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戰地日記

利比亞戰地日記

《利比亞戰地日記》,是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利比亞採訪見聞。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作者:閭丘露薇著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8-1
版次:1
印刷時間:2011-8-1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511215116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利比亞採訪見聞。在這本書裡面,記錄了在採訪過程中,在利比亞東部地區,遇到的利比亞人民,他們對於這場衝突的感受,他們的生活因為這場衝突所遭受的影響,以及對於未來的希望。
作為一個資深媒體人,作者努力用客觀中立的方式進行記述,用一個第三者的姿態,來觀察這個地方發生的變化。本書講述的是記者在當地每一天的所見所聞,用日記的方式呈現,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態也在不斷的發展,而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每一天也在不斷的變化。
透過這些記敘,作者希望向讀者呈現,在紛繁的國際事務中,不同的國家,特別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亞以及中東的變革中,來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也希望讓讀者看到,穩定的社會,對於個人來說,是如何的重要,戰亂,衝突,人民總是最大的受害者。
作者作為在美國反恐戰爭打響之後,第一個進入阿富汗採訪的華人記者,2003年伊拉克戰爭,第一個進入巴格達採訪的華人女記者,在書中也進行了縱深的比較,希望透過這些觀察和記錄,嘗試讓讀者看到,國際關係在過去十年發生了不少變化,也因為這樣,面對像利比亞這樣的國家所發生的變革,任何政府都需要採取更加靈活的方式,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護國家利益。
作者簡介
閭丘露薇,鳳凰衛視著名記者,資深媒體人。復旦大學哲學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大眾傳播碩士,美國哈佛大學尼曼學者。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戰爭時作為在巴格達地區進行現場報導的唯一一位華人女記者,而獲得中國觀眾極大關注,被譽為“戰地玫瑰”。著作有《我已出發》、《行走中的玫瑰》、《不分東西》

目錄

Day1.出埃及記
Day2.初到班加西
Day3.“捲毛大叔”卡扎菲
Day4.遙望的黎波里的
Day5.兩個利比亞司機
Day6.義大利的殖民史
Day7.辦報紙的年輕人
Day8.點燃利比亞風暴的人
Day9.班加西的中國項目
Day10.卡扎菲和他的綠寶書
Day11.戰爭中的媒體
Day12.拉登死訊
Day13.利比亞版的薩哈夫
Day14.卡扎菲口中的基地組織大本營
Day15.從古希臘到阿拉伯
Day16.耐心等待的利比亞人
Day17.利比亞的部落社會
Day18.卡扎菲的僱傭兵
Day19.利比亞的貧富差距
Day20.利比亞和埃及的恩恩怨怨
Day21.來訪的波蘭外長
Day22.民眾眼中的卡扎菲
Day23.利比亞民眾眼中的好人——穆巴拉克
Day24.親歷槍擊事件
Day25.巴勒斯坦的受難日
Day26.阿拉伯媒體的力量
Day27.不要成為自己反對的那種人
Day28.東邊和西邊的相互想像
Day29.利比亞的學術自由
Day30.不受歡迎的美國
Day31.真假難辨的時刻
Day32.歐盟的到訪
Day33.美國人的到訪
Day34.戰亂中的受害者
Day35.告別班加西
Day36.埃及的解放廣場

書摘

Day3“捲毛大叔”卡扎菲
新聞中心在高等法院旁邊的大樓內,得經過所謂的安檢。之所以用“所謂”這個詞,是因為我們這些外國人,可以不經過安檢出出入入。
新聞中心有三個年輕的女孩,她們負責為記者們發記者證。離開的同事提醒我們,為了避免麻煩,記者證上不要寫中國,因為中國人在當地不太受歡迎,原因是聯合國安理會1973法案,中國和俄羅斯投了棄權票
第一批來的同事自稱是韓國人,因為他們拿著法國護照,也就沒有人質疑過他們到底從哪裡來。第二批同事拿著香港特區護照,特別要求在記者證上寫上香港,只是,當我們把護照交給工作人員,然後拿回記者證的時候一看,上面已經寫上了“china”。猶豫了一下是否要讓對方改正,但是仔細再想,香港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份,就算寫上香港,其實也頗有些自欺欺人。之後的經驗證明,當我們告訴別人來自香港的時候,要么別人不知道香港到底在哪裡,要么對方會提醒你,香港難道和中國有區別?
到底有沒有區別?2003年的時候,我和我的同事,還有央視的同行一起,離開巴格達,前往敘利亞。我們在公路上遇到了一隊來自澳大利亞的士兵,那個時候薩達姆還沒有倒台。對方檢查我們的證件,看到我們來自香港,馬上拿出一付自家人的神態,而看到央視同行的中國護照,馬上變得嚴肅很多,公事公辦的樣子。
在高等法院旁邊的大樓,有一幅標語特別醒目,用中文寫著“穆阿邁爾卡扎菲是說謊者”。這樣的標語,在埃及的解放廣場上面也出現過。這不奇怪,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如果需要聯合國授權,中國手中的一票,自然非常的關鍵。在班加西的利比亞人看來,中國在1973決議案中的棄權票,就是拒絕支持利比亞的革命運動。如果對中國政府有一定的了解,就不會這樣看,因為中國不投反對票,已經是相當明顯的表態。在過渡政府眼中,雖然希望中國能夠做得更多一些,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但是他們更重視的是俄羅斯。在他們看來,俄羅斯儼然成為卡扎菲在聯合國的代言人,阻撓著聯合國授權北約進一步行動。他們給俄羅斯外交部寫了一封信,只不過石沉大海。
雖然聽到太多的提醒,不要說自己是中國人,但是走到哪裡,都會遇到一些人用中文“你好”和我們打招呼。也因為這樣,覺得同事的擔心可能有些誇張,因為即便是被對方質疑,只要解釋清楚中國政府和中國人的區別,對方自然也會理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