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庫德集團

利庫德集團

以色列主要政黨。1973年9月由哈加爾集團、自由中心、拉姆黨和國土完整運動、人民黨等組成。1977年和1981年兩次大選獲勝後執政。1984年、1988年同工黨組成聯合政府,1990年6月與其他一些宗教黨組成新政府。主要代表來自中東地區猶太人的利益。1992年在大選中失敗,成為在野黨。利庫德集團主張約旦河西岸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拒絕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談判。對內鼓勵私人資本,發展市場經濟,反對國家干預,目的是建立自由、公正和消滅貧困為基礎的社會。

基本信息

簡介

利庫德集團( 希伯來語: ליכוד‎, ,字面意思是“團結”。英文: Likud)是 以色列的一個 右翼 政黨,在 1973年選舉的準備中由赫魯黨(חרות‎)和以色列民主黨合併組成。該黨第一次出任 總理的是 梅納赫姆·貝京。

利庫德集團支持 自由市場 資本主義和猶太文化復興,主要支持者來自 藍領的瑟法底猶太人和現代猶太教正統派。對外奉行擴張政策,主張維持控制包括 耶路撒冷的所有 巴勒斯坦領土,並反對 巴勒斯坦人 立國。

利庫德集團在議會外設有統一的組織和中央領導機構,其成員組織均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執政

利庫德集團利庫德集團

利庫德集團又稱全國自由聯盟,是以色列 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自成立以來,數度執掌以色列政權。1977年,利庫德集團首次贏得以色列大選,獲權組閣,打破了工黨執政2 9年的局面。此後,利庫德集團多次單獨執政或與其他黨派聯合執政。1992年,利庫德集團在大選中失利,成為 在野黨。1995年6月,利庫德集團領導人之一戴維·利維宣布退出該黨,另行組建新黨。隨後,約20名利庫德集團各地區的負責人表示將加入利維組建的新黨。利庫德集團分裂。1996年,利庫德集團再度贏得大選, 內塔尼亞胡出任總理。後因內塔尼亞胡奉行強硬的和談政策引發利庫德集團內部分裂,以色列於1999年提前舉行大選。由於利庫德集團在大選中失利,內塔尼亞胡辭去黨主席職務, 沙龍繼任。2001年2月,沙龍在大選中獲勝,出任政府總理。同年3月,利庫德集團聯合工黨等7個黨組成民族團結政府。2003年1月28日,利庫德集團在第16屆議會選舉中再次獲勝,沙龍連任 總理。

分歧

利庫德集團長期以來以強硬著稱,一直主張吞併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全部 巴勒斯坦領土,反對建立獨立的 巴勒斯坦國,主張“以安全換和平”。以沙龍為首的利庫德集團執政以後,一直對巴勒斯坦採取強硬政策,巴以流血衝突不斷。隨著 中東和平進程的發展,利庫德集團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有所變化。2002年12月,沙龍首次提出一項巴勒斯坦建國方案,同意巴有條件建國。2003年底,沙龍提出從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撤離的“單邊行動計畫”。但該計畫遭到國內極右勢力的強烈反對。在沙龍倡導實施單邊行動計畫過程中,利庫德集團內部部分議員多次利用黨、議會和內閣投票的機會給沙龍製造了一系列障礙,試圖阻止單邊行動計畫實施。

面對利庫德集團內部難以彌合的分歧,加上工黨退出 聯合政府,沙龍於2005年11月21日正式決定退出利庫德集團,並另組建新黨“前進黨”。沙龍退出利庫德集團後,利庫德集團40名議員中有14人加入前進黨。此後,利庫德集團臨時主席哈內 戈比、以國防部長莫法茲等也先後退出利庫德集團。利庫德集團陷入分裂狀態。同年11月24日,利庫德集團中央委員會舉行沙龍退黨後的首次會議,決定12月19日舉行黨魁選舉。12月19日以色列前 財政部長內塔尼亞胡在選舉中戰勝主要競爭對手,當選該黨主席。2007年8月, 內塔尼亞胡再次當選利庫德集團主席 。

組建聯合政府

2012年5月8日, 以色列總理、利庫德集團主席本雅明.內塔尼亞胡5月8日出人意料地取消了提前大選的決定,並同主要 反對黨前進黨達成 組閣 協定,兩黨將組建 聯合政府。

同日,內塔尼亞胡與前進黨領導人 沙烏勒·莫法茲共同出席了記者會。二人表示,他們之間的聯盟將為以色列政壇帶來穩定局面,他們承諾在 伊朗問題上展開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