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傳家寶

六個傳家寶

大慶縫補廠是1963年正式成立的,在這之前便有了“縫補精神”的萌芽。 於是,他們都說,廠長“回收”饅頭皮子。 於是被李師傅發現後,主動給他換了把新的。

(圖)大慶是“六個傳家寶”的發源地大慶是“六個傳家寶”的發源地

在大慶石油會戰以及後來的油田開發建設中,大慶人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英雄氣概,不畏重重困難,艱苦奮鬥,逐步形成的人拉肩扛精神乾打壘精神五把鐵鍬鬧革命縫補廠精神回收隊精神修舊利廢精神。是大慶艱苦創業傳統的重要內容。這六種精神被譽為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

人拉肩扛精神

(圖)人拉肩扛運鑽機人拉肩扛運鑽機

1961年6月,1205鑽井隊井場來了一位修鞋匠。他叫黃友書,原是機關房產維修隊的班長,領導很看重他,可他為什麼當了修鞋匠

有一回,他到一個井隊去幹活。發現工人們的鞋壞了後,由於不會修,只能用鐵絲或繩子把鞋簡單地連起來。

“不穿鞋要扎壞腳,怎么參加會戰?”於是,他決定自己給大夥修鞋。

從井場回來,黃友書就東一頭西一頭忙開了。他置備了一些修鞋用具,把自己“武裝”成一個修鞋匠。

黃友書為職工修鞋的事,讓領導知道了。會戰指揮部決定給黃友書一個舊板房,乾脆開個修鞋鋪。

專業修鞋的第一天,黃友書當天就給1202鑽井隊的鑽井工們修了32雙鞋。第二天他就來到1205鑽井隊。正給工人們修鞋,大隊長王進喜來到井場。看到黃友書,便一把抓住黃友書的手說:“謝謝你,感謝你,想著我們鑽井隊工人,你為會戰做了大貢獻了。”那天,黃友書又修了28雙鞋。

他創造條件,4年修鞋兩萬多雙。解決千萬個會戰者的難題,這是什麼精神?叮叮噹噹聲響過,人們說這也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人拉肩扛精神,更是建設大油田的奉獻精神。

乾打壘精神

(圖)建乾打壘住房建乾打壘住房

1961年春,趙連富去省城衛生幹部進修學院進修期滿,便回到薩爾圖農墾職工醫院。

這個醫院剛剛由醫務所改制過來,門診和住院的病房特少,另外醫院還要迎接一批新來的醫護人員。於是,全院幾十名職工都去蓋“乾打壘”。

十幾個人忙活一天,眼看房子要蓋成了,大夥都挺高興。一直在房頂上忙活的趙連富,看見房頂中間的土有點兒多,他操起鍬就去平。結果只聽喀嚓一聲,腳下的房梁折了,趙連富連人帶鍬一起掉了下去。

掉到地上的還有檁子、秫秸和泥土。趙連富的臉被扎爛了,嘴唇也扎豁了,血模糊了他的臉,他人昏了。同事給他縫嘴唇,他都不知道。至今趙老的嘴唇上還留有傷疤呢。

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

(圖)當年使用過的鐵鍬當年使用過的鐵鍬

1963年秋,大慶總機廠上百名職工來到王家圍子農場苞米。中午開飯時,每人只有3穗煮熟的青苞米。車工劉世順只吃兩穗,兩手捧著另一穗送到妻子李鳳芝面前。

春天種地時,李鳳芝有了妊娠反應。可她一天也不耽誤工,跟大夥一樣乾。秋收時,肚裡的孩子到了“大月”,她還是堅持出工。姐妹勸她休息,她說:“人家五把鐵鍬鬧革命,帶了好頭,咱這百把鐵鍬就得跟上,不能掉隊。”

這回收苞米一人一畝地,她丈夫劉世順腰疼,掰得慢,李鳳芝連掰自己的還得帶著丈夫的,這真讓丈夫感激。

“你乾的活多,這穗苞米給你吃吧。”丈夫把那穗煮好的青苞米送到李鳳芝眼前。“給你一半兒。”李鳳芝明白丈夫的心意。把大半截苞米還給了丈夫,自己把那小半截苞米尖送到嘴邊,看著丈夫,邊笑邊吃起來。

縫補廠精神

(圖)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大慶縫補廠是1963年正式成立的,在這之前便有了“縫補精神”的萌芽。

1962年,“三八”節剛過,大慶油田研究院地質所出了件怪事。3月9日清早,實習員劉亞章穿衣服時,發現破得露棉花的棉褲被人補得平平整整。

“到底誰幹的?”大夥都納悶兒。後來才弄清楚,是工程師鍾金生補的。

鍾金生這事在《戰報》上一發表,感動了很多人。其中地質所實驗組長沈聯蒂和團小組長凌輝等5名大學生一合計,成立了“5女縫補組”。

在“5女縫補組”的影響下,研究院這個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人人動手縫縫補補。過年的時候,研究院領導發動大夥帶著針線包和洗得乾乾淨淨的舊衣物,圍坐一處,用手中補了又補的衣襪當道具,即興表演節目,抒發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情懷。

這也成了老會戰向後人傳播縫補精神的一則佳話。

回收隊精神

(圖)毛驢車回收落地油毛驢車回收落地油

1986年國慶節,大慶石油化工總廠煉油廠過的格外熱鬧,好長一段時間,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10月7日,廠長關興武進食堂了解那裡情況,他在一張桌子前站住了。那裡一位青工正在用餐,他的飯盒旁堆了一些撕下來的饅頭皮。關興武連想都沒想,抓起饅頭皮就往嘴裡塞。在場的工人們感動了,都要上來吃那饅頭皮,結果被那位青工給制止了,他羞愧地把餘下的饅頭皮都吃了。

“石油會戰,鐵人組織回收隊在施工現場連一顆螺絲釘都回收,10年回收鋼鐵1.7萬多噸,管材19萬多米,可給會戰解決了大問題。今天咱日子好了,可咱大慶回收利用的傳家寶不能丟……”關廠長語重心長的一段話和他這“回收”行為,讓工人感動。於是,他們都說,廠長“回收”饅頭皮子。

修舊利廢精神

1965年春,總機廠加工車間車工侍廣州和工具房的李師傅發生了“衝突”。原因是李師傅偷偷用一把新螺絲刀子換下了侍師傅的舊螺絲刀子。侍師傅找上來,非要把那把舊螺絲刀子換回去不可。

(圖)修舊利廢精神修舊利廢精神

3年前,侍廣州領回一把新螺絲刀子。3年來,螺絲刀口磨禿了,他就用錘子砸砸,用砂輪磨磨接著使,算起來已經打磨7回,刀頭只剩半截了。於是被李師傅發現後,主動給他換了把新的。

李師傅拿出那把舊螺絲刀子,說:“舊成這個樣子,應該給你換個新的了。再說一把新螺絲刀子也不過兩三角錢,這么大廠子能在乎這點兒錢嗎?”

侍廣州顯然生氣了,跟著的徒工趕緊對李師傅說:“你趕緊給換回來,我們以前偷著給師傅換了好幾回,都讓他換了回去,這可是他的心尖,金不換。”

聽完這話,侍廣州笑著說:“工具不分新舊,能用都是好東西。國家交給咱,咱就得充分使用,把它當成心尖,心尖哪能隨隨便便就換了呢。再說心尖連著心尖,咱這個廠子可就大發展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