對包公及其家族墓地進行清理,從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遺骨及其墓誌,同時還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們的兩個兒子、兒媳及長孫的遺骨。一九八五年,開始動工修建包公墓園,歷時三年竣工。墓園共有包氏家族的六個墓冢,按宋制修建。

5、開封包府坑

包拯出任開封知府只有一年多,但是包拯死後,開封的老百姓一直非常懷念他,在開封府旁修建了一座包公祠。當時,開封府署內有一塊題名碑,凡是在開封府任過府尹的,姓名都刻在碑上,只有“包拯”兩個字被後人撫摸最多,以致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指痕。現在,這塊石碑仍然保存在開封歷史博物館裡,“包拯”兩字已模糊難辨。

開封包公祠毀於明代末年,當時明軍為阻擋李自成進攻,扒開了黃河大堤,大水把開封府署和包公祠都沖毀了。大水過後,只在包公祠遺址上留下一個小水潭,被稱為“包府坑”。

6、台灣海清宮森羅殿

海清宮位於台灣雲林縣四湖鄉三條侖,遠近聞名。傳說在清高宗年間,有個村民夢見一位黑鬍子老頭預示將有一位天神下凡,要村民某日集合迎接。村民將信將疑,到了那天,海面飄來一條小船,上立木牌,大書“森羅殿”三字,中書“閻羅天子”。木牌前的神像,披著紅布,紅布上寫著九個大字:“安徽省包家莊包家祠”,原來迎來的天神,是包公包青天。村民一見,齊齊跪下,並立即著手建祠,建成後命名為海清宮森羅殿,供奉包公神像。

7、澳門包公廟

澳門包公廟修建於一八八九年夏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澳門三巴有一位老太太,一向崇拜包公,特從佛山迎來一尊包公像回家供奉,凡遇疑難之事,無不卜問包公,竟然每求必應,每應必靈。此事漸漸傳開,到老太太家求包公的街坊也越來越多。一八八九年春天,澳門流行疫病,死亡人數很多。百姓想到包公是個無所不能的神仙,於是修建包公廟,祈拜包公,為百姓驅除瘟疫。包公廟裡有一副對聯:“政治洞陰陽,識標青史;端嚴垂神笏,笑比河清。”

8、廣東肇慶包公祠

肇慶古稱端州,包拯曾任過知州。由於他為官清廉,人品端正,離開任所時兩袖清風,當地的老百姓十分懷念他。北宋熙寧年間,即包拯去世後的第六年,肇慶修建包公祠,引來成千上萬人朝拜。四百多年後,由於祠堂年久失修,當地人又集資在城西重建一座包公祠,該祠歷代都有維修,故一直保存完好,後毀於“文化大革命”。二零零零年三月重建,巍峨壯觀,是肇慶的旅遊熱點之一。

9、硯洲包公樓

硯洲包公樓位於肇慶市(古稱端州郡)羚羊峽下西江河中心的硯洲島之東。距離肇慶市十多公里。自古相傳,在硯洲乃當年(北宋慶曆三年)包公在端州為官。奉詔回京時坐船途經羚羊峽口,驟被狂風惡浪困阻。包公心思為官清正,為何離去之時江河不平,查問原因,原來是隨從收了當地人臨別送贈的一方端硯。包公便把此方端硯拋下江中,時即風平浪靜。後來那方端硯竟化成沙洲,稱為“硯洲”。故此,民間流傳著“包公擲硯成洲”的典故。 硯洲包公樓是硯洲村民及社會人士緬懷包 公為官清廉。造福黎民百姓,為勵後人而建。硯洲包公樓建於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一八四三年),樓高三層,是洲人合力募捐所築,原稱“包公祠”,樓層3疊,四合院式建築,四周環以牆,後植以木。時至同治七年, 因三摟潰危。修葺改為兩層,惟易名為“包公樓”。至今已具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成為硯洲的名勝古蹟。上百年以來,香火無間,遊人鼎盛,各方舉子、名人雅士,慕名登洲觀光竭聖,緬懷先賢,揮毫謳歌。題下不少詩詞墨寶。然而,歲月滄桑,時倦物易。年長月久。近數十年來,疏於修葺,殘破不全,終因風霜侵蝕、於1984年被颱風摧毀。 包公樓大堂 一九八八年,國家推行改革開放政策,重視文物保護,在這時倦待興之際,硯洲公益事業建設委員會倡議重修硯洲包公樓,深得村民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鼎力資助,鳩工備材,歷時半載,主樓兩層修葺落成重光。其後。浩然亭、南北廂廊、龍井、養生池、聚寶塔、五義橋、孝肅牌坊等附屬建築物全面恢復原貌。碼頭城樓,大路、餐廳等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建築占地面積達伍仟多平方米。巍峨壯觀。肅且威嚴,各地遊人登樓瀏覽竭聖進香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更勝從前。 包公樓聚寶塔 新建的包公樓於1990年告竣,1995年硯洲管理區投入300多萬元進行了擴建。步入包公樓,第一進為微孝肅牌坊,前面為放生池。第二進為大門口,橫額有“包公樓”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穿過牌坊,內有包公樓主樓建築及浩然亭、南北廂廊、天井、聚寶塔、五義橋等,楹聯、匾額、鐘鼓、神台、香案、宮燈等陳設俱全。在首層殿堂正中,端坐包公聖像,鐵麵包公威嚴表情讓人肅然起敬。在茫茫的田野中,樓宇巍峨,蔚為壯觀。

10、菲律賓包公廟

位於馬尼拉計順市的南洋天地宮,地址在No.861,banawe st,coner.linaw st.(原台灣慈濟基金會馬尼拉分會舊址),南洋天地宮香火靈驗,庇佑僑社,服務善信,並在計順市眾僑商的積極倡導下設立了非盈利慈善機構

摺疊相關詩作

1、題包公遺像

龍圖包公,生平若何?

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報國盡忠,臨政無阿。

杲杲清名,萬古不磨。

宋朝無名氏作。

白話解說:

龍圖包拯,他是怎么樣的一生呢?他光明磊落,冰清玉潔,心裡只裝著國家和社稷。報效國家,盡了自己的忠心,做官時從來沒有向任何邪惡勢力屈服。光耀的清官名聲,與世共存,永遠也不會消失。

2、讚頌題名碑

拂拭殘碑覽德輝,

千年包范見留題。

驚鳥繞匝中庭柏,

猶畏霜威不敢棲。

元朝王惲作。

白話解說:

拂去殘缺題名碑上的灰塵,感受包拯的道德風範。千古不朽的包拯、范仲淹受到紀念,留下許多題詠。受驚的小鳥在庭院裡的柏樹周圍繞來繞去,可是一想起包拯的威嚴,也不敢在樹上停留了。

3、書端州郡齋壁

原文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乾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讀“無”,“不要”的意思)遺來者羞。

譯文

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剛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則。優質的大樹終成棟樑之材,柔韌的好鋼也不願枉道而行。倉廩豐實那些鼠雀兔狐之輩可高興了,如果沒什麼好處那些貪官污吏就發愁。在這方面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的教訓,不要做出使後人蒙羞的事情吧!

背景

流傳下來的包拯詩僅此一首,可謂吉光片羽,卻成為包拯一生為官做人的光輝寫照。這首詩是寫在廣東端州(今廣東肇慶)郡守府第(俗稱宋城紅樓)的牆壁上的。包拯曾在端州任知州(即太守),“郡齋”就是“郡守的府第”。可以說,此詩就是宋詩“以文為詩”的一個例子了,包拯就官德問題直接發表了自己的議論,但他還是注意了寫詩的要求,通過一些比喻使自己的思想形象化,文字、格律上也都下了工夫。當然,從藝術上來看,這首詩的立意還顯得比較一般化,手法上也沒有什麼創新的地方,但不管怎么說,它在思想內容方面還是使我們肅然起敬的。

據宋史記載,端州因出產“端硯”而聞名天下,常要向宮中進貢。包拯就任以前的郡守,都藉此機會額外索取,以贈權貴,數量有時超過進貢的數十倍。包拯到任後,便命工匠嚴格按進貢數製作,自己不持一硯歸。

鑑賞:

很明顯,這是一首有感而發、表明心志的作品。

改革開放以後,廣東成了生產、生活水平較高的省份。社會上甚至流行“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的說法。但是,在包拯那個年代,廣東卻被視為大大落後於中原地區的野蠻地帶。來兩廣做官的大都被認為不是“肥缺”“美差”,而是倒霉運滯。當時,朝廷懲罰高官的方式之一便是把他們貶到嶺南來。蘇東坡由中央先貶到湖北黃州,再貶到廣東惠州,最後又更往南走貶到海南儋縣。可見歷史上的廣東並不是一個被看好的地方。雖然包拯來端州與貶謫無關,但他同樣不能避免要面對世俗偏見的輿論壓力。他必然會有所回應。上述這首詩即為一種義正辭嚴的心志表白。

包拯的詩表白了什麼呢?詩中第三聯形象地刻畫了他鄙棄偷吃公糧的鼠雀。這一聯要作互文理解。倉多存糧鼠雀高興;倉少存糧,鼠雀就不高興。野無雜草,兔狐發愁;野有雜草,兔狐就不發愁。又,上聯是主體,下聯是襯托,意為:偷吃公糧的鼠雀才會倉多存糧就高興,倉少存糧就不高興,如同常吃雜草的兔狐野無雜草就發愁,野有雜草就不發愁。包拯所表明的,從原則上說就是追求“清私心”、“講直道”,充當“秀乾”和“精鋼”;從實際上說就是堅決不做偷吃公糧的鼠雀,也就是不做用公共財富、民脂民膏養肥自己的貪官污吏。因此,包拯此詩隱含的潛台詞是:他出仕為官志存高遠,根本不會有對任職地點作肥瘦美惡的計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