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蟲屬

利什曼蟲屬

利什曼蟲屬通稱利什曼蟲,寄生在脊椎動物的脾﹑肝﹑骨髓﹑淋巴結﹑黏膜等的網狀內皮系統的巨噬細胞及其它細胞,並在其中進行繁殖。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利什曼蟲屬利什曼蟲屬
生活史有兩個時期﹕一是寄生在脊椎動物的脾﹑肝﹑骨髓﹑淋巴結﹑黏膜等的網狀內皮系統的巨噬細胞及其它細胞﹐並在其中進行繁殖。細胞破裂後﹐逸出的蟲體可再侵入新的巨噬細胞。該期蟲體呈橢圓或圓形﹐平均大小為(2.5~5.0)×(1.5~2.0)微米﹐無超越蟲體的游離鞭毛﹐所以這一階段的蟲體又稱無鞭毛體。另一時期寄生在白蛉的消化道中。如果利什曼蟲無鞭毛體被吸血的白蛉吸食﹐便可在白蛉的中腸變成前鞭毛體﹐隨後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並不斷地移到咽和喙部﹔待白蛉下次吸血時﹐再把蟲體接種到新的宿主。這時蟲體前端有一根游離的鞭毛﹐但無波動膜﹐動基體在蟲體前部。

種類分類

不同的利什曼蟲種類的鑑別不是靠形態特徵﹐而是通過它們對宿主的致病特點﹑抗原結構﹑同功﹑動基體DNA(KDNA)和核酸等的分析來決定。寄生在人體的利什曼蟲主要有杜氏利什曼蟲﹑熱帶利什曼蟲﹑巴西利什曼蟲和墨西哥利什曼蟲﹐寄生在蜥蜴的有鬣蜥利什曼蟲和避疫利什曼蟲等。

寄生病源

利什曼蟲屬利什曼蟲屬
杜氏利什曼蟲主要流行於非洲﹑亞洲﹑歐洲南部和南美洲﹐由它引起的內臟利什曼蟲病或稱黑熱病。杜氏利什曼蟲致病性很強﹐患者如不治療﹐死亡率可達90%以上。熱帶利什曼蟲主要見於中東﹑非洲西部﹑地中海﹑中亞細亞﹑印度等﹐該蟲能引起皮膚損害﹐因而又稱皮膚利什曼病或東方癤。巴西利什曼蟲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與阿根廷北部之間的地區﹐該蟲除 異致皮膚損害外﹐尚可引起黏膜發生病變。墨西哥利什曼原蟲分布範圍較窄﹐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南部山區﹐該蟲既不侵犯宿主黏膜亦不損害內臟﹐通常患者只出現皮膚病變﹐引起潰瘍﹐但可自愈。中國僅有杜氏利什曼蟲1種﹐分布在長江以北﹐是中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但到1958年已基本控制了黑熱病的流行。

寄宿宿體

所有寄生人體的利什曼蟲都是動物源性的﹐它們的貯存宿主為犬﹑狐﹑嚙齒類等哺乳動物以及某些爬行類如蜥蜴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