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轉型中的博弈學習行為

制度轉型中的博弈學習行為

《制度轉型中的博弈學習行為》作者是章平,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章平,管理學博士,現任教於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博弈論與行

制度轉型中的博弈學習行為

為經濟學及其在轉型經濟中的套用。

媒體推薦

中國改革開放這一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過程,不僅表現在經濟體制和社會運行模式的變革中,更體現在個人觀念和習慣的變遷中。這部著作重點分析了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個人行為模式和知識的更新過程,運用經濟學前沿的博弈學習理論和控制實驗方法,為我們揭示了制度轉型成功的微觀條件、個人決策知識更新的路徑和關鍵點。

——深圳大學經濟學教授 陶一桃

本書在許多方面存在二元之間的緊張:比如國外理論模型與國內實際,經濟學與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學習,分析與解釋,個體與群體,個人與國家,業主與企業,等等,這個清單還可以繼續延伸下去。在很多時候,學術研究的意義本來就是從發現這些二元緊張之間樹立起來的。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 林航

近年來,經濟學與認知科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許多經濟學理論的新進展都源於這種跨學科研究。經濟學家也開始重視研究認知對個體行為、制度和經濟績效等的系統性影響。章平博士的這本著作,無論是從理論深度、問題意識來看,還是從分析方法和工具的運用來說,均與這個學科的發展同步,在某些方面處於國內領先。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黃凱南

編輯推薦

《制度轉型中的博弈學習行為:知識、策略與規則》是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目錄

1 由住宅小區共享資源治理轉型引出的問題

1.1 當下中國轉型社會的制度環境及特徵

1.1.1 始自財政壓力的住房制度改革政府退出供給、責任主體虛置

1.1.2 經營城市:政府部門與開發商的強勢結合

1.1.3 行政權力管制的慣性依然不減

1.2 作為治理主體的業主認知不協調

1.2.1 研究動機和基於偏好分層模型的理論假設

1.2.2 數據來源、變數構造和信度分析

1.2.3 獨立場景下知識聯結形成的認知狀態

1.2.4 複合場景下認知不協調檢驗

1.3 問題的提出:治理主體認知不協調和個體間的知識異質性

1.3.1 治理轉型的第一階段:認知不協調、缺乏決策知識

1.3.2 知識異質性個體間的策略互動

1.3.3 關鍵概念界定:重複博弈中的學習行為與指導策略

1.4 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結構安排

1.4.1 思路和方法

1.4.2 內容和結構安排

2 治理轉型、知識更新和策略互動中的學習行為

2.1 共享資源治理研究進展

2.1.1 共享資源治理模式和經驗研究

2.1.2 共享資源理論研究的行為學視角

2.1.3 研究現狀及本書立意

2.2 治理轉型的知識經濟學:治理轉型與知識更新

2.2.1 轉型研究的諸種範式

2.2.2 不確定性、知識及其研究進展

2.3 個體決策與學習行為:學習模型綜述

2.3.1 關於學習行為理論的發展脈絡

2.3.2 博弈學習模型的進展

2.4 行為博弈論與實驗經濟學的新進展.

2.4.1 單個個體學習調整

2.4.2 多個個體互動中的老練學習和策略指導

2.5 小結.

3 基於適應性學習和老練學習的信念形成模型和研究構想

3.1 解釋框架的方法論和目的

3.1.1 方法論個人主義和主觀主義認識論

3.1.2 解釋目的

3.2 基本框架和假定

3.2.1 適應理性

3.2.2 個體知識異質性

3.3 整合的學習模型及其解讀.

3.3.1 適應性學習:強化學習模型、信念學習模型和經歷加權吸引模型.

3.3.2 老練學習:認知層級理論.

3.3.3 帶有老練學習和策略指導的信念形成模型

3.4 兩類參與者間的策略指導:構想與待檢驗的假設

3.4.1 老練學習和策略指導存在的可能性

3.4.2 策略指導的作用機制

3.5 小結

4 個體間互動過程中學習行為與策略指導的實驗研究

4.1 研究動機和問題細化

4.2 實驗設計程式和過程

4.2.1 實驗總體過程描述

4.2.2 博弈支付矩陣

4.2.3 信念誘導程式

4.2.4 實驗平台x-Tree及程式拓展.

4.3 實驗數據與結果的一般性描述

4.3.1 概念定義及其在實驗中的界定

4.3.2 描述性統計.

4.4 兩人3x3、三人3x3x3博弈中策略指導的存在性及其比較.

4.5 參與者採取策略指導行為的動機(激勵)

4.6 知識異質性、信念和決策規則調整的學習過程

4.6.1 y-加權信念模型的參數估計算法

4.6.2 EWA學習模型的參數估計方法

4.6.3 帶有最優回響係數的決策機率模型

4.6.4 瞻前顧後的EHOS模型參數估計算法

4.6.5 知識異質性分布與信念形成、決策規則的調整和策略指導的關係

4.7 小結

5 問題的解決及啟示

5.1 由理論假設到實驗檢驗的主要結論

5.1.1 兩人3x3、三人3x3x3博弈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策略指導行為

5.1.2 參與者採取策略指導行為的動機(激勵)

5.1.3 知識異質性、信念和決策規則調整的學習過程

5.2 照應現實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

5.3 本書研究的創新點

5.4 個體行為研究的啟示

參考文獻

附錄A 南京市住宅小區共享資源治理調查問卷

A1 2003年調查問卷

A2 2005年調查問卷

附錄B Exp1和Exp3實驗說明書

索引

……

序言

1從經濟績效說起:諾斯的問題早在斯密為經濟學奠基的時候,不同地區貧富差異的原因,或用現在的話說什麼是決定經濟成長差異的原因,就已經是一個核心問題了。例如,為何英國能夠獲得早期的成功,而西班牙的工業化起飛卻遭遇失敗?如何解釋後來居上的工業化的成功?(Gerschenk-ron,1962)

2002年,諾斯面向中國的大眾媒體說,“傳統的經濟學,問了很多重要的問題,其中就包括為什麼有些國家是富的,而有些國家是貧困的’”(於保平,2002),所以他的整個學術研究思路就是以這個問題作為開端的。諾斯的思路是從制度上尋求解釋,他說,“我們看到在全世界各地有很多非常貧窮的國家,不好的制度,不好的組織會帶來經濟的滯後發展,甚至是經濟的衰退。我們也看到不少國家陷入經濟崩潰之中,就說明這些制度並不好”。簡而言之,“好制度”就會對人們產生好的激勵,帶來好的經濟績效;“壞制度”則會對人們產生反向的激勵,帶來差的經濟績效。

其實關於制度的重要性,中國內地的公眾們非常熟悉,也總強調“體制”“機制”是最重要的績效決定因素,即認為“壞制度”導致“低效率”,而高經濟成長下的制度就是效率高的“好制度”,並且通俗簡單地把“高效/低效”的制度分別對應於“市場/計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