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精神

勞模精神

“勞動模範”簡稱勞模,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成績卓著的勞動者,經職工民主評選,有關部門審核和政府審批後被授予的榮譽稱號。勞動模範分為全國勞動模範與省、部委級勞動模範,有些市、縣和大企業也評選勞動模範。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勞動模範為“全國勞動模範”,是當前中國最高的榮譽稱號。與此同級的還有“全國先進生產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基本信息

簡介

勞模勞模
社會學家、《工會博覽》雜誌執行主編艾君2005年在《勞模永遠是時代的領跑者》一文中這樣解釋。他指出,勞模即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簡稱。勞模是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國家的棟樑、社會的中堅、人民的楷模,勞模是時代的永遠領跑者。
他在談到勞模到底意味著什麼時提出了一種觀點。艾君認為,勞模,意味著“!”,它代表著是一種飽含感情的符號;勞模,意味著“光”,是一種能照亮黑夜,溫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勞模,意味一種“文”,是一種人理之倫、人生之道的“人文”;勞模,意味著一“取向”,那是一個時代的追尋腳步,人生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
在共和國的光輝歷史上,各條戰線湧現出成千上萬的先進模範人物。他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始終走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前列,以忘我的獻身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勞動者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拼搏。他們是推進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先進文化發展的代表,是當之無愧的時代領跑者。

勞模精神

社會學家艾君認為,勞模精神,實際它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個民族在某一個時代的人生價值和思維道德取向。它簡潔而深刻地展示著一個時代的人之精神的演進與發展;它凝重而浪漫地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時代的思想與情愫。
他指出,回首新中國走過的幾十年風風雨雨,勞模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精神風貌,展示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崇高品格,體現了我們偉大的民族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
他闡述說,穿越時代變遷,每一個時期的英模都具有不同的內容和特點,但他們又有共同點,那就是主人翁責任感和艱苦創業精神,忘我的勞動熱情和無私奉獻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精神,這些集中體現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思想和精神風貌的優秀品質,過去是、現在也仍然是不變的勞模精神。勞模精神是引領時代精神,勞模價值創造社會價值。每一個時代的勞模都有其特點,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永遠不變的是勞模精神的本質。

學習勞模弘揚勞模精神的意義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優秀品質、高尚精神,給他們以應有的光榮和地位,推動全社會進一步尊重勞模、關心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讓勞模精神不斷發揚光大。這再次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對勞動者的重視和對勞模精神的充分肯定。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勞模工作。1950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召開過12次大規模的表彰會,對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進行隆重表彰。累計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22000餘人次。黨和政府也十分關心勞模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先後採取提高勞模退休金和進行一次性獎勵,以及保障勞模就業、不準安排勞模下崗、安排勞模體檢和療養等措施。在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過程中,有部分全國勞模特別是一些離退休老勞模的生活出現了暫時困難。黨中央、國務院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從2003年起,每年撥出6000萬元專款,由全國總工會負責,以全國勞模生活困難補助金、特殊困難幫扶資金的形式,每年分兩次發放給收入低於當地職工平均工資標準和生活有特殊困難的全國勞模。為提高勞模的素質,自1997年起,全國總工會在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開辦了勞模本科班,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可免試入學。各地積極出台有關政策,提高勞模待遇,幫助勞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分別採取設立榮譽津貼和勞模幫困資金、辦理補充養老保險、提高醫療待遇、解決勞模住房困難等措施,保障勞模的生產和生活。

勞模精神
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高度評價勞模的豐功偉績與社會作用。1950年,毛澤東同志在第一次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讚揚全國勞動模範“是全中華民族的模範人物,是推動各方面事業前進的骨幹,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聯繫廣大民眾的橋樑”。1978年10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致詞中,充分肯定勞動模範“至今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團結的核心”。2000年4月,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指出:“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先鋒,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體現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高貴品格,他們不愧為我們民族的精英、國家的脊樑、社會的中堅和人民的楷模。”
我們評選勞模、宣傳典型,其目的是要倡導人們學習勞模、尊重勞模、關愛勞模、崇尚勞模、爭當勞模。
我們學習勞模,就要學習他們愛崗敬業、為國為民的主人翁精神,爭創一流、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艱苦奮鬥、艱難創業的拼搏精神,勇於創新、不斷改進的開拓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精神,甘於奉獻、樂於服務的忘我精神,緊密協作、相互關愛的團隊精神。就是要學習他們用科學理論和現代科學知識武裝自己,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我們弘揚勞模精神,就因為這種精神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重要精神動力。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就是要營造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動員和激勵廣大幹部民眾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定信心、振奮精神,立足本職、紮實工作,信心百倍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征程中,向勞模學習,讓勞模精神光耀神州。(選自光明觀察)

勞模的時代性

“戴花要戴大紅花,聽話要聽黨的話……”這支五六十年代的老歌曾激勵過那個年代的許多人爭戴大紅花的熱潮。向世人表明:勞動最偉大、勞模最光榮,勞動模範應成為人們心中最耀眼的明星。那個年代湧現出來的李瑞環、倪志福、郝建秀、王進喜、時傳祥、張秉貴、向秀麗、郭鳳蓮、王崇倫等等,帶動了整個一代人,他們的精神激勵鼓舞和影響了一個時代。他們的事跡激勵了一代人去學技術,鼓舞了一代人想去當個好工人,“一五”計畫、“二五”計畫的實現,全是在這一代人的手中完成的。這一代勞模的精神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老勞模中,有的是通過發明創造,突破了重大的技術難關,使生產來個飛躍的發展。如倪志福的鑽頭,王林鶴的高壓電橋,蔡祖泉的電光源,都是“改造了世界,變也么變了樣。”
從時傳祥、王進喜,到倪志福、郝建秀,從李素麗、徐虎、王選、袁隆平,到李斌、許振超、王建軍、李銀環、於凱等。儘管每一時代的勞模群體也都呈現出多元的組合,以體現對不同勞動價值的肯定,但總的趨勢,社會對勞動價值的評判,正在從“出大力,流大汗”、“苦幹加巧幹”,向知識型,創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方向轉變。這樣的變化,與新中國從一個農業社會、一個封閉自足的社會,向工業化、現代化,並逐步向世界開放的轉變過程完全合拍。每一個時代所推舉出的勞模,都代表著該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