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中日友好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

劉鵬[中日友好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

劉鵬,中日友好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第五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

基本信息

簡介

劉鵬,男,1961年4月出生於黑龍江;1984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學系,同年10月到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工作;由於工作出色,1989年被推薦至日本留學。通過5年的系統學習,他熟練掌握了心臟血管外科領域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而且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同時其刻苦求學的精神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好評與尊敬。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工作。

近年來,他又先後到日本、美國進修學習,將國外的醫療先進技術帶回國內並創造性地套用於臨床,獲得醫學領域的多項突破,使眾多患者祛除疾病,解除痛苦。

事跡

學習創新 甘冒風險 為患者解除病痛

劉鵬劉鵬

1994年,我國血管外科發展滯後,治療病例、臨床經驗尤其匱乏。劉鵬博士畢業回國後,創造一切機會,從基礎做起,積極開創我國血管外科領域的診療工作。

2001年10月,有位日本學者到北京演示雷射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手術方法,輾轉數家醫療單位,無人問津。劉鵬聽到訊息後,主動拜訪專家,誠懇邀請其到中日友好醫院進行手術演示。由於患者少,他動員自己的親屬、朋友接受治療,手術很順利,治療效果好。

以此為契機,劉鵬在國內率先開展雷射治療靜脈曲張,新療法於傳統的手術相比,創傷小、恢復快,全國各地患者慕名而來。到2006年,已治療患者4000餘例。

在治療過程中,劉鵬發現有些患者的病情較重,單純用雷射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復發,遂又將射頻、小切口剝脫、透光鏇切、注射等不同的方式套用於臨床。目前,中日友好醫院已經成為“全國微創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培訓基地,為各個省市培訓基層專業醫師370人,將微創治療靜脈曲張的手術方法推廣至區、縣。

劉鵬在國外學習期間,發現老年患者中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很多,但是發生腦梗塞的比例卻很少。通過了解,得知血管外科通過開展“頸內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可以有效預防腦梗塞的發生。但該手術由於切口小、組織結構多、要求手術時間短,術中、術後還容易發生人為腦梗塞等複雜原因,在國內開展極少。

看到患者忍受著病痛折磨,而向他投來一雙雙渴望的眼神時,劉鵬心中一陣酸楚,暗下決心,一定要掌握此項技術,儘快為患者解除病痛。他仔細研究了整個手術過程,總結了經驗教訓,開始手術準備工作:進行頸內動脈內膜剝脫手術,要求血管阻斷的時間短,這就需要加快血管吻合的速度,同時要求較高的吻合質量。當時,醫院血液透析中心規模大、透析患者多,劉鵬主動要求幫助患者手術。只要患者需要,不論早晚,他隨叫隨到。隨著技術的熟練掌握,手術時間也從2小時縮短為1小時,現在只用40分鐘。

2000年,劉鵬在中日友好醫院開展首例“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時間短,效果佳,無任何併發症。“劉鵬為了病人,真是不惜一切代價,甘冒風險,好樣的!”同事們無不翹起大拇指。

在心臟血管外科領域,冠狀動脈和頸動脈疾病的發生,有著很高的相關性,患者往往需要兩次麻醉和手術,極大地增加了術中、術後的風險。在經過大量資料的查閱和細緻的準備工作後,劉鵬開展了同期“冠狀動脈搭橋”和“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不僅減少了住院時間,降低了醫療費用,而且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中日友好醫院是開展同期手術例數最多,而且術後效果良好,無一例嚴重併發症發生。

劉鵬在日本學習期間,熟練掌握了血管外科的基本技能——血管造影術,回國後開展了心臟、頸動脈、外周及臟器的造影檢查及介入治療,在醫院率先開展了Ⅲ型夾層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的腔內帶膜支架的微創治療技術。通過數年的創新實踐,中日友好醫院血管外科在劉鵬的帶領下,已經進入臨床科研一體化,業務全面發展、快速進步的新階段。

以身作則 履行諾言 病人的利益至上

在手術室,劉鵬總是最後一個走出來;在熄燈前,他總要到病房看望患者;在深夜,他是被叫到醫院參加手術最多的醫生。

2002年7月的一個周末,發生一起嚴重車禍。當時,一位患者左側股骨幹骨折,外翻畸形、腫脹明顯,下肢皮膚顏色花紫、皮溫涼,足背動脈搏動不能觸及,被送到醫院急救治療。由於股動脈斷裂,存在左下肢高位截肢的可能性,家屬及患者不能接受,不同意治療方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病情在急劇惡化。此時,劉鵬正在與親戚團聚,接到電話後緊急趕回醫院,在途中他聯繫相關人員,進行術前準備。手術中發現,患者的股淺、股深動脈撕裂,小腿只能靠少數的側支循環供應,截肢可能極大。但是,劉鵬克服種種困難,實施多種治療方案,堅持3個小時完成了血管的吻合,手術持續到凌晨4時。兩個月後,患者痊癒出院,左下肢功能恢復良好。患者連聲感謝,激動的熱淚流滿臉頰。類似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只要患者需要,劉鵬總是及時、毫無怨言地出現在手術台前。

2003年SARS期間,醫院ICU重症患者多,劉鵬被調到該病區擔任主任。患者多,工作量大,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6個小時;他讓年輕的醫生、護士在污染區外工作,自己卻待在污染區內;幫助其他醫生接收患者,幫助護士整理藥品,給患者做思想工作……連4周之後的倒班,都無法休息。就這樣,持續了近3個月。劉鵬一直在病區內工作,直到最後一名患者康復出院。“劉主任真是一個好醫生!”這是每一個接觸過他的患者和醫護人員,發自內心的由衷評價。

在此期間,劉鵬積極開展國家科委的“一氧化氮治療重症SARS”課題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之後,他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為了讓外地的患者儘快治好病,節省點費用,劉鵬常年忘我地工作。平均每天10台手術,節假日幾乎沒有休息過,儘自己最大努力多做手術,滿足患者需求。長期的老累,使他患上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多次在為患者手術時,自己出現心絞痛發作,吸幾口氧氣後又繼續手術。剛做完靜脈曲張手術,休息不到半小時,劉鵬又上了手術台。同事們都叫他“劉鐵人”。可是,有誰知道,有多少次發高燒,他就自己悄悄地輸液;有多少次深夜,他就累倒在手術床旁。

不論是在臨床業務的刻苦鑽研,還是在對患者的熱忱關愛上;不論是對同事的無私幫助,還是對初級醫師的技術傳授上,劉鵬始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忠實地履行著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職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