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沙蓬[刺沙蓬]

刺沙蓬[刺沙蓬]
刺沙蓬[刺沙蓬]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刺沙蓬(學名:Salsola ruthenica)為藜科豬毛菜屬的植物。分布於俄羅斯、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華北、東北、西北、江蘇、西藏、山東等地,生長於海拔100米至4,6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礫質戈壁、河谷砂地及海邊。

形態特徵

刺沙蓬 刺沙蓬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自基部分枝,莖、枝生短硬毛或近於無毛,有白色或紫紅色條紋。葉片半圓柱形或圓柱形,無毛或有短硬毛,長1.5-4厘米,寬1-1.5毫米,頂端有刺狀尖,基部擴展,擴展處的邊緣為膜質。花序穗狀,生於枝條的上部;苞片長卵形,頂端有刺狀尖,基部邊緣膜質,比小苞片長;小苞片卵形,頂端有刺狀尖; 花被片長卵形,膜質,無毛,背面有1條脈;花被片果時變硬,自背面中部生翅;翅3個較大,腎形或倒卵形,膜質,無色或淡紫紅色,有數條粗壯而稀疏的脈,2個較狹窄,花被果時(包括翅)直徑7-10毫米;花被片在翅以上部分近革質,頂端為薄膜質,向中央聚集,包覆果實;柱頭絲狀,長為花柱的3-4倍。種子橫生,直徑約2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範圍

刺沙蓬[刺沙蓬] 刺沙蓬[刺沙蓬]

產東北、華北、西北、西藏、山東及江蘇。生於河谷砂地,礫質戈壁,海邊。蒙古,蘇聯也有。

通常生於海拔280-1400米的平原鹽生荒漠、阿魏蒿荒漠、洪積扇礫質荒漠的小沙堆及河漫灘沙地。少數還上升到海拔2000-2700米的山間盆地及山坡等處。

產福海、阿勒泰、布爾津、哈巴河、奇台、烏魯木齊、瑪納斯、石河子、和布克賽爾、塔城、克拉瑪依、沙灣、霍城、鞏留、焉耆、庫爾勒、若羌、且末、庫車、阿克蘇、烏恰、伽師、喀什、疏勒、莎車、策勒、和田等幾遍布全疆。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各省區及山東、江蘇、也有分布;蒙古及獨立國協各國均有。

本種的某些形態變化較大,如葉的粗細及長度;花的疏密;苞片和小苞片的長短;果時花被的翅的大小及生長環境等都相差各異。有的作者設立變種,或者又認為是多型種等主張各異,需待採集大量標本作進一步研究。

主要價值

刺沙蓬煎劑、水浸液、醇浸液給麻醉動物靜脈注射均使血壓明顯下降,對麻醉貓的心跳頻率與振幅無影響,切斷兩側迷走神經或同時再切斷交感神經仍不能改變其降壓作用。在嫩葉開花結果時期採集者均表現降壓作用。甜菜鹼對麻醉動物有輕度降壓作用,但對高血壓犬無效,用電析和色層分離法分出一種皂甙,能使麻醉犬和高血壓大白鼠血壓降低。但刺沙蓬製劑(商品名增爾壽)經色層分離及化學反應均未能證實含有豬毛菜鹼(Salsoline)及豬毛菜定鹼(Salsolidine),降壓作用可疑。河南鄭州採集之無翅豬毛菜Salsola komarovii Iljin的嫩苗(4月份採集)煎劑及乙醇浸劑,無論給動物灌胃或靜脈注射,大多 數情況下使血壓上升,而老豬毛菜則使大多數動物出現血壓下降。

醫藥

【藥名】刺沙蓬

【別名】豬毛菜、大翅豬毛菜、扎蓬棵、風滾草

【漢語拼音】ci sha peng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sola ruthenica Iljin[S.kali auct. Non L.;S.Peslifer.Non A.Nelson

【歸經】 肝經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含甜菜鹼(betaine),琥珀酸(succin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和由阿拉伯糖(arabinose),半乳糖(galac-tose),鼠李糖(rhamnosc),木糖(xylose),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acid)及氨基糖構成的多糖[1]。果實期的葉、莖、種子、根均含右旋豬毛菜鹼(d-salsoline)和左旋豬毛菜定(l-salsolidine)[2]。從花粉分得2個糖蛋白RT1和RT2[3]。

【功效】平肝降壓

【考證】出自《中國藥植圖鑑》。

【科屬分類】藜科

【拉丁文名】Herba Salsolae Ruthenicae

【藥(毒)理學】水浸液37.5-57g/kg給予豚鼠灌胃,對家兔用加倍量,連續1周未發現任何中毒現象。

【主治】高血壓病;頭痛;眩暈

【生態環境】生於沙質土、沙丘、草原、石質山坡及海邊。

【採收和儲藏】夏季開花時拔取全草,抖淨泥土,切段曬乾。

【功效分類】平肝息風藥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全草黃白色。莖有棱,具短硬毛。葉片圓柱形,先端成尖刺狀,基部擴大,邊緣膜質。枝上部為穗狀花序;苞片、小苞片頂部都成尖刺狀。花被片硬,自背面中部生5翅,3個較大,2個較窄,向中央聚集,包乾果實外,直徑7- 10mm。種子直徑約2mm。

【性味】苦;NTG 涼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刺沙蓬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經沸水燙後當菜吃。

【出處】《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