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賤

勾賤

勾賤(約前520年―前465年),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

人物簡介

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吳王闔閭曾於公元前496年被越軍所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後,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並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後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時間表

大致過程及時間表:
——勾踐元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興師伐越,越王勾踐戰敗,闔閭傷足而死,夫差繼位。
——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天越伐吳,夫差敗越於夫椒,越王勾踐困守於會稽山。越國大夫文種向吳太宰[喜否]求和,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諫而同意。
勾踐在范蠡的參謀下,於公元前492年到吳國給夫差當奴僕,被關在石城,俯首稱臣,三年後,夫差動了惻隱之心,準備放勾踐回越國,大臣伍子胥堅決反對,說放勾踐回去,就等於放虎歸山,吳王不聽,將夫差放回。
回國後他委託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門口掛一個苦膽,每天都要舔一舔,臥薪嘗膽,不聽音樂,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復仇。他對外繼續討好吳王,不斷送禮,給吳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吳國的國力,以致這些木材都堆積在靈岩山下的河道里,因此這個地方現在還叫木瀆。對內休養生息,富國強兵,鼓勵增加人口,以增強國力,並和群臣一起謀劃攻吳之計。
——公元前484年,吳王向北進攻齊國,越王勾踐聽說了非常高興,就拿貴重的珍寶賄賂太宰[喜否],鼓勵吳攻齊。伍子胥知道後說,這是越國要毀掉吳國啊,就進諫吳王放棄攻齊,而攻打越國。
——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吳國,將吳王包圍,吳王寫信用箭射給文種、范蠡:“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滅吳後,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就勸文種離開。范蠡同西施乘一條小船離去,後游齊國,改稱陶朱公,經商致富。文種不聽,被越王殺害。

越王勾踐劍

介紹

越王勾踐有一把絕世兵刃——越王勾踐劍。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

出土

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保存完好,劍長55.7厘米,出土時寒光閃閃,劍刃仍很鋒利。劍身滿布黑色菱形花紋,紋飾精美,鏤刻最細處僅0.1毫米。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劍柄、劍格烏黑,劍格兩面鑄有花紋,分別嵌有藍色玻璃與綠松石。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11道寬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圓。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堪稱我國國寶

歷史評價

司馬遷:“①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於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彊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
“②越祖少康,至於允常。其子始霸,與吳爭彊。槜李之役,闔閭見傷。會稽之恥,句踐欲當。種誘以利,蠡悉其良。折節下士,致膽思嘗。卒復讎寇,遂殄大邦。”[12]
王朗:“句踐欲廣其御兒之疆,馘夫差於姑蘇,故亦約其身以及家,儉其家以施國,用能囊括五湖,席捲三江,取威中國,定霸華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