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圈

冰凍圈

冰凍圈,指地球表層連續分布並具有一定厚度的負溫圈層,亦稱冰雪圈、冰圈或冷圈。“冰凍圈”一詞源自英文cryosphere,該詞源自希臘文的kryos,含義是“冰冷”。在中國,由於冰川和凍土的重要影響,以及冰川學和凍土學在發展過程中相輔相成的歷史淵源,所以習慣上稱其為冰凍圈。

研究範疇

冰凍圈內的水體處於自然凍結狀態。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其他物質混合而成的凍結體也屬於冰凍圈的範疇。

冰凍圈的組成包括冰川(含冰蓋和冰帽)、河冰、湖冰、積雪、冰架、冰山、海冰,以及多年凍土和季節凍土(表)。大氣圈內的雪花、冰晶、冰雹、霰等固態水也是冰凍圈的組成部分。冰凍圈在赤道附近海拔最高,向南北兩極逐漸降低到海平面。

主要構成

冰川

冰蓋是冰凍圈的最大組成部分,覆蓋地球陸地表面的33%的面積。約98%的季節性積雪分布於北半球。冰川覆蓋著近10%的地球陸地表面,是長期的積雪聚集,壓突而形成的具有運動特徵的圈套範圍的厚層冰體。

凍土

多年凍土覆蓋著北半球近24%的陸地面積,主要發育於環北極陸面,青藏高原及中低緯度的高山地區。

積雪

積雪也是冰凍圈的研究對象之一。

浮冰

浮冰主要包括海冰、湖冰和河冰。冬季北冰洋約有14×10 ~16×10 km 的海面被海冰覆蓋,而南極洲周圍冬季約有17×10 ~20×10 km 的海面被海冰覆蓋。

研究意義

冰凍圈是特定寒冷氣候作用於水體的產物,因之:冰凍圈的變化與氣候和水資源的變化有著最密切的關係,冰凍圈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全球氣候和海平面,湖水位和河流的變化,同時還會對地表水熱平衡密切相關的生態與環境及人類活動產生影響。

譯名變化

“冰凍圈”一詞源自英文cryosphere,該詞源自希臘文的kryos,含義是“冰冷”。

Cryosphere一詞,最早引入中國時,譯為“冷圈”。例如,冰川學家崔之久的《冷圈·氣候變化·溫室效應》(刊於《第四紀研究》,1991年第3期。

根據《大氣科學名詞(第三版)》(科學出版社,2009),標準詞為冰雪圈;

根據《地理學名詞(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06),標準詞為冷圈;

隨著2007年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冰凍圈這一提法更為常見。在中國,由於冰川和凍土的重要影響,以及冰川學和凍土學在發展過程中相輔相成的歷史淵源,該譯法越來越廣泛。如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