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廠鎮

劉廠鎮

劉廠鎮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境中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00°41′——101°51′,北緯25°27′——25°41′。東北靠東山鄉,東南與下莊鎮毗鄰,西南接雲南驛鎮,北鄰禾甸鎮。

基本信息

(圖)劉廠鎮劉廠鎮一角

鄉鎮概況

(圖)劉廠鎮劉廠鎮民居

全鎮總面積90.12平方公里,鎮境地處下川壩,壩區面積占85%。平均海拔1950米,最高點為東端的色碑摘么羅山,海拔2240米,最低點為東南部的練渡河谷,海拔1944米;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主要河流中河穿過鎮境東南部,北有大波那龍山自然泉水。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年均氣溫15.2℃,年均降雨量751毫米。鎮政府駐地大波那街西距縣城30公里,距州府大理70公里。全鎮轄松梅、青坡、劉廠、大波那、小波那、王家莊、江尾、東甸8個村委會,25個自然村,79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全鎮總戶數9781戶,總人口37814人,其中:農業人口36416人,非農1398人,居住著漢、白、彝三個民族,以漢族為主。

農村經濟

全鎮生產總值完成26941萬元,比上年增長17.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9274萬元,比上年增長32.7%;第二產業完成10823萬元,比上年增長18%;第三產業完成6844萬元,比上年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80萬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1817萬元,比上年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97元,比上年增長8.2%。地方財政收入實現257萬元,比上年增長6%。人口自然增長率3‰。

文化教育

(圖)劉廠鎮劉廠鎮校園

劉廠鎮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社會辦學,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多元辦學體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鞏固了基礎教育成果。劉廠鎮有鎮辦中學1所,在校生1303人,教職工82人;國小8所、教學點5個,在校學生3991人,教職工14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100%,普及率100%,升學率100%;幼稚園11所,教職工59人。全鎮1所中學、8所村完小遠程教育設備配備齊全。2006年全鎮共建有1個鎮級文化站、8個村級文化室、1個鎮級圖書室和8個村級圖書室、1個鎮級黨員活動室和8個村級黨員活動室,並成立了18個文藝宣傳隊。各種文化娛樂設施充分發揮其作用,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和精神生活。同時,積極組織開展農村電影放映工作,2006年全年共放映電影156場次,不但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而且進一步提高了農民民眾的生活質量和整體素質,對於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政策,維護劉廠鎮的社會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礎設施

1、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完成煙水工程3件,投資55.5萬元;完成農業綜合開發工程2件,投資103萬元;完成水利工程28件,投資466萬元。完成青坡、東甸兩個村委會的辦公用房建設,投資31萬元。
2、五通情況:全鎮25個自然村都已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程控電話3360戶,閉路電視9585戶,占總戶數的98%,農村用電量465萬千瓦時。
3、能源建設:建有沼氣池186戶,完成“一池三改”180戶,安裝太陽能2850戶。
4、集貿市場:建有綜合市場1個。
5、街道情況:集鎮主幹道已全部實現了硬化,道路排水通暢,路燈裝備齊全,基本實現了街道綠化。
6、環衛設施:有公廁15個,垃圾坑10個。

資源環境

(圖)劉廠鎮劉廠鎮羅家村水庫

劉廠鎮地貌為丘源和中山地貌,局部為岩溶地貌,全鎮8個村委會均在下川壩區內。境內最高海撥為色碑摘么羅山,海拔2240米,最低海撥為東南部的練渡河谷,海拔1944米;相對高差296米。由於劉廠鎮位於楊子準地台和滇西橫斷山脈交界區、四面階下,水源奇缺,乾旱少雨,風高物燥,植被較差。土壤結構主要以紅壤土為主,成土固岩主要是砂岩、石灰岩、頁岩及玄武岩,紅壤土板結、腐殖質層薄,保水保肥能力差。適宜種植的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小麥、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烤菸、亞麻、水果乾果、油菜等。
劉廠鎮從90年代起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利民工程,全鎮完成退耕還林面積5221.89畝,森林覆蓋率接近40%。對農業種植,經濟果木栽培、野生菌加工企業等給予優惠扶持。劉廠鎮人民民眾的生活、生產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1、龍山古火山遺蹟
位於在大波那古集鎮北邊,屬天然的石灰岩結構,為古火山遺址。山腳流淌著幽幽清泉,出水口是一個古溶洞,溶洞與洪水塘落水洞南北相通。龍山上怪石林立,有石公公、石婆婆、仙人井、仙牛腳印。傳說在遠古時代龍山曾是一座金山,大波那與劉廠因爭金山而爭鬥不休,械鬥事件經常發生,由此激怒天神,天神於是架起仙牛,一夜之間,一耙將金山變成石山,爭鬥就此罷休,平息了兩村之間的爭鬥。至今,遠遠望去,還見滿山斑斑剝剝的耙齒印,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2、龍山溶洞

(圖)劉廠鎮劉廠鎮土林

大波那村北的龍山腳下,有一出水溶洞口,即當地人所稱的“龍眼”,溶洞泉水長年涌流。據史料記載和1973年引水工程中所見分析,龍山內部溶洞具有較大規模的鐘乳石溶洞景觀。
據載,1973年縣委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修波川壩北乾渠引普棚水庫水入波川。民工開鑿龍山段隧道,發現大小不等的鐘乳石溶洞數個。其大洞可容百人居住,洞中有洞,相連成串,忽高忽低,忽寬忽窄,忽覺風猛,忽聞水聲,神秘莫測,幽深可怕。洞壁洞頂,怪石磷響,特別是倒懸的鐘乳石,更是萬態千形,如龍如鳳,似牛似虎,一時難以比喻。當地居民聞之,爭相觀賞,一時遊人如潮。更有低俗之人,舉錘擊之,據為已有,縣鄉政府聞之,及時封堵洞口,保護自然奇觀。縣誌載:“獅山龍泉,在其東雲川之北大波那山下,有碉青石磷峋,豁開門戶,深遂莫測,水從中出,力可浮牛,雲川龍泉,以此為大,邑人建廟,每年三月十五日祈賽。”
3、波川聖象
在劉廠鎮的東面有座象山,就是歷史記載的聖象景點,大象雄偉神奇,形象逼真,那長長的彎彎的象鼻,伸入前面的海水中足有500多米長。據縣誌載:“昔有浪彎進士阮氏,官至山東曲阜縣令。請到聖象同歸家園,(沿古絲綢之路)路經波川,忽沉重難移,聖象變化為山,波人為此建廟祀之。廟內曾產神草靈芝,如期必發,鄉人引為神藥”。在大象後面跟隨的小象也栩栩如生,神態活現。象山腳下的象山水庫,波光鱗鱗,四周樹林成萌,是劉廠鎮旅遊、休閒的好去處。整個庫塘面積近百畝,灌溉大波那近千畝良田。
4、大波那土林
土林景點位於東山坡半山腰,進東山鄉環山路左側,共有面積約30畝,因自然風化而成,千姿百態,引人入勝,似神如仙,當地居民俗稱神仙土。l985年版《祥雲縣誌》將土林收入祥雲縣風光圖片之列。
5、王家莊溫泉
溫泉座落在王家莊村旁,據縣誌載,塘子山溫泉,在波川小波那以南,山下出水,可以熬土硝(俗稱土鹼),賴以灌溉田地。溫泉水溫適宜,富含對人體有藥用價值的多種礦物質,能治多種皮膚病。洗浴過後,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幾十公里以外的人都慕名而來洗浴。因其藥物療效顯著,被人們稱為藥泉。

農村科技

(圖)劉廠鎮劉廠鎮養漁業

劉廠鎮農村科技工作緊緊圍烤菸、蠶桑、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著力解決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農業綜合效益提高及農民增收的關鍵技術環節,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營造社會共同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環境和氛圍,大力組織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普及工作,提高農民民眾“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農業生產領域關鍵是引進、培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從注重產量增加轉向突出品質提升,著力培育優質水稻、烤菸、蠶桑、畜牧業等主導產品。堅持科技為先導,烤菸生產實行“雙控”政策,認真實施科技興煙措施,在抓好常規措施落實的基礎上,在水改旱輪作、測土配方施肥、揭膜、烤房改造、加強烘烤技術培訓等方面取得突破,強化深耕高墒、連片輪作,提高生產質量和水平,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組織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畫”,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建立主打產業科技致富示範村,努力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形成了青坡、松梅兩個蠶桑專業村,把王家莊、小波那、東甸、江尾建成烤菸專業村,把劉廠、大波那發展成為農副產品加工、特色經濟林果種植示範村,通過科技示範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全鎮農業農村科技工作進程。全鎮共舉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210場次,受訓人數達28828多人次。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得到發展和壯大,並培養和扶持了一批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農村鄉土科技人才。全年共推廣農業科技措施11項,其中種植業7項,養殖業3項,沼氣節能改造1項。深入開展科技下鄉活動,以“全國科普日”為契機,廣泛宣傳沼氣節能灶建設,以典型引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