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節

六月節

六月節在布依族也叫“過小年”、“關秧門節”。布依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族布依族地區。多在農曆六月初六栽完秧後舉行。

基本信息

六月是一個傳統節日,時在農曆六月份。中國有很多民族都有六月節的民俗,而且巴西在這一天也會舉行相應的

六月節六月節
儀式來慶祝。在這一天,大家載歌載舞舉行著各種歡慶儀式,通過這種形式來傳播藝術,進行文化交流。

布依族六月節

六月節布依族
六月節在布依族也叫“過小年”、“關秧門節”。布依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貴族布依族地區。多在農曆六月初六栽完秧後舉行。節日裡,家家殺豬宰牛,包粽子祭祖。吃五色糯米飯,象徵五穀豐收。紫雲、長順等地還舉行趕聲活動。人們雲集壩中,青年男女舉行對歌、趕表、擲花包等活動。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製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哈尼族的六月節

六月節,哈尼語叫,"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

六月節哈尼族
舉行,為期三至六天。節日里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盪鞦韆、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有些地方在這天夜裡還要在家裡點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每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拌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葉鋪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餚。除婦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圍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節日,有著不同內容的哈巴:過年,就唱過年的來歷;蓋房子、就唱房子怎么蓋,最先在這裡蓋房子的老袒公是誰;結婚,哈巴歌手就告誡新郎新娘應當如何相愛,如何生兒育女。還要教人們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劃分以及農活如何安排等等。

每當節日到來,又是青年人選擇對象和充滿浪漫色彩的、歡樂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把牢山和蒙樂山裝扮得花團錦簇。成千上萬的姑娘打著白、穿著白褲衩,象潔白嬌艷的白杜鵑,飄落在樹蔭下,忽閃在綠茵里。小伙子們也成群結隊,吹著把烏,彈著琴弦,目光在姑娘們的臉上留連著,中意後即離開自己的夥伴跟蹤而去。片刻,綠茵中,岩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聲飄起來了,雙方開始詢問姓名、年齡、家庭、或有關天上地下百科知識的考試,如果合格就在一起,否則就分道揚鑣。

“阿茨”有別於“哈巴”情歌,是只適合在山上在這種場合唱的歌。如果是一般詢問和“考試”可大聲地唱,如是情話,就只湊著對方的耳朵慢慢地說,不能讓別人聽去了。關於六月節的來歷、哈尼族民間傳說,在遠古時代,哈尼族崇拜一個“神爺”名叫威咀,每年五、六月間,他都要到各山寨巡視,看看人、牲畜和莊稼,給人們帶來幸福,為了表示對威咀的虔誠,哈尼人扛夾鞦韆,給他做騎的“白馬”。採回松枝、青草、皮菜、籌辦豐盛的飯菜和馬料,迎接他進寨,並架起飛轉的“磨秋”,以驅害除邪,保護山寨的安寧。從此世代相傳,逐步演變成為哈尼族的民族節日。

節慶日期

每年舊曆六月的屬虎或屬

節慶特色

舊曆6月,稻穀剛栽下不久,正在發青,人們稍有空閒,一般選擇屬虎或屬牛日開始過節,時間2至3天。

慶祝方式
六月節哈尼族
第一天由龍頭指派年青力壯的小伙子上山砍兩棵質地堅硬的樹和一些藤條,準備修復磨秋,每家每戶還要湊上一些舊穀草翻蓋秋房(一種供娛樂用的簡易房子)。

第二天再派兩人到其他寨子買一隻大水牛,小伙子們在龍頭帶領下在磨秋志殺水牛,牛肉和牛血每家都平均分一份,殺完牛後,龍頭帶領小伙子們修復磨秋,換上新磨秋,龍頭拴好藤條,在沒舉行祭祀儀式之前,任何人不得隨意盪磨秋。婦女們則在家中舂粑粑,準備過節的物品。

第三天一大早,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龍頭首先在家中祭祖,祝全村平安無事,無災無害,並和其他的小龍頭把各自做好的酒菜端到磨秋場上祭祖先,祝全村人幸福吉祥,快樂安康。再到田裡祭田,祝今年糧食豐收、家畜興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龍頭解開拴在磨秋上的藤條,人們開始盪磨秋,盡情唱歌,跳羅昨舞,直到太陽落山。

壯族六月節

農曆六月初一是壯族一年一度的六月節(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過農曆七月初一)又叫過小年,亦有“六郎

六月節壯族
節”、“七郎節”的不同稱謂。相傳,壯族首領農智高從敵人重圍突破出來後,六月里經過的地方在六月過節,七月里經過的地方在七月過節。宋朝皇帝十分忌恨農智高,嚴禁人們紀念他。壯族人民於是把六月節稱為六郎節。七月節稱為七郎節,借過節之名紀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文山州境內壯族儂支系一年一度最為隆重的節日--六月節是在農曆六月初一舉行。節日期間,三天不做任何農活(和春節一樣),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宰牛殺雞、做五色糯米飯,進行祭祀活動,極為熱鬧、歡快。屆時,一般按族規規定,酒肉飯菜備辦就緒之後,先由寨主在村頭祭獻壯族首領儂智高,爾後各家各戶可在門前擺上竹榻祭獻、祈祝禱。這天晚上,還要舉行掃除“楊鬼”的活動。以村為單位,殺雞、豬、鴨、狗和用穀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鑼打鼓,由“仆摩”念咒語進行驅趕。在某些壯族村寨還舉行隆重的體育運動,如:搶花炮、打籃球、賽馬等等。在這一天,壯族婦女染五色糯米飯,互相比較所染的顏色,看誰的顏色最鮮艷。第二天以後還要將自己所染的五色飯背到娘家拜年,其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侗族六月節

六月節是侗族祭祀節日,流行於黔東南北部侗區的部分村寨,於農曆六月交小暑後的第一個卯日舉行。

節前十二天,同宗主婦按長、次房順序排成隊,攜竹筒、水桶、粽粑葉、乾蕨菜、糯米等物到指定的河邊洗淨,又依原次序排隊回家,俗稱“進河”。節前三四天即開始釀造作為祭品的糯米甜酒及置辦各類食物。祭品忌小孩偷吃,認為偷吃祭品會帶來災禍。

節日這天,用“新水”淘糯米蒸成飯,並把事先準備好的“黃尾”、“彪桿”、“蛇花”幾種魚按規定數量放於米上同蒸,魚需鱗鰭完好無損,同時還用新包穀、瓜菜燉一鍋爛菜(不放鹽)。一切就緒便順火炕擺一方桌,上放一簸箕,內盛糯米飯,靠方桌處再放一長桌,上放雲南葉,兩張為一組,其數目依次房而定,葉上盛糯米飯、魚、爛菜、甜酒、乾蕨菜等食品,祭吃的順序也依長次房而行。每戶飯前,均有其中最長者化三疊紙錢,念禱辭。吃只是象徵性的吃一點點,其目的在於緬懷祖先,祈求年歲平安,六畜興旺。

巴西六月節

六月節巴西
六月節早期起源於歐洲天主教國家,因三名天主教聖人聖約翰、聖佩德羅和聖安東尼奧均在六月份誕生,因此這些國家的民眾習慣在每年的六月為他們舉行慶祝活動,後來漸漸的演變為六月節。慶祝六月節的習俗後來隨葡萄牙殖民者傳到了巴西,使這個節日又融入了當地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的文化特色,最終演變為富有巴西特色的六月節。

在巴西東北部地區,當地民眾視六月節為一重要的節日,因該地區常長達半年乾旱,於是農民們就在每年的六月份為聖約翰和聖佩得羅舉辦慶祝活動,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東北部地區貝南布寇州卡露阿露市(Caruaru)和帕拉伊巴州坎皮納·格蘭德市的六月節慶祝活動最具規模。六月節除了能給當地民眾帶來無限歡樂外,還能帶動當地的旅遊業。每年的六月節期間往往是東北部的旅遊旺季,許多外地和外國遊客慕名而來,到東北部城市親眼目睹一下富有盛名的六月節慶祝活動,這個時候該地區的旅館往往是爆滿。在巴西東北部地區,慶祝六月節的慶祝人群會沿著大街小巷跳著唱著經過每家每戶。

對於天主教徒來說,篝火是六月節慶典活動中最重要的象徵,在六月節中,人們手拉手圍著篝火又唱又跳,據說聖母瑪利亞的表姐伊莎貝爾在產下聖約翰後在山丘上生起了篝火,她用這種方法來向瑪利亞通知聖約翰的誕生。

葡萄牙殖民統治巴西時期,巴西受到了葡萄牙法國西班牙和中國等國的文化影響。巴西民眾在六月節慶祝活動中跳的典型舞蹈四對舞(dan?adaquadrilha)來源於法國貴族的一種舞蹈,(四對方舞,也叫四對舞,是一種古雅的歐洲宮廷舞。這種舞蹈源於英國,19世紀時在法國盛行,通常由8人一起跳,音樂節奏明快。)而六月節中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則來自最先發明火藥的中國。

除了在篝火旁邊跳四對舞和放鞭炮外,人們還會釋放熱氣球,但因為熱氣球經常會降落在屋頂上而帶來火災隱

六月節巴西人在北京“六月節”上
患,所以已被巴西政府明令禁止。在巴西的一些大城市中,教會、學校、工會和企業也會組織六月節慶祝活動,參加者戴著破草帽、穿著打有補丁的衣服打扮成一幅鄉下人的樣子,又唱又跳的慶祝六月節。

六月是巴西玉米豐收的季節,因此六月節中供人們享用的食品中也自然缺不了用玉米製成的各種甜點和蛋糕。參加慶祝活動的人們可以盡情的品嘗Pamonha(用包著皮的嫩玉米煮熟做成的玉米餅)、爆玉米花、煮玉米和玉米蛋糕,地瓜、熱葡萄酒花生蛋糕及花生酥糖、牛奶甜米粥等美食。

聖安東尼奧被公認為愛情聖人,天主教徒往往在六月十三日為聖安東尼奧舉行慶祝活動,這天,許多天主教會都會向信徒分發象徵聖安東尼奧的小麵包,這塊麵包應被放在家中保存,這樣可以保證衣食無憂,那些急求伴侶的女性則應該將這塊麵包吃下,傳說這樣會有助她早日找到意中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