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白茶

“凌雲山白茶”(曾用名“韶琳白茶”)是“安吉白茶”品種“白葉一號”在凌雲山有機茶基地種植生產的綠茶,是韶琳茶業寧都縣凌雲山茶場生產製作的江西名優白葉茶產品。得益於凌雲山高山生態環境和有機茶生產管理,“凌雲山白茶”外形和內質都特別優異,受到高端市場廣泛好評,產品供不應求。

凌雲山白茶

“凌雲山白茶”(曾用名“韶琳白茶”)是“安吉白茶”品種“白葉一號”在凌雲山有機茶基地種植生產的綠茶,是韶琳茶業寧都縣凌雲山茶場生產製作的江西名優白葉茶產品。得益於凌雲山高山生態環境和有機茶生產管理,“凌雲山白茶”外形和內質都特別優異,受到高端市場廣泛好評,產品供不應求。
凌雲山有機茶基地總規劃面積1000畝,2006年起已開發種植300畝。基地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生產模式,當地農民參與積極性逐漸高漲,基地建設發展態勢良好。
“凌雲山”,位於贛州市寧都縣東韶鄉境內,海拔1454.9米,為雩山山脈,屬寧都縣第一高峰。區域內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牛牯嶂、天門嶂、崖鴣崬、寒婆崬、竹蒿嶺、盧穆峰、王泥崗等,群峰崢嶸,巍峨壯觀。

來源

“凌雲山”因山頂較平,原名“平山”,代起改稱“凌雲山”。是贛州寧都縣、吉安永豐縣、撫州樂安縣三市三縣的分界嶺。登上頂峰可“一山觀五縣”即寧都、永豐、樂安、南豐、廣昌五縣。“凌雲山”方圓25平方公里,山頂一截象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只有矮草,沒有樹木,下面一層則森林茂密、鬱鬱蔥蔥,盡顯原始生態之生機。山上流泉飛瀑,雲霧繚繞。山上有三處庵場寺廟。頂上有當地人俗稱的“頂庵”,向西面稍下一點有“中庵”,再下來向東方向,海拔1200米處有“腳庵”名“凌雲寺”。
“凌雲山”有許多歷史傳說,特別是漢文化的遺蹟很多,如漢高祖劉邦祖父的天葬地、順勢而下的小溪叫“漢水”、山下村莊叫“漢口”等。
劉邦祖父“天葬”於此山的故事在劉氏族譜中有明確的文字記載:“73世祖.諱榮公,字仁號(一作仁浩)生於周郝王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八月十五日子時,(一說八月十日),卒於秦始皇贏政十五年已巳(公元前232年)十月二十日未時,享壽六十四歲,妣趙氏、梁氏。生子:瑞(名昻、字顯初)。此祖系源明公七十三世孫,累公五十六世孫也。歷世修家,富有百萬,積善布施。有恩與人,後來家財施盡。一日有福德仙人亦向求借,家已無銀,榮公解手上玉鐲給他。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贛州府寧都縣太華山銅鼓村。至明年八月十五中秋節,請駕至草舍,如數歸還。至期公依其言,偕孫劉邦從江蘇徐州同往太華山。到了銅鼓村,果見山環水秀,清幽雅趣。仙人前來迎接,設宴相待,酒至半酣,榮公似醉假寢在座。其孫劉邦似覺山岩倏忽欲墜,急走十二步,一跌,又走十二步又一跌,回頭一看,並無屋宇,只有墳墓一座,仙人正在山頂呼龍。榮公被生葬在龍穴中,名人形臍穴。至今其墳可遠見,而不能近登。裔孫掃墓只得在山下遙祭。墓現在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鄉漢口村凌雲山(海拔高達1462米),村民傳頌是“天子墓”“天子地”即榮公墓。後劉邦得天下,傳24主帝位,皆此仙人穴蔭佑也。妣趙氏、梁氏合葬鎮江府黃龍出洞形。
“凌雲山”的優美傳說有:白鷺每年清明飛到“天子地”撞山祭祖,“斷尾龍”龍潭施雨,姜太公釣魚台“直鉤”釣魚等等。寧都縣已將凌雲山列為“十一五”自然保護區規劃。

產地

茶樹有性群體品種之一。原產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樂業等縣,系從當地野生茶樹馴化而成。植株小喬木型,樹姿直立高大,5年生植株樹高1.25m,樹幅1.44m;百年大樹高9.96m、幅6.38m,主幹直徑25cm。大葉類,葉長平均12.3cm,寬4.9cm,大多呈橢圓形,也有長橢圓形或倒卵形,下垂著生葉脈8-14對,主側脈下陷明晰,葉面強隆起,葉薄而質弱,平展,葉緣略向面,具整齊波狀,鋸齒細密明銳,葉片柵狀縛織一層,老葉黑綠帶黃。發芽期適中,茶芽淡綠,茸毛特多,育芽能力強,一芽三葉重達0.99g左右,花型小,花萼綠色有茸毛,成熟果綠色,每一茶果種子多單粒,結實力弱。抗逆性較強,產量較高。適制紅茶,品質優良,亦可加工綠茶。適於華南紅、綠茶區種植。茶中極品——凌雲白毫茶凌雲山水美如畫,凌雲特產最誘人,要喝就喝白毫茶,方能品出茶中仙。

名字來源

凌雲山白茶”(曾用名“韶琳白茶”)是“安吉白茶”品種“白葉一號”在凌雲山有機茶基地種植生產的綠茶,是韶琳茶業寧都縣凌雲山茶場生產製作的江西名優白葉茶產品。得益於凌雲山高山生態環境和有機茶生產管理,“凌雲山白茶”外形和內質都特別優異,受到高端市場廣泛好評,產品供不應求。
凌雲白毫茶的特點:條索緊結,白毫顯露,形似銀針,湯色嫩綠,香氣馥郁持久,滋味濃醇鮮爽,回味清甘綿長,有板栗香,葉底呈青橄欖色。色澤淡綠,茶身柔嫩,湯色清綠明亮。有助消化、解膩利尿。提神醒目等功能。
凌雲白毫茶,屬於綠茶類。原名‘白毛茶’,又名“凌雲白毛茶”,因其葉背長滿白毫而得名,素以色翠、毫多、香高、味濃、耐泡五大特色聞名中外,為我國名茶中的新秀。凌雲白毫產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樂業二縣境內的雲霧山中,以青龍山一帶的玉洪、加尤兩地的白毫茶品質最佳,產量最多。凌雲白毫茶茶樹品種獨特,是喬木大葉種類型,芽葉密披茸毛,以白毫滿身而得名。
凌雲白毫茶採制標準嚴格,特級茶和1級茶的鮮葉以一芽一葉為主。製法經殺青、揉捻、烘乾三道工序製成。成品茶外形條索肥壯、白毫遍體。
凌雲白毫茶的特點:條索緊結,白毫顯露,形似銀針,湯色嫩綠,香氣馥郁持久,滋味濃醇鮮爽,回味清甘綿長,有板栗香,葉底呈青橄欖色。色澤淡綠,茶身柔嫩,湯色清綠明亮。有助消化、解膩利尿。提神醒目等功能。
凌雲白毫茶的茶區環境:凌雲、樂業是位於廣西西北部的山區縣,靠近雲貴高原,地勢高峻,峰巒起伏,樹高林密,山泉遍布,溪流縱橫,鬱鬱蔥蔥,雲霧蒙蒙,日照適宜,漫射光多,氣候溫和濕潤,春夏更是“晴時早晚遍山霧,陰雨成天滿山雲”,冬不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19—23℃,年降雨量1700—1800毫米,茶樹多生長在800—1500米的群山峻岭上,連片茶園多分布在峽谷溪間,土壤多為高原森林土,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肥沃,適宜茶樹生長。這裡山嶺重疊,峰巒起伏,土壤肥沃,終年雲霧繚繞。
凌雲白毫的茶樹品種屬有性繁殖系,屬小喬木型、大葉類、中生種。植株高大,茶樹徑粗,芽葉肥壯,葉質柔軟,持嫩性強,茸毫長而密,具有天然的清香,內含茶多酚、胺基酸、果膠等成份十分豐富,自然生長樹高達6~9米,樹姿半張開,分枝較稀。葉大、橢圓形,葉色青綠,較暗晦,葉面隆起,葉背多毛。葉脈密顯,葉質薄軟。芽葉黃綠色,茸毛特多,百芽重99.0克。抗逆性較弱。適宜桂西、滇冬茶區種植。宜扦插育苗,苗期抗性較弱。套用兩年生苗移栽,定剪可用分段剪,以利早期形成分枝。白毫茶在凌雲栽培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凌雲的白毛茶多屬野生,《凌雲縣誌》載:“凌雲白毫自古有之。”《廣西通鑑》中載述:“白毛茶,樹高二丈許……野生”。《廣西通志稿》載:“白毛茶……樹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葉如龍眼樹葉而薄,故名。概屬野生。”正與該地生長的白毛茶樹特性相吻合。據說凌雲白毫茶(茶樹品種)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適制六大茶類的全能茶樹品種:春茶鮮葉含胺基酸3.36%、茶多酚35.6%、兒茶素總量18.29%、咖啡鹼4.91%。適於制紅、綠茶。紅碎茶,顆粒勻潤顯金毫,滋味濃強,有特殊花香;制毛尖茶,白毫滿披,形似銀針,滋味濃醇,有栗香;優越的茶區生態環境和優良的茶樹品種,孕育了優異的白毛茶。
凌雲白毫茶採摘嚴格:特級白毫茶的採摘標準為一芽含苞或一芽一葉初展;1級白毫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2級標準為一芽二葉。不採露水葉、紫色葉、病蟲葉。
白毫茶炒制的主要工藝有攤青、殺青、揉捻、乾燥(炒二青和炒三青)等四道工序。炒制方法有手炒和機炒兩種。高級茶採用手工炒制。白毫茶炒制有四大特點:一是高溫殺青,採用全揚炒和高拋炒法,行低揚後高揚高拋再抖炒,有利水分蒸發,避免悶黃;二是扇風散熱,儘快驅除葉溫,保持色澤翠綠;三是高溫快速炒二青,鍋溫80—85℃,投葉量1000克左右,做到抖得高,翻得快,儘快蒸發水分,乾度達七、八成乾為適度;四是低溫慢炒三青,鍋溫60℃左右,投葉量1500克左右,雙手慢動作翻炒,以保持鋒苗、茸毛完整。當茸毫披露,香氣透發,手捻成未即為適度。
經過精細採摘和加工後製成的白毫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形似銀針,湯色嫩綠,香氣馥郁持久,滋味濃醇鮮爽,回味清甘綿長,有板栗香,葉底呈青橄欖色。
凌雲白毫茶市場除內銷外,還銷往摩洛哥、愛爾蘭及港澳等地,該茶曾作為國家級禮品贈送給摩洛哥國玉哈桑二世,被視為珍寶,稱之為“茶中極品”以上信息愛茶網收集整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