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赤海峽大橋

刻赤海峽大橋

刻赤海峽大橋,是俄羅斯已經建成的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樑,全長19公里,跨海部分7.5公里。 橫跨刻赤海峽,連線俄羅斯塔曼半島的克拉斯諾達爾到前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的刻赤。在缺乏橋樑的時候兩岸的交通是由汽車渡輪接駁俄羅斯的卡夫卡茲港和克里米亞共和國的克雷姆港,該橋歷史上曾經被建成、損毀又計畫重建,2014年普京要求在2018年建成。

基本信息

建設背景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市舉行全民公投,超過九成投票者同意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3月18日,普京與兩地代表簽署條約,允許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以聯邦主體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不承認上述公投,反對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市併入俄羅斯,西方因此對俄實施經濟制裁。

簡介

刻赤海峽衛星圖 刻赤海峽衛星圖

刻赤海峽衛星圖刻赤海峽大橋,是一座橫跨刻赤海峽的公路和鐵路兩用橋,連線克里米亞和俄南部克拉斯諾達爾地區,從而不必經過烏克蘭東部地區直接進入克里米亞。這座大橋工程是俄羅斯與烏克蘭多年來一直在討論的橫跨刻赤海峽交通通道項目。隨著2014年3月19日克里米亞加盟俄羅斯聯邦,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交通局全力改善克里米亞半島與俄羅斯的交通接駁,同時會將海峽隧道方案納入考慮。

修建歷史

刻赤海峽大橋建設方案 刻赤海峽大橋建設方案

刻赤海峽大橋 建設方案

這條橋樑最早由德國建築師阿爾伯特·斯佩爾於1943年二戰時構思,目的是為了加速德軍在高加索戰役中進攻蘇聯,不過在大橋完工前克里米亞半島已經在同年10月被蘇聯紅軍解放,蘇聯接手德意志國防軍遺留下來的工程於1944年11月完成了全長4.5公里的鐵路大橋,次年2月因為橋墩缺乏防波堤保護而遭浮冰撞毀。在大橋墜毀後先後有重建大橋的計畫,蘇聯解體後的1994年甚至提出過海峽隧道方案,這些計畫都因為資金不足而未能實現。

1999年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重提了興建一條三層大橋,一層為汽車,一層為鐵路,一層為鋪設水管和天然氣管專用。

2010年4月25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簽署興建大橋的同意書,同年11月26日兩國再簽定了相互諒解備忘錄。

2013年12月,通道建設協定在簽署多份雙邊合作檔案框架下簽署。通道可將烏克蘭赫爾松到新羅西斯克的路程縮短450公里。

2014年2月,烏克蘭於發生國家政變後,不承認基輔新政府的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就其地位舉行了全民公投。大部分參投選民投票支持地區加入俄羅斯聯邦。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於3月成為俄羅斯的聯邦主體。

普京早在2014年3月底就表示,對這一項目感興趣。他會見各位部長時表示,橫跨刻赤海峽大橋應為公路和鐵路兩用橋。

2014年4月22日,俄羅斯政府網站發布檔案稱,俄羅斯總統普京責成政府確定建設刻赤海峽大橋的融資規模和來源,規定於2018年完成項目實施。部分預備項目2014年可以就緒,同時俄方正在考慮建造刻赤海峽海底隧道的可行性。

建成通車

當地時間2018年5月1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刻赤海峽大橋通車儀式。大橋連線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西部和克里米亞半島東部,全長19公里,為歐洲最長大橋。普京親自駕駛卡車通過大橋。

刻赤海峽大橋 刻赤海峽大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