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拼音:fēn bēng lí xī,出自於《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意思為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基本信息

詞典解釋

詞 目 分崩離析
發 音 fēn bēng lí xī
釋 義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 處 《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示 例 戰爭使全國~的局面變成了比較團結的局面。(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解釋】: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自】:《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示例】:戰爭使全國~的局面變成了比較團結的局面。◎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近義詞】: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義詞】:堅如磐石、堅不可摧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英文翻譯】:todisintegrateanddecompose;toloseunity

成語出處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論語·季氏》)
清·曹雪芹《紅樓夢》:“成年家大手大腳的;替太太不知背地裡賠墊了多少東西;……”

成語辨析

分崩離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不同在於:分崩離析偏重於“分裂”;強調人心渙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潰”;強調徹底垮台。

典故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併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