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佛緣

劉佛緣

劉佛緣(1886—1959) ,沂南縣劉家店子村人。1940年夏任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駐會委員。新中國建立後任省政協委員和省文史館館員。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其父為清末湖北省巡撫。1907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時認識了孫中山。翌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回國,在省法政專科學堂任教並開辦律師業務。後任山東省第二屆議會議員。抗戰開始後,他組建起200人的抗日隊伍, 後編入八路軍主力部隊。1940年夏任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駐會委員。他動員兒媳變賣了陪嫁的珠寶,購買大宗軍鞋獻給八路軍。

主要經歷

劉佛緣出身地主家庭。父親劉策先為清末湖北省巡撫。家有良田數十頃,莊園多處。1906年赴濟南求學,1907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在那裡認識了孫中山。1908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利用假期回國省親的機會,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後回國,擔任山東省政法專科學堂教師,並開辦律師業務。後當選為山東省第二屆議會議員。經常利用合法地位,抨擊反動的北洋軍閥政府,遭到反動當局的監視。1928年初,離開濟南隱居故里。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佛緣把家鄉的民團改組成近200人的抗日游擊隊,禦敵保家,被國民黨頑固派繳械。後來,他重新拉起200餘人的抗日武裝,於1938年冬加入李澄之、梁竹航等領導的魯南抗敵自衛軍,編為第一團第一營,劉佛緣任副營長。1940年,其部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六團。夏,山東省各界代表聯合大會召開,他被選為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駐會委員。翌年冬,在日本侵略軍對沂蒙山區進行殘酷大“掃蕩”中被捕,後經黨組織及民眾營救脫險。在反“掃蕩”鬥爭中,他看到八路軍供應困難,就動員兒媳賣了陪嫁的珠寶,購置了大宗軍鞋,捐獻給部隊。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進攻沂蒙山區,黨組織安排他轉移到渤海地區。1948年始返回故里。新中國成立後,劉佛緣先後擔任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文史館館員,並當選為沂南縣人民代表會議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