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減壓游

公墓減壓游

“公墓減壓游”,是公墓向都市白領發出的“都市白領減壓游”,旨在“感悟人生、釋放壓力”的“減壓一日游”活動,因總共只有2人報名而被迫取消。

感悟之旅

上海墓地游頗受歡迎2009年3月份,上海福壽園和其他6家公墓推出了“都市陵園游活動”,旨在讓青少年更加珍視生命,並且讓白領減輕壓力,與大自然和人文文化親密接觸。推出以後,頗受都市白領的喜愛,並將墓地游作為一次心靈的感悟之旅。張經理認為,這次推出這個“白領減壓游”也是希望大家對墓地的看法有所改觀,“墓地也承載著深厚的殯葬文化,也是一個清靜的具有參觀價值的地方。”

白領反應

反應一:龔小姐在一家IT公司工作,月收入在5000以上,當她聽說“墓地游”這個訊息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激動。龔小姐表示,平常從來不去這種地方,但是對墓地這種地方又是充滿好奇,在公司工作壓力較大,“出去呼吸新鮮空氣的時間都沒有,整天對著電腦,有點鬱悶。”

反應二:緩解壓力不一定要去墓地李先生的反應則和龔小姐的相反,聽說“墓地游”之後,他的反應比較冷靜,緩解壓力幹嗎一定要去墓地啊?李先生認為緩解壓力的話,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吃個飯,或者跳個舞,幹嗎要去比較陰森的墓地呢。“國外公墓是散步的好地方”據南京某公墓的張經理介紹,在國外,一些墓地建設得很園林化,特別是在春天這個季節里,墓地里鳥語花香,環境清靜宜人。“每個季節都會有很多市民到墓地去散步,對於他們來說,墓地並不可怕,而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好地方。”

為何中途夭折

“公墓游”脫離情感聯接

“推出‘公墓游’的心理預期,不外乎讓人在這種特殊場所,產生‘體驗式感受’,從而頓悟人生。的確,‘向後看’也是釋放壓力的契機,但可能的存在不等於普遍的方法,這主要取決於游者與死者能否進行‘精神溝通’。通常,面對一片陌生的墓地,游者的震撼心理要大於自省心理,甚至會帶來心理紊亂。但如果面對的是親人墓園,則有助於內心的體悟和宣洩。”南京腦科醫院副院長張寧教授如是說。

南京大學心理教育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的觀點與張寧不謀而合。她認為,人生感悟和情感升華都不能脫離一定的情境,烈士陵園就比公墓更具情感聯接的基礎。公墓在民間是“恐怖”、“晦氣”、“可怕”的代名詞,這也是都市白領抵制“公墓游”的主要動因;而烈士陵園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公共精神家園,公眾的崇敬意識大大超過恐怖意識,更適宜心靈的反思。

從認知角度講,一個人面對與己無關的墓碑,恐怕很難“感悟人生”,而去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則不同,因為自己今天的生活同長眠地下的陌生者有著一定的因果關係,追憶先者,通常能激發生者放下包袱,珍惜當下的生活。因此,她認為,與其“公墓游”,還不如祭掃烈士墓或者親人墓,會更容易找到寄託情感和“想得開”的“觸點”。

“公墓游”要防“負面感悟”

南京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所長翟學偉教授對“公墓游”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他說,“公墓游”的減壓依據建立在“簡單推論”的基礎上,沒有經過科學驗證。其邏輯推理是:我忙、我累、壓力大,到人生最後的歸宿公墓去一趟,必定產生人生苦短的感悟,從而放棄過度的追求。歸於平淡,壓力自減。“其實,這是一廂情願的推論,相信有的人可能如此,有的人游後可能適得其反。”翟學偉認為,不排除有的人從中會得到“負面感悟”:既然人人要進墳墓,不如趁現在及時行樂、醉生夢死,也不枉世上走一遭。個體境界的差異,會帶來不同的人生體驗結果。

“如今的‘公墓游’其實是古代墓前教子的變種和泛化。古人習慣將‘劣子’拉到祖宗墳前或靈位、牌位前,讓其‘檢點、反省’,否則,將來無顏見地下的祖宗。這種宗族性質的教化,陳腐落後,今天不宜效仿和提倡。因此,對‘公墓游’的教化自省功能不僅不能高估,而且要防止產生虛無頹廢的社會消極影響,消蝕社會的競爭拼搏意識。”翟學偉提醒道。

找出壓力源比“公墓游”重要

“減壓的前提是先找壓力源,個人壓力尤其是白領的職場壓力,大多來自脫離現實的過度進取。參加‘公墓游’這類‘被動調適’活動,可能一時一地改善心情,舒緩壓力,但在清除壓力源之前,一次或一日游終究不能持久減壓。”張寧告誡有壓力的白領,“針對壓力源的疏導和釋放,才能治本。”

桑志芹也認為,減壓要遵循科學方法,切忌盲目輕信。應該在醫生或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防止減壓“遊戲化”。

翟學偉則提醒市民要警惕“公墓游”背後的商業炒作,避免“減壓”名義下有違倫理的商業運作,打擾先人的安寧。

2009年3月,上海福壽園公墓率先推出的“陵園一日游”活動,也在飽受爭議中草草收場。看來,市民及白領對“公墓減壓游”這類“新舉措”的認識已日趨理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