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是一種融歌、舞、樂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表演藝術。每套刀郎木卡姆都由“木凱迪滿”、“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斯”、“色利爾瑪”五部分組成,為前綴有散板序唱的不同節拍、節奏的歌舞套曲。刀郎木卡姆是刀郎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信息

中文名:刀郎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所屬地區:新疆·喀什地區 · 麥蓋提縣
遺產編號:Ⅱ—70
遺產級別:國
申報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麥蓋提縣

簡介

刀郎木卡姆演唱刀郎木卡姆演唱

刀郎,亦被音譯為“刀朗”、“多郎”、“多朗”、“多浪”、“多蘭”、“多倫”、“朵蘭”、“都蘭”、“隋蘭”或“道南”等。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辭彙是生活在從葉爾羌河和塔里木河兩岸直到羅布泊地區的一部分維吾爾人的自稱。他們生活的地區也就被稱作“刀郎地區”。

分布

“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布於喀什地區的莎車縣、麥蓋提縣、巴楚縣,阿克蘇地區的阿瓦提縣。在喀什地區的葉城縣、澤普縣、岳普湖縣,阿克蘇地區的沙雅縣、庫車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輪台縣、庫爾勒市、尉犁縣直至吐魯番、哈密地區,也可看到“刀郎木卡姆”的影響。

“刀郎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十二木卡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刀郎木卡姆”根植於塔里木盆地西北緣葉爾羌河兩岸的綠洲文化,含有漠北牧獵文化的因素,具有典型的‘多元一體’的特點。“刀郎木卡姆”屬歌舞套曲。據民間藝人介紹,原來應有12部,但現在僅能蒐集到9部,麥蓋提巴楚、阿瓦提三縣間流傳的各部“刀郎木卡姆”的名稱和順序有同有異。

刀郎木卡姆的唱詞內容與維吾爾族所處的生態環境,所從事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維吾爾人特有的審美心理等息息相關,如表達男女情愛、哀嘆人生、告誡哲理、思念雙親、乞求上蒼等。

歷史沿革

麥蓋提縣央塔克鄉的民間“刀朗樂隊”麥蓋提縣央塔克鄉的民間“刀朗樂隊”

“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範、聚會等意,它源於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麥蓋提縣維吾爾族祖先在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這種歌曲叫作“巴雅宛”(曠野之意),後來經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展形成了“巴雅宛”組曲,這就是“刀郎木卡姆”的雛形。後經著名維吾爾木卡姆大師阿曼尼莎汗(1534年生於新疆麥蓋提縣尕孜庫勒鄉,卒於1567年)的不斷整理、規範、推廣,形成了今天的“刀朗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原為十二套,這十二套大曲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每一個木卡姆均分為大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有四個主鏇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鏇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為木卡姆伴奏的樂器有沙塔爾、彈撥爾、熱瓦甫、手鼓、獨他爾等。但後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和刀郎木卡姆藝術大師、藝人的相繼去世,其中三個木卡姆已經失傳。現在的刀郎木卡姆演唱中僅有九個木卡姆。

維吾爾刀郎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源於公元十世紀,一直流傳至今,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寶,也是維吾爾人民豐富的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之一。她現今僅保存在刀郎維吾爾人民生活的地區,她的曲調鏇律沒有受到其他木卡姆或其他地方音樂的影響,始終保持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代表著古老的維吾爾木卡姆。

刀郎人有史以來一直居住在這片肥沃、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從事狩獵、牧業和後來的農業生產,用自己新勤的勞動,創造了無數的財富,使塔里木盆地日益繁榮富強起來;同時,他們也創造了表達自己美好心愿和內心情感的精神文明。那就是集演唱、彈奏於一體的,內容情感豐富、剛烈遒進,最富民眾性、藝術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刀郎木卡姆。她是充分表達哀與樂、愛與恨和美好理想的精美鏇律,她曲調古老,原始鄉村生活氣息濃烈,唱詞優美、豪放、端莊大方。刀郎木卡姆的唱詞主要由維吾爾民謠組成,每一個木卡姆都沒有固定和規範的唱詞,主要根據表演、演唱家的情緒和技巧而隨之變化。因此,為刀郎木卡姆唱詞的豐富多彩創造了廣闊的天地。

藝術特色

攝影家在捕捉刀郎藝人的神采,而刀郎藝人仿佛已進入無人境界.攝影家在捕捉刀郎藝人的神采,而刀郎藝人仿佛已進入無人境界.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唱詞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誡、鄉村俚語、民間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間歌謠,又有文人詩作,是維吾爾族人民心智的生動表現。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音樂形態豐富多樣,有多種音律,繁複的調式,節拍、節奏和組合形式多樣的伴奏樂器,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感染力。

木卡姆分布地區很廣,種類繁多。阿拉伯波斯土爾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種類來說,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種類最多,有一系列帶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刀朗木卡姆》等。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其文化空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是刀郎木卡姆流派。

與“十二木卡姆”不同的是,“刀郎木卡姆”中大多數木卡姆的名稱都是維吾爾語,也有幾部“刀郎木卡姆”既有外來語名稱,又有本民族語名稱,說明維吾爾木卡姆可能經歷過由本民族語名稱向外來語名稱轉變的過程。

每一部完整的“刀郎木卡姆”都由簡短的“木凱迪滿”及“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色利爾瑪”五部分組成,9部《刀郎木卡姆》共包括45段樂曲。“木凱迪滿”意為“序言”、“引子”。“且克脫曼”意為“點”、“節拍”,由“且克脫”一詞演化而來。“賽乃姆”原意為“偶象、神像、美人、美女”,又是在維吾爾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歌舞套曲的名稱。“賽勒凱”又稱作“賽納凱斯”,由“賽勒克”(有學者認為意為“興趣”、“意願”)一詞演化而來。“色利爾瑪”被一些學者解釋為“柔軟”、“潤滑”。

“外,安拉!”、“外,安拉!”、“外,安拉!外,安拉!”,“刀郎木卡姆”高亢的引子直衝雲宵,那是“刀郎人”發自心靈的呼號,那是刀郎人對嚴酷生存環境的抗爭!在刀郎艾捷克、刀郎熱瓦甫和卡龍奏出的復調襯托中,領頭的“木卡姆其”在用超乎尋常的高音訴說著心中的希冀。隨後,幾面甚至幾十面手鼓一起敲響,那激越的鼓聲震撼著每個參與者的心。每部“刀郎木卡姆”的後4部分都可作為民眾性自娛舞蹈的伴奏,人們在不同節拍、節奏的歌舞曲中翩翩起舞,趕走了心中的愁雲,驅散了身體的疲憊。比起“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篇幅要短小得多,其每一部的演唱時間在7―9分鐘左右,演唱9部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

刀郎木卡姆是一種融歌、舞、樂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表演藝術。每套刀郎木卡姆都由“木凱迪滿”、“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斯”、“色利爾瑪”五部分組成,為前綴有散板序唱的不同節拍、節奏的歌舞套曲。目前,刀郎木卡姆有《巴西巴亞宛木卡姆》、《勃姆巴亞宛木卡姆》、《斯穆巴亞宛木卡姆》等12套曲,共160首、七十五調、648句。比起“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篇幅要短小,每一部的演唱時間在6到9分鐘左右,演唱完12套曲約需要兩個半小時。

刀郎木卡姆的唱詞全都是在刀郎地區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謠,充分表達著刀郎維吾爾族人的喜、怒、哀、樂,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

主要伴奏樂器

“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拉弦樂器刀郎艾捷克、撥弦樂器卡龍、刀郎熱瓦甫,以多面達普擊節相伴,上述拉弦、撥弦樂器在伴奏中,經常不作跟腔,而奏出各種各樣的枝生復調或節奏型,從而與聲樂形成複雜的多聲部效果。

演唱形式

歌聲響起,年輕的姑娘和小伙子翩翩起舞。歌聲響起,年輕的姑娘和小伙子翩翩起舞。

刀郎人的性格粗獷、豪爽、熱情,熱愛歌舞、娛樂,男人們帶著古老的遊牧習性,喜歡漁獵生活,婦女很少戴麵紗,宗教氣氛也沒有喀什、莎車等地濃。

央塔克鄉被稱為刀郎木卡姆之鄉,能操琴能唱歌的藝人有200多,玉山·亞亞是其中的靈魂。沒有人能夠趕上他所爬到的音階的高度,沒有人能唱出比他更多的詩詞,沒有人即興填詞像他一樣揮灑自如,在演唱的隊伍里,他永遠是坐在最前麵的那一位。在央塔克鄉阿爾浪卡村他有54畝土地,8個孩子,23個孫子,3個重孫子。他還有一個早5分鐘出生的雙胞胎哥哥——艾山,他有10個孩子和18個孫子。央塔克鄉2.7萬人,4700戶,23個自然村,沒有人不知道這兄弟倆。他們走到哪裡都會圍著一堆一堆的人,人們都樂此不疲的事就是猜哪一個是哥哥,哪一個是弟弟。刀郎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從兩三歲的孩子到七老八十的老漢,舉手就跳,張嘴就唱不是稀奇的事。但是唱成玉山這樣,他就必須是一個真正的歌者和詩人。

6歲以上的麥蓋提人都是歌手舞者,他們從小就受到了刀郎民間音樂的薰陶。刀郎木卡姆更具質樸的民間氣質和遠古的遊牧情調,以樂曲的表現形式,展現刀郎人尋覓棲息的野獸,以及和野獸展開搏鬥、追逐、圍殲直至取得勝利的全過程。演唱時全力以赴,聲嘶力竭,忘乎所以,聲音沙啞,類似現代搖滾風格,情到深處,使人動容,潸然淚下。你很難區分這樣的表情是陶醉還是痛苦。在物質生活極度櫃乏和艱苦的地方,音樂讓人在精神上極度地快樂。

一手持木質撥子彈撥,一手持銅製揉弦器揉弦,那琴發出似古箏的激越的清音,又有低回的吟唱,在潮濕悶熱的空氣里,在載滿核桃樹、柿子樹的小院,仿佛兩個氣質韻味不同的人在對談低語。阿不吉力力開始唱歌,他就這樣牽著我們走進了刀郎木卡姆的世界。“高山再雄偉,也有小路伴隨,孤獨者離開人世,也有孤獨者為他悲傷。”詩、哲言、音樂、舞蹈,這些是人類高貴的東西,對於阿不吉力力來說就像空氣、水、陽光和沙子,永遠都在身邊。
動情表演藝人,內心震撼的觀眾。要想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穿長袍子的男人,穿艾得萊絲綢的女人,在刀郎木卡姆的呼喚下翩翩起舞。先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漫不經心地舞動,接著男女交叉對舞,當男女擦肩而過時,雙肩似碰非碰,目光若即若離。然後男女圍成一個大圓圈鏇轉,樂聲越來越緊張,圓圈越縮越小,鏇轉越來越快,不停的有人堅持不住而退出舞蹈,堅持到最後的往往是白鬍子老者。舞不停樂不停,樂不停舞不停。各路專家都想破解刀郎舞所包含的遠古信息,人們為什麼要這樣舞蹈?是宗教?是祭祀?是狩獵?沒有答案。

表演的藝人很為自己能夠將刀郎木卡姆九套套曲都唱下來而驕傲,那是先人留下的,它們的音樂有固定的格式,它們的唱詞要求合轍押韻。最迷人的地方是每套套曲的開頭,那是一場“單人秀”,長達一分鐘的高音獨唱讓玉山的技藝顯露無遺:他閉上眼睛,仰頭向天,將一股力量逼入胸中,讓它無路可走,不得不從狹窄的喉頭迸發,於是那聲音就如裂雲斷帛一般衝向天際。“外安拉——”“外安拉——”“外安拉——”呼喚一聲比一聲急,一聲比一聲高,無路可走,上氣不接下氣,黑雲壓頭,但依然要曲折迂迴地上升……此時,他是呼喚召集者,他是慫恿鼓動者,他是動員命令者。

歌聲是那麼地孤獨,樂隊所用的四種樂器不僅不跟腔,反而漫不經心地奏著各自的調門,仿佛這痛苦的呼喚和它們沒什麼關係,直到聲音沙啞的獨唱者手裡的達甫手鼓突然響起,散漫無際的呼喊一下折斷了翅膀,從雲端墜落下來時,眾人才突然跟唱。人群就在這時突然舞動起來,男男女女都成了舞蹈者,像是聽從著某種神秘的命令,集體進行著遠古的祭禮,腳下沙漠的浮土騰騰而起,鏇轉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這就是集歌、舞、樂一體的刀郎木卡姆。

歌舞精粹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於民間文化,發展於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眾性的藝術風格,並成為維吾爾族的傑出表現形式。“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拉弦樂器刀郎艾捷克、撥弦樂器卡龍、刀郎熱瓦甫,以多面達普擊節相伴,上述拉弦、撥弦樂器在伴奏中,經常不作跟腔,而奏出各種各樣的枝生復調或節奏型,從而與聲樂形成複雜的多聲部效果。

豐富多彩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唱詞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誡、鄉村俚語、民間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間歌謠,又有文人詩作,是維吾爾族人民心智的生動表現。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音樂形態豐富多樣,有多種音律,繁複的調式,節拍、節奏和組合形式多樣的伴奏樂器,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感染力。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其文化空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葉爾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為中心的刀郎地區,尤以麥蓋提縣為盛。刀朗木卡姆據說原有12套,現在能收集到9套,其中包括“巴希巴雅宛木卡姆”、“孜爾巴雅宛木卡姆”、“區爾巴雅宛木卡姆”等。每套刀朗木卡姆都由“木凱迪滿”、“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斯”、“色利爾瑪”五部分組成,為前綴有散板序唱的不同節拍、節奏的歌舞套曲。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長度約為6到9分鐘,9套總長度約一個半小時。刀朗木卡姆的唱詞全都是在刀郎地區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謠,充分表達了刀郎維吾爾人的喜、怒、哀、樂,同時反映出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彩,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

藝術結晶

新疆麥蓋提縣維吾爾刀郎木卡姆是麥蓋提縣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與其他各地流傳的刀郎木卡姆和新疆境內的各種維吾爾木卡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時又有相對獨立的藝術特色,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隨著文化的傳播、整合,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記憶越來越淡漠,刀郎木卡姆這種文化表現形式在維吾爾族人民的節日儀式和人生禮儀中的功能逐漸減弱,它的傳承因此出現了危機。因此有關部門必須採取搶救和保護措施,使其有序傳承。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刀郎木卡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與發展

在第十四屆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團體決賽第一輪第八場比賽中, 麥蓋提縣刀郎木卡姆組合 以鮮明的民族特色、新穎的音樂表現形式、激情奔放的演唱征服了評審。在第十四屆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團體決賽第一輪第八場比賽中, 麥蓋提縣刀郎木卡姆組合,以鮮明的民族特色、新穎的音樂表現形式、激情奔放的演唱征服了評審。

做為刀郎木卡姆的發祥地麥蓋提縣和阿瓦提縣,其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民眾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已經成為當地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倍受國內外客人的親睞,對促進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目前,在麥蓋提縣能彈唱的民間老藝人已經不多了,能完整彈奏9個序曲的老藝要更是廖廖無幾。為了搶救這一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藝術,使刀郎木卡姆後繼有人,麥蓋提縣委、政府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自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後,縣委、政府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挖掘、整理、研究和發展多郎木卡姆,培養刀郎木卡姆年輕接班人等方面作了大量而細緻的工作。

一是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對全縣九鄉一鎮的刀郎木卡姆藝人進行普查,經過調查發現,全縣現有237名刀郎木卡姆彈奏者,其中包括刀郎木卡姆第五代傳人。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組織人員普查結束後,對民間藝人一一建立了檔案,做到了心中有數。

二是縣人民政府採取措施,著力改善刀郎木卡姆老藝人生活條件,把12名家庭經濟困難、在社會有著較高威望的老藝人的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並納入低保範圍,使他們感激萬分,大大提高了他們培養刀郎木卡姆接班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自治區人民政府給予高度重視,撥了10萬元專款用於培訓年輕民間藝人。縣文體廣電局在全縣九鄉一鎮挑選了40名刀郎木卡姆受好者舉辦了為期一年的培訓班,分三期培訓完畢,培訓工作已從去年8月開始,今年8月結束,效果顯著,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好評。

四是全縣各鄉鎮從多方面支持刀郎木卡姆流傳工作,其中刀郎木卡姆藝術最為濃厚的央塔克鄉免掉了刀郎木卡姆藝人的義務工,同時採取年輕藝人在培訓時間給報酬的形式培養刀郎木卡姆年輕接班藝人46名,這些接班人當中年齡最小者只有11-12歲,最大者36歲。其他各鄉(鎮)也在資金上給予了積極支持,採取免義務工等多種優惠政策,改善刀郎木卡姆老藝人的生活條件,提高他們培養刀郎木卡姆接班人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幾年來,全縣培養刀郎木卡姆接班人一百餘人,目前,全縣共有刀郎木卡姆民間藝人350人。

五是縣委、政府著眼長遠,抓好弘揚和傳承。為保護多郎木卡姆這一文化遺產,積極向上級匯報,得到了中央、自治區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94年,全國邊疆萬里行文化長廊現場會在麥蓋提縣勝利召開;1995年,麥蓋提縣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2001年11月,麥蓋提縣成功舉辦了全疆鄉(鎮)文化現場會;2003年12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特邀麥蓋提縣刀郎木卡姆民間藝人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少數民族藝術遺產保護及當代藝術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專場演出;

2004年1月13日至16日,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清逸佳雪杯”民歌大賽中,麥蓋提縣刀郎民族歌舞在參賽的36個民族600名選手中獲得金獎1個、民歌保護獎1個。2004年3月,中央電視台開通了15頻道《民歌--中國》,又邀請我縣民間藝人演奏刀郎木卡姆。在接下來的4、5、6月份,我縣又積極配合文化部、文化廳做了向世界教科文組織申報刀郎木卡姆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等工作。這對宣傳新疆民族民間藝術以及宣傳麥蓋提縣的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通過各級黨政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支持,挽救麥蓋提縣刀郎木卡姆民族民間藝術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

目前,麥蓋提縣著眼長遠,積極申請上級有關部門支持,組建刀郎木卡姆民間藝術發展與培訓中心,該中心一旦建成使用,將能使刀郎木卡姆藝人得到經常性培訓,更能帶動周邊縣(市)抓好刀郎木卡姆的傳承和培訓工作,使刀郎木卡姆的接班人不斷發展壯大,使麥蓋提縣的民族民間藝術---刀郎木卡姆源遠流長,煥發勃勃生機!

在葉爾羌河、和田河、喀什噶爾河三河交匯的新疆阿瓦提縣,生活著一群自稱“刀郎”的維吾爾族人。這裡一直活躍著一批衣著樸素,手拿卡龍琴、艾捷克、熱瓦甫、手鼓等樂器的維吾爾族民間藝人,用粗獷、豪爽、充滿激情的聲音演唱著原生態的刀郎木卡姆,那回味無窮的韻味讓人進入遠古的意境中。

現在73歲的吐尼亞孜・吐爾地是阿瓦提縣的農民,14歲就開始跟著父親邊放羊邊學習木卡姆彈唱。他的祖祖輩輩都彈唱著刀郎木卡姆種地和放羊。“在種地和放羊休息的時候,長輩們就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向我們傳授刀郎木卡姆。”吐尼亞孜說,自己從父親那裡學會了刀郎木卡姆的大半部分,並深深地迷上了木卡姆,演唱木卡姆也成為他生活中的最大樂趣。

阿瓦提縣是刀郎文化的發祥地,刀郎木卡姆是刀郎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據了解,目前阿瓦提縣有自治區級刀郎木卡姆傳承人8名,國家級2名,每人每年培訓一至三名徒弟,每年12月相關部門會對這些傳承人進行考核。此外,阿瓦提縣每年投入10多萬元人民幣,打造刀郎文化品牌;每年舉辦3次培訓班,培養刀郎木卡姆傳承人。目前,通過在老藝人家中學習以及參加縣裡相關培訓的木卡姆傳承人已超過千人。

吐尼亞孜的徒弟亞森・艾山說,他2010年參加培訓班的時候看到師傅的演出,被深深地吸引,於是拜他為師,跟著學習手鼓,“努力把師傅的精湛技藝全部學到手,並將它傳承下去”。作為刀郎文化傳承人之一,吐尼亞孜近兩年曾先後赴香港台灣、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刀郎木卡姆。

教育傳承的性別研究

刀郎木卡姆演唱刀郎木卡姆演唱

麥蓋提縣刀郎木卡姆作為新疆少數民族所特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在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她在音樂學、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隨時代的發展,社會性別逐漸被越來越來的研究者所關注。

社會性別是從社會與文化的差異—而非人的生理差異—來區分男女兩性的,即社會性別由社會或文化習俗形成,是一種規範人們社會行為模式的制度或慣例,或社會控制的手段。如同民族和階級的概念,社會性別也能表明社會的權利關係及其意識形態。
刀郎麥西來甫木卡姆是刀郎人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社會性別研究可以反映刀郎人的文化習俗。麥西來甫是木卡姆在廣大農村、邊緣地區保存下來地一種主要形式。這種男女同樣參加的麥西來甫,絕不是伊斯蘭文化地產物。麥西來甫無疑是一種伊斯蘭文化之前的氏族和部落的俗樂形式。至於伊斯蘭文化影響較薄弱的、要求男女都參加勞動地廣大維吾爾農村,則成了麥西來甫地主要流傳地區。
教育傳承在當今社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在論教育時談到,教育在分享社會意識過程中具有一種調節作用,以這種社會意識為基礎地個人活動是改造社會的唯一可靠的方法。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對個人具有重要的影響,學校只是社會機體的一個器官。
音樂行為的變化通常反映整個社會的變化。女性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元文化教育學者以及社會學學者的研究表明,性別差異更多是由社會因素而不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兒童從小開始根據社會即成的標準,按照大人們的期望進入性別角色。
兒童是最容易塑造的,他們的選擇通常是上輩父母的觀念,在特定的時代,父母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的心愿會在有時會在下一代中體現出來。在麥蓋提縣少兒文化館就可以感受到當今父母觀念的變化。在所培訓的舞蹈班中,年齡大都在5-12歲,全部是女孩子。一般來學習舞蹈的孩子都是女的,想通過舞蹈鍛鍊一下氣質等等。曾經的舞蹈老師自己辦了個培訓班,她自己7歲的兒子去了一兩次就不去了,問起原因說這裡都是女孩子,就我一個男孩,沒意思。但是在他4歲5歲的時候還是每天跟著自己的母親過來學習的,孩子受身邊文化的影響也在選擇著。這也從中體現出當今社會人們在選擇學習一門藝術的時候的一種潛意識,文化觀念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這其實是文化造就的。

在麥蓋提縣職業中專木卡姆班中男女生的人數女生多於男生,這和當今無論是中專、大學音樂院校、師範院校都是相差無幾的。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男女性在勞動分工上以該往日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女性的地位已經逐漸提高著,父母的觀念也在隨著社會的變化改變著,從女孩子由以前愛好到系統學習刀郎木卡姆樂器及刀郎歌就可以體現出來,如果想進一步的了解家鄉的刀郎、家鄉的文化新疆藝術學院設有木卡姆專業給這些愛好木卡姆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平台。從這方面就可以反映出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但從中可以看出當今社會音樂教育具有“陰性化”特點。
由於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每個人的思想觀不同,從社會性別角度看男女在演唱及體會刀郎木卡姆歌詞的感受也不同。有日曾經採訪過幾位刀郎女孩,她們說開始學習的時候只是拿著手鼓把臉遮著笑,有些不好意思唱,但是老師說愛不僅是男人追求女人教叫愛情,她們可以把它想成來自母親的愛,大地的愛,換個角度體驗一下。這樣女孩子才更好的體驗歌詞中的內容,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隨著生活的閱歷對歌詞感受會變化。這也反映出不同成長期的變化。由於刀郎木卡姆歌詞大都是男性唱給女性的,所以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分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