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琳[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

劉秉琳[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
劉秉琳[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秉琳(1909年—1982年) ,原名王嘉禎,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 1926年考入西北軍事政治學校並於同年參軍,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長期從事中共地下工作並參加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山東省副省長、山東省軍區政委、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山東政法學院院長、山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1982年3月10日去世。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劉秉琳 劉秉琳

1909年出生於內蒙古和林格爾縣。

1926年10月,在西北軍事政治學校就讀,同年參軍。

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做情報工作。

1937年—1945年先後擔任八路軍野戰司令部二科參謀、晉東南五專署政訓隊長、太南區黨委公安處長、晉冀魯豫聯合辦事處公安處長,豫北友軍工作委員會書記、地委委員,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等職務。

1946年—1949年先後擔任中原軍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第二野戰軍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兼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

1959年6月,擔任任山東省副省長。

劉秉琳擔任山東省人大第三次會議大會秘書長 劉秉琳擔任山東省人大第三次會議大會秘書長

1959年9月—1961年8月,擔任山東政法學院院長。

1960年12月30日—1961年1月5日,劉秉琳擔任山東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大會秘書長。

1961年6月,擔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

1963年12月,擔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兼山東省軍區政委,後兼任省行政幹部學校校長、省編制委員會主任。

1966年—1976年,因文化大革命受到迫害。

1977年10月,擔任山東省革委委員、常委、副主任和山東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系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2年3月10日,劉秉琳同志去世。

個人生活

劉秉琳同志與家人 劉秉琳同志與家人

解放戰爭期間,劉秉琳在白色恐怖的殘酷鬥爭中曾先後四次與黨組織失掉聯繫,危急關頭寄居在一位國民黨左派高級將領家中,這位將軍很器重他,任命他為省建設廳庶務主任,掌管人事財務大權。當他與黨組織取得聯繫並派他到西北軍做兵運工作時,他謝絕了將軍的再三挽留,毅然奔向新的革命征途。1949年,得知將軍夫人未去台灣,生活拮据時即由劉秉琳提供其生活費。

1950年秋,劉秉琳的家人從歸綏火車站接回離家25年杳無音訊的他。生活儉樸,不以權謀私,對親屬子女要求嚴格,不準子女、家人乘坐他的專車。家鄉的侄兒、侄孫來投靠他的,均給買張火車票送回家。

重要事件

劉秉琳與胡耀邦等人合影 劉秉琳與胡耀邦等人合影

1926年考入西北軍事政治學校並於參軍,次年入黨。之後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34年秋在南昌獲得蔣介石圍剿蘇區的情報,由於叛徒告密被敵特跟蹤。他機智地與敵周鏇輾轉到蘇州才及時將情報送到上海黨組織,使黨有準備進行反圍剿鬥爭。1936年“西安事變”時,他在八路軍辦事處總部保衛部工作。他及時向黨提供各種重要情報,使黨在正確處理“西安事變”時有所依據。劉秉琳十分愛護青年,在1936年奉命到西安在東北軍、西北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的同時,冒著生命危險在渭河林場建立秘密聯絡站,護送過上千名青年學生和愛國志士奔赴延安。

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八路軍野戰司令部二科參謀、晉東南五專署政訓隊長、太南區黨委公安處長、晉冀魯豫聯合辦事處公安處長,豫北友軍工作委員會書記、地委委員,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原軍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第二野戰軍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兼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副部長、西南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山東省公安廳廳長,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政法部部長,山東省副省長兼任省人民委員會秘書長。1958年,山東個別人製造了所謂“反黨集團”情報泄密案,涉及省市幹部有30人身陷囹圄,劉秉琳在負責專案審查中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弄清真相。山東省委據此作出正確結論,使受冤幹部恢復名譽。文化大革命時期,被審訊、批押四年不說假話,拒寫一切不實材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