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雲

劉桂雲(1911-1943)湖南茶陵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和營長。1934年10月隨軍參加長征。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八路軍挺進華北抗日前線。1938年初,到晉察冀邊區第五專區組建抗日游擊第八支隊。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桂雲(1911-1943)湖南茶陵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人物生平

1926年茶陵的工農運動興起後,他要求加入農會,因年齡小,沒有被批准,他就悄悄跟著農會幹部轉,看人家幹啥,他也幹啥,大家叫他“候補委員”。直到1929年,江鄉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後,他先參加少先隊,隨後又參加鄉赤衛隊,在東南村、堯水、上山田、下山田等地,從事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這一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0年,被選送到湘贛紅軍獨立第三師當戰士,他在反“圍剿”戰鬥中,勇敢善戰,被選派到湘贛省紅軍學校學習,後調紅軍第十七師第四十九團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34年7月,他隨紅六軍團參加了長征。

1937年秋,劉桂雲隨八路軍第三五九旅東渡黃河,到達冀西平山縣,與當地的抗日武裝組建平山團,任平山團第一營營長,投身抗日游擊戰爭。不久,他調任新的抗日游擊司令部(屬晉察冀第四分區)第一大隊大隊長。1938年5月,抗日游擊司令部改編為抗日游擊第八大隊,他調任該大隊第一營營長,駐守河北靈壽地區,多次率部同企圖占領靈壽縣城的日軍展開激戰,屢次重創日軍,使日軍的企圖未能得逞。10月,他升任第八大隊大隊長(相當於團長)。1939年3月,原來的第七、八、九3個大隊合編為晉察冀第四分區第五團,他調任該團副團長。
劉桂雲在晉察冀邊區,率部同日軍和頑軍進行了許多針鋒相對的戰鬥,並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勝利。如在小覺鎮東的一次伏擊戰中,就殲滅來犯之敵200餘人,有效地保衛了民眾的麥收。又如1939年8月,他率部在滹沱河南岸平山縣打伏擊,一次就將日軍護送的東京慰問團及運輸物資的板治大庫中隊的4輛卡車和28輛馬車全部截住,消滅日軍150多人,繳獲大批物資。這年9月,他還參加了著名的河北靈壽縣陳莊戰役,取得殲滅日軍獨立第八混成旅團1200餘名敵寇的業績。在同國民黨頑固派朱懷冰部作戰時,他率部隨晉察冀南下支隊參加了涉林戰役,並與團政委蕭鋒率一營尖兵,直搗敵巢,在河間殲滅朱部一個團,繳獲銀元5萬多元。隨之又在晉城南關殲敵1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八路軍主力殲滅朱部4萬餘人戰鬥的勝利。1940年8月參加百團大戰,後因戰功調到晉察冀邊區第二分區第十九團任團長。

劉桂雲在軍中不僅以驍勇善戰而見長,還以愛護同志著稱。有位排長犧牲後,他將排長留下的一個孤兒帶到身邊,象親生兒子一樣撫養教育。向有病的戰士問寒問暖,餵飯擦澡,更是常見的事。對敵人刻骨的恨,對同志全身心的愛,這就是劉桂雲鮮明的階級感情。戰鬥間隙,他對學習抓得很緊,他在自傳中曾這樣說:“我自幼沒有念過書。剛參加革命時,只知道埋頭苦幹,猛打猛衝……今後,我要求政治上的進步,努力學習文化。”他和戰士們一道上識字班。他的資料夾里藏著一本《學生字典》,一有空隙,便隨時掏出,埋頭看一陣子。隨著閱讀和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每有議論,總能有憑有據,深刻服人,連那些當參謀的知識分子也對他刮目相看、十分佩服。
1942年9月,劉桂雲按照上級指示,帶領第十九團深入山西省盂(縣)壽(縣)地區,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盂壽地區是晉察冀邊區連線晉西北、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的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軍侵占這一地區後,到處構築碉堡、封鎖溝渠,製造“無人區”。他率團來到這裡後,緊緊依靠民眾,機智巧妙地打擊敵人,很快便牢牢地站穩了腳跟。12月中旬,他率團馳援盂縣麻河驛糧站,在盂縣東北的青羊嶺與日軍展開激戰。他一面下令控制制高點,用火力壓住敵人;一面布置各處兵力,對敵人進行三面圍攻,這樣堅持打了一天,連續打退了日軍17次衝鋒,殲敵200餘名,將日軍大隊長打成重傷。接著,他又率部乘勝前進,在盂陽四楞山解救了被日軍抓去的民眾,奪回了被搶走的財物和羊只。當被困的民眾再獲自由,當失去的財物重歸主人,當救回的羊群歡快地回來時,一首民眾稱道和感謝十九團的讚歌也在當地流傳開來:“英勇善戰的十九團,和鬼子血戰在四楞山,戰鬥打了多半天,消滅鬼子一百三,奪回咱羊群一千三……”
劉桂雲在艱苦的敵後戰鬥生活中得了嚴重的胃病,又多次負傷,身體十分虛弱。分區首長決定將他留在根據地。疆場揮戈,殺敵逐寇,這是劉桂雲嚮往和留戀的生活,是他生命的跳動和飛揚,而今要離開戰場,他陷入深深的憂慮和極度的不安之中。病,絕不能病在臥榻上;倒,也要倒在前線!由於他幾次執意要去敵後堅持鬥爭,終於得到批准。1943年9月,他再次進入盂壽地區。不久,黑石窯伏擊戰就打響了。他躺在擔架上指揮了這次戰鬥,截住押送被捕的3位同志及軍用物資的日軍,只用了40多分鐘就解決了戰鬥,救出了被捕的同志,還繳獲重機槍一挺、步槍27支、子彈2萬餘發。這次戰鬥被晉察冀軍區作為模範戰例通報表揚。
不久,第十九團又遭到從太原調集而來的700名日軍和800名偽軍的進攻。10月11日夜劉桂雲帶領第十九團第四連與偵察連的一個排來到炭窯岩(山西盂縣境內),因部隊很疲勞,便決定在這裡宿營,不料當晚即被日軍包圍。第二天拂曉四處響起槍聲後,他判斷情況有變,立即指揮部隊向後山突圍,搶奪制高點。當他衝上山坡時,不幸遭到日軍機槍的掃射,連中數彈,壯烈犧牲,時年32歲。

人物事跡

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和營長。1934年10月隨軍參加長征。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八路軍挺進華北抗日前線。1938年初,到晉察冀邊區第五專區組建抗日游擊第八支隊。同年,任八路軍副團長。1939年9月,於河北靈壽縣陳莊戰役中,指揮所部機槍手擊斃日軍第八混成旅少將旅團長水原。1940年3月,在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率部殲滅頑軍1個團,獲上級表揚。1941年,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二分區十九團團長。1942年9月,率部進入山西盂(縣)壽(縣)地區,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1943年春,指揮所部進行盂壽四楞山戰鬥,殲敵130餘人,奪回被日軍搶走的羊群。同年10月1日,獲悉西煙據點日軍將護送一批人員赴盂縣縣城,即不顧身患重病,坐擔架指揮所部進行伏擊,全殲日軍和部分偽軍,繳獲輕重機槍各1挺、步槍60餘支,子彈2萬多發,獲聶榮臻司令員嘉獎。旋即為解決糧食困難,率部攻打盂縣東郭湫等日軍據點,奪得糧食4萬餘公斤。1月10日,因叛徒告密,所部在盂縣炭煙村被敵軍包圍,於突圍激戰中犧牲。時年32歲。

人物紀念

劉桂雲犧牲後,其遺體被民眾秘密保存起來。日軍採用搜山和張貼布告等辦法,到處尋找他的遺體,毫無結果。1944年底,盂縣、陽曲兩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盂縣大獨頭村的後山上,為劉桂雲烈士修建了一座紀念塔。1953年,人民政府將他的遺體遷葬於石家莊烈士陵園。

2015年8月,是民政部24日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