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哲

男,漢族,1969年10月出生,國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人。

基本信息

男,漢族,1969年10月出生,現就職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學中心。主持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項目等。
劉浩哲教授最近幾年在研究中有重大發現,下地幔低部條件下高溫高壓引起的鈣鈦礦類礦物MgSiO3向後鈣鈦礦層狀結構的轉變是高壓研究領域最激動人心的研究成果之一。為了降低實驗成本,劉浩哲教授及其合作團隊開展了類比礦物正交鈣鈦礦結構NaMgF3 (Neighborite)的相變研究,在較低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研究後鈣鈦礦結構的彈性和流變性能,擴展對鈣鈦礦類材料向後鈣鈦礦結構的轉變機理和性能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研究結果關於高壓下鈣鈦礦類礦物及後鈣鈦礦結構的轉變研究先後被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選為Journal Highlights (2005年和2006年),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國家同步輻射光源(NSLS),選為Science Highlights(2005年)。
最近發展的高能X射線散射技術,使大的Q空間(Q=4psinq/l)散射可被精密測量,從而獲得原子的徑向分布函式。將這一新技術套用到高壓領域,是一個機遇和挑戰。這涉及到樣品微弱信號的識別,與來自壓砧及環境的背底非樣品信號,如金剛石壓砧的康普頓散射的減低和扣除等技術難題。申請人劉浩哲博士及其合作團隊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了金屬玻璃體系的高壓研究。主要考慮其較強的散射信號,適合開始探索這個新技術領域。最近取得突破性進展,在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了重要文章。研究結果關於高壓下金屬玻璃體系的結構演化研究被美國阿崗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先進光子源(APS),選為Science Highlights(2007年)等。
此外,劉浩哲教授的獨立研究課題涉及納米材料,過渡族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陶瓷材料等的高壓研究,覆蓋物理,化學和材料科學等不同研究領域。獲得了一系列矚目的研究成果,發表相關的學術論文在《套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物理評論B》(Physical Review B),《物理化學雜誌B》(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美國陶瓷協會會志》(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等各領域一流國際學術期刊上。這些充分體現出其在本學科內的國際領先水平和創新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