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幕圖書館

勿幕圖書館

座落在校園主建築群中央的三層歐式樓房,就是我校圖書館——勿幕圖書館,是我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以被孫中山先生譽為“西北革命巨柱”的辛亥革命元勛井勿幕先生命名,經七十四年風雨蒼桑,風姿依然。館名由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孔從洲將軍題寫,館建面積730平方米,一樓設東.西.北三個書庫,依次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馬列、哲學。二樓為中國古籍,按經、史、子、集分類,三樓為過刊書庫。館藏圖書十四萬餘冊,圖書館左右兩側設有兩個閱覽室,分別為教師閱覽室和學生閱覽室,可同時容納二百餘名師生閱覽,現有報刊五百餘種,圖書萬餘冊,在樹華基金會的資助下,圖書館初步建立了以館藏目錄為基礎的機讀書目資料庫,實現了集圖書採購,編目、流通、文獻檢索等於一體的現代化管理。

概述

[蒲城]勿幕圖書館[蒲城]勿幕圖書館

勿幕圖書館是1934年,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出資在家鄉陝西省蒲城縣修建的堯山中學的圖書館。以被孫中山譽之為“西北革命支柱”的井勿幕之名命名。目前是仍屬於該中學,為渭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陝西省謂南市蒲城縣修建堯山中學校園內。

文物簡介

楊虎城將軍楊虎城將軍

1934年,楊虎城本著“教育救國”的宗旨,自己出資創辦堯山中學時,以家鄉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元老,被孫中山譽之為“西北革命支柱”的井勿幕之名命名修建“勿幕圖書館”,以激勵學生。館樓座北朝南,主樓三層,高十四米,呈飛機型,為蒲城第一座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化建築物,該樓占地約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43平方米。楊虎城被迫離陝前,在大荔洛惠渠灌區購水田十頃為“堯幕學田”每年地租歸圖書館和堯中使用。

文物現狀

勿幕圖書館勿幕圖書館

現在,是蒲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名由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孔從洲將軍(曾任楊虎城部師長)題寫,一樓設東.西.北三個書庫,依次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馬列、哲學。二樓為中國

古籍,按經、史、子、集分類,三樓為過刊書庫。館藏圖書十四萬餘冊,圖書館左右兩側設有兩個閱覽室,分別為教師閱覽室和學生閱覽室,可同時容納二百餘名師生閱覽,現有報刊五百餘種,圖書萬餘冊,在樹華基金會的資助下,圖書館初步建立了以館藏目錄為基礎的機讀書目資料庫,實現了集圖書採購,編目、流通、文獻檢索等於一體的現代化管理。

相關史實

座落在堯山中學主建築群北部的三層飛機型樓房,就是楊虎城將軍創建的“勿幕圖書館”,這是將軍為發展蒲城文化所作的又一巨大貢獻。堯山中學創建後,楊將軍考慮到應該樹立一個鄉里先賢作為青年乃至全體市民學習的楷模,便決定在堯山中學內建辦“勿幕圖書館”,井勿幕(1888~1918)是辛亥革命卓越的革命家,被孫中山先生譽為“西北革命巨柱”。名泉,字文淵,又字勿幕,祖籍蒲城北鄉井家原(今屬銅川),後遷縣城內。自幼聰穎,性倜儻,喜拳劍,長詩文,心志曠達。十六歲東渡日本留學,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會,並組建了陝西分會,創辦《夏聲》雜誌,宣傳革命。後回國,捐出家私,購買軍火,積極開展反清鬥爭。辛亥革命後,被任命為陝西軍總指揮,秦隴復漢軍北路招討使,平掃清廷餘孽潼關商道瑞清和西逃的原陝甘總督升允,功績卓著。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派親信陸建章督陝,井勿幕又奉命討袁逐陸,轉戰川陝,戰績赫赫。袁世凱垮台後,皖系軍閥陳樹藩督陝,井勿幕與于右任建立靖國軍討陳,歷經艱辛,到民國七年陝西形勢大有轉機,陳樹藩極為惶恐,於是收買靖國軍將郭方剛部屬李棟村,假借郭命令,函請井開軍事會議。十一月二十一日,井赴興平南仁堡開會,剛至營部即被刺殺,年僅三十一歲。楊將軍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17年加入靖國軍,受井影響極深,視為楷模。將軍建“勿幕圖書館”,意在紀念和表彰先賢精神,同時也激勵後來者和青年學生。將軍籌謀已決,便委託米暫沉與北京圖書館聯繫,設計了圖紙。1935年商請上海復興建築公司工程隊施工。全樓呈飛機型,中間主樓三層,高十四米,南向正對堯山中學建築群主軸線,兩翼東西張開,機尾北延,建築面積730平方米。圖書樓位於堯山中學教室、宿舍區北面的高台上,門前正南面為學校中院,中院東西長廊外的東齋、西齋是學生住宿區,中院南端有古亭式的講話台,台南是園林式的教學區和辦公區。樓東為生活用房,樓西有飯廳廚房,樓北的花園內是圖書館管理人員的活動區。這所樓是蒲城縣第一座現代化樓房,外形巍峨壯觀,內部古樸典雅,雄踞校園中央,周圍校舍鱗次櫛比呈群星拱月之勢,幾十年來,被視為堯山中學的象徵,人們每到蒲城,瞻顧遺蹟,都要在此樓前留影紀念。勿幕圖書館,當時機構獨立,與學校無隸屬關係,但歸學校使用。“西安事變”後,陝西省教育廳接管堯山中學,圖書館便與學校分離,面向社會開放。首任館長為本縣著名人士,時任縣參議員王尉書。解放後,圖書館併入堯山中學,成為校內圖書館。館內藏書極為豐富,初建時是當時陝西省藏書最多的圖書館之一,堪稱陝西中等學校藏書之冠。古籍充實,經、史、子、集齊全,近代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書籍也數量繁多,解放戰爭中曾大量丟失,後經徵集,收回一部分,但仍顯殘缺。解放後新增大量書籍,雖經十年浩劫,現代有九萬八千餘冊,分為馬列經典、哲學、政治、法律等十八個門類,在中等學校中藏書量依然是十分可觀的。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秋冬之際),日本飛機轟炸蒲城,樓東翼遭炸彈襲擊,二層塌倒,書籍大遭毀壞,解放後補修,恢復舊貌。後因頂部漏雨,1960年除去鐵皮樓頂,改用機瓦層頂。1984年堯山中學五十周年校慶前夕,又進行了一次全面整修,面目煥然一新。門頂上增加了孔從周題寫的“勿幕圖書館”金色大字。這所樓房,經歷了六十年風雲變幻,與今天現代化大廈相比,已顯落後,但它帶著幾十年滄桑,滲透著一代代人才涉獵的汗水,記錄著攀登者的足跡,屹立在堯山中學主建築群中心。每當師生們注目五星紅旗,在《義勇軍進行曲》中,徐徐升上樓頂的旗桿時,就情不自禁地對創造新世界作過巨大貢獻的楊虎城將軍產生深切的敬意。

堯山中學

蒲城縣堯山中學,是楊虎城將軍興辦教育的實績之一,也是他在故鄉施行教育思想的一座豐碑。

將軍出身苦寒,自幼失學,後事軍旅,深感知識匱乏的苦衷,因此熱誠教育,總想為社會教育辦點事情。一九三O年(民國十九年)將軍主持陝政,力圖振興陝西,改變民國以來軍閥們踐踏了的陝西面貌。他整吏制,興水利,辦教育,從各方面進行治理。他痛心十九年來陝西兵禍連綿,兵工廠增多而教育事業凋零不堪的景狀,採取增加經費,調整體制,加強新生力量等措施,使陝西教育面貌煥然一新。但因他在辦學思想上反對封建正統教育,也反對法西斯奴化教育,卻得罪了當時中央的當政者。例如:他主陝後,陝西能暢談抗日救國,與全國別的地方相比,就自由得多。將軍曾暗裡支持了共產黨地下組織趕走李范一(陝西省教育廳長,推行法西斯教育者)的鬥爭,還支持了痛打國民黨中央代表戴季陶事件。一九三三年南京政府免去了將軍省政府主席職務,僅作為一個駐陝軍事長官,刷新陝西教育的願望落空了。這時他不得不考慮友人的建議——在故鄉蒲城創辦學校,以實現自已的興學理想。

楊將軍的構想是異常宏偉的,計畫先在縣城建一所中學和國小,在縣城西部辦一所相象陶行知“曉莊師範”那樣的鄉村師範,在縣東部辦一所相當國中程度的農業學校,另外再辦一些高小、初小,形成一個提高公民素質,又有實用意義的學校群,成為一個體系。將軍派人與北大、清華、金陵大學聯繫,讓其培養師資。但是,當堯山中學、堯山國小(二校皆在縣城內)、孫鎮國小、培民國小(楊故鄉甘北村)初步建成時,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遂後將軍被迫辭職出洋,燦爛的鴻圖便化為泡影。

堯山中學堯山中學

在蒲城創辦中學的想法一經決定,將軍便出面邀請當時一批社會名流作校董,開始籌劃。李元鼎、李儀祉、韓望塵、寇遐、王子端、張永敷、米暫沉等,這些人大部分是同盟會成員和辛亥革命的參加者,也都城不滿國民黨南京政府的反動統治,一提起為故鄉辦學校都熱情洋溢,甘願效力。在為學校取名上就很費心思,也等於同當局者同流合污,是隨波逐流。取一個學國進步的名字,又容易被挑剔,最好以地方為校名,按此理該叫蒲城中學,但又考慮歷史上山西蒲州有名,史書上通稱蒲城,採用此名極易相混。校董們憶歷史,查典籍,搜尋枯腸,蒲城曾叫過“南白水”取名白水,顯然成了白水縣的學校。蒲城叫過“重泉”,但舊時人把重泉、九泉通用。蒲城叫過“奉先”,那時唐代帝王安葬先王、祀奉先人的命名。蒲城縣治曾設在洛河西畔,蒲石水溪樁北,叫過蒲陽,但蒲水已乾涸而不存在。一個個命名都被否決,大家仍挖空心思,後來有人提出,俗稱蒲城有八景堯山古柏為第一。在乾旱的渭北高原上,堯山古柏處荒丘,拔石而起,挺立了千百年,真有點萬古長青之感,清末蒲城科舉的考院取名為“堯山書院”,以堯山命名,大家都覺得滿意。堯山,還有美麗的傳說,它還能把人帶進遙遠的古代。據說,古時洪水期,當蒲城一帶沉沒在洶湧大海中時,堯王爺曾避居山頂,周圍水浪滔天,堯山露出水面,象一隻漂泊的船,因此後世人稱之為“古浮山”,因堯王爺避居,又稱堯山。堯山中學,既包含了中華民族祖先與大自然鬥爭的歷史,又有萬古長青的隱義,還是蒲城景色的代表,誰又能從“堯山”兩字中,找出政治的隱私呢?這樣“堯山中學”經過一翻苦心孤詣的琢磨,上報南京政府教育部門案而誕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