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動靜脈瘺

創傷性動靜脈瘺

創傷性動靜脈瘺指的是一種較為普通常見的病症,指的是動脈與伴行的靜脈同時受傷,動脈的高壓血直接流進靜脈的循環。

疾病名稱

創傷性動靜脈瘺創傷性動靜脈瘺

創傷性動靜脈瘺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症狀體徵
頸動靜脈瘺,顱內雜音感,頭痛頭暈記憶力和視力減退等腦組織供血不足的症狀。

疾病概述

動脈與伴行靜脈同時受傷,使動脈與靜脈交通,高壓的動脈血直接流入靜脈,形成循環短路,稱為創傷性動靜脈瘺。大多為穿透性損傷,如槍傷、刺傷等,少數也可由挫傷或醫源性損傷引起。以下肢多見。創傷性動靜脈之間形成的瘺口,有洞口型、管狀型和囊瘤型三種類型。受傷動、靜脈緊密粘連,通過瘺而直接交通者謂洞口型;在動、靜脈之間形成一個管道者為管狀型;在瘺口部位伴有創傷性動脈瘤者稱囊瘤型。動靜脈瘺可在受傷後立即出現,但大多在堵住動、靜脈裂口的血塊溶解後才出現。動脈血直接經瘺口流入靜脈,靜脈血流量明顯增加,靜脈壓也明顯增高,靜脈逐漸擴張,靜脈內膜增厚,纖維組織增生,形成動脈壁樣改變,靜脈高壓,致深靜脈回流困難,則淺靜脈出現擴張,以增加肢體遠側血液回流。靜脈高壓及擴張,同時致瓣膜功能不全,進而交通支靜脈也出現擴張及瓣膜功能不全,血液發生返流,更加重了淺靜脈曲張。瘺近端動脈呈進行性擴張和伸長,動脈壁初期增厚,後期發生退行性改變,平滑肌纖維萎縮,彈力纖維減少,管壁變薄。遠側動脈因血流量減少而縮小,遠側肢體出現供血不足。動靜脈瘺促使大量側支循環形成,靜脈側支循環比動脈更多,淺表靜脈廣泛曲張。動脈血經瘺口直接流入靜脈,回心血量增多,使心臟負荷加重,可出現心率加快、心臟擴大,甚至心力衰竭。動靜脈瘺愈接近心臟,瘺口愈大,則心臟負荷愈重,早期即可出現心力衰竭。

疾病描述

動脈與伴行靜脈同時受傷,使動脈與靜脈交通,高壓的動脈血直接流入靜脈,形成循環短路,稱為創傷性動靜脈瘺。大多為穿透性損傷,如槍傷刺傷等,少數也可由挫傷或醫源性損傷引起。以下肢多見。

診斷檢查

1.詳詢受傷日期、原因、受傷部位、傷口癒合經過及時間。注意傷道走向及異物存留部位,腫塊出現日期、發展情況,有無心力衰竭症狀。如為頸動靜脈瘺,應詢問顱內有無雜音感,有無頭痛、頭暈、記憶力和視力減退等腦組織供血不足的症狀。
2.注意肢體粗細(與對側比較)、皮膚顏色、溫度、遠端動脈搏動的強弱,有無水腫及潰瘍,靜脈有無擴張及波動;注意腫塊的部位、大小,有無搏動、持續震顫及雜音,注意雜音的性質、強弱、最強的部位及傳導的方向,壓迫動脈近端時,震顫與雜音是否減弱或消失,心率是否減慢。
3.注意心臟有無擴大和雜音,需要時請內科會診。
4.測量雙側脈搏與血壓,然後壓迫動靜脈瘺的近端動脈,再檢查脈搏血壓,注意患者主觀感覺,比較壓迫前後的結果。如有條件,可作脈衝都卜勒頻譜和血流量檢查。
5.測量患肢靜脈壓(與對側比較)及靜脈血中PO2和PC02。
6.作反應性充血試驗,觀察側支循環是否良好。
7.必要時,作心電圖檢查、心臟X線攝片、動脈造影檢查。

治療方案

一、治療
1.手術宜在瘺形成後3~6個月、側支循環已充分建立後施行,但早期出現心力衰竭者,應考慮提前手術。
2.主要血管的動靜脈瘺,可將瘺切除,分別縫合動、靜脈壁瘺口,或縫合靜脈壁瘺口,行動脈對端吻合或血管移植術。
3.有時可行復原性修補術,方法是切開靜脈腔,縫合動脈壁瘺口,保持動脈通暢,靜脈修補或結紮,以免傷肢缺血及壞死。
4.有較豐富側支循環的非主要血管的動靜脈瘺,可作四頭結紮及瘺切除;或僅將瘺的近、遠側動脈結紮,以減輕症狀。
5.位於主幹血管的動靜脈瘺,如手術治療有困難,也可通過介入方法對瘺口進行栓堵術。
二、術前準備
1.有心力衰竭症狀時,應先予以必要的治療,待好轉後再行進一步治療。若治療無效或病情加重,為減輕心臟負擔,也可結紮近心端靜脈,待心臟及一般情況好轉後,再行二期手術。
2.其他同動脈瘤術前準備。
三、術後處理
1.嚴密觀察脈搏及血壓,及時發現心力衰竭並予以治療。
2.手術前伴有心臟損害者,術後應根據病情延長臥床時間。
3.術後3周系統複查。2~3個月內避免過多的體力勞動。
4.其他同動脈瘤處理。
四、護理
伴有心臟損害者,按心臟病護理常規護理,其他同動脈瘤的護理。
五、出院標準
肢體血液循環良好,心力衰竭消失。
六、隨訪
出院後3、6、12個月複診,檢查患肢血液循環及心臟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