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詞語]

出征,漢語辭彙。 釋義:1、對外作戰。2、打架。 出處:《易·離》:“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基本信息

詞目

出征

拼音

chū zhēng

出處與詳解

1、出外作戰。

①《易·離》:“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②《後漢書·劉玄傳》:“諸將出征,各自專置牧守,州郡交錯,不知所從。”

③《隋書·李密傳》:“今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地去幽州,懸隔千里。”

④《東周列國志》第一回:“料民者,將本地戶口,按籍查閱,觀其人數之多少,車馬粟芻之饒乏,好做準備,徵調出征。”

⑤《東周列國志》第八回:“眾軍士紛紛都道:‘我們父子親戚,連歲爭戰,死亡過半。今又大舉出征,那鄭國將勇兵強,如何敵得他過?左右是死,不如殺卻此賊,與民除害,死而無怨!’”

⑥清 昭槤《嘯亭雜錄·寵待大臣》:“後公出征西域,上特命其子濬送至玉門關以慰之。”

⑦巴金《死去的太陽》:“這些人似乎在歡送兩個戰士出征,要他們帶回來勝利,從壓迫中救出他們。”

⑧1983年《袁家山簡介》:“袁家山,又名呂祖廟、小蓬萊。……據傳,明天啟日本侵占琉球群島,明皇帝派兵部尚書袁可立出征,船行至大海中間,風浪大作。”

2.打架。

《童年絮味》:“我屢屢替她出征,大多告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