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議程

3.政府體系的封閉。 (四)政策議程的引發機制 抗議活動是建立政策議程的有效方法,但不是最佳的途徑。

進入政策議程的障礙

公共政策議程

概念

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決定者深切關注並確定必須解決的公共問題,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討論,決定政府是否對其採取行動、何時採取行動、採取什麼行動的政策過程。

進入政策議程的條件

1.首先,事件或問題必須明朗而嚴重。
一些問題必須充分暴露且表現得非常嚴重才有可能引發社會公眾和政府組織的高度關注,從而進入政策議程。
2.要有政治權威領導人及專家學者的預測性發動。
敏銳的政治權威領導人或有關專家學者對該問題將來的嚴重趨勢有所察覺,那么他們就會及時地把它提出來。
3.要有正常、民主和開放的察覺機制與過程。
進入政策議程的障礙 1.首先,與上述幾方面正向條件相對應的反向條件均可構成政策議程的障礙因素 。
2.存在雙重關卡:一是社群的價值規範,如政治原則的偏離和價值體系的排斥。任何國家都有立國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則,政策訴求一旦偏離原則,政府就會通過各種方法將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統或制度化程式之外 。而價值體系涉及社會的基本觀念及其信仰傾向,是人們思考的依據和行為的準則。提出的政策訴求與社會價值體系不符,就難以形成公眾議程,更不可能轉化為正式議程,即政府議程。二是制度或程式上的限制。
3.政府體系的封閉。如果政府體系保守,決策過程封閉,人們無法與決策者進行必要的溝通,不能通過問題討論等形式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公眾認定的社會問題很難進入政策議程。
4.承受能力的超重。超出了決策者的承受能力,就會受到他們的排斥或迴避。即使這種問題的提出對社會有利,符合時代潮流,也難以進入政策議程。
5.一定程度上與對該問題的表達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關係。

建立政策議程的途徑

1、政治領袖(職業政治家、民間職業政治家2、行政、立法與法務部門體制3、社會團體(利益團體)4、公眾的活動如抗議、信訪等5、危機或特殊事件6、大眾傳媒7、專業研究人員8、國際機構和組織
(四)政策議程的引發機制
內在的引發機制包括:(1)自然災害;(2)意外的人為事件;(3)科技方面的重大變革;(4)資源分配中的偏執與失衡;(5)生態變遷。
外在的引發機制包括:(1)戰爭;(2)武器技術的重大發展;(3)國際衝突;世界性聯盟的格局發生變化。
體引發機制
1.政治領導(political leadership)。政治領導者可能是決定政策議程的一個重要因素。不管政治領導者處於某種政治優先權的考慮,還是因為對公眾利益的關注,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他們都會密切關注公共領域的一些特定問題,將他們公之於眾,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在美國,總統扮演者政策議程主要決定者的角色。國會中也有部分醫院,他們懷著推動社會變革的願望和渴望獲得改革者的榮譽而熱心於社會問題
2.某種危機或驚人事件
突發性的重大事件往往會使形勢發生逆轉,從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3.抗議活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
抗議活動是一種激烈的利益表達形式,往往帶有某些反常規的行動特徵。
表現形式有示威遊行、靜坐鬥爭、絕食抗議、暴力衝突、武裝對抗等。
抗議活動說明社會問題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地步,只有新的政策選擇才能平息由抗議所引發的混亂局面。
抗議活動是建立政策議程的有效方法,但不是最佳的途徑。
兩種結果:
政府可以有效控制,採取一定程度的妥協,建立相應的政策議程;
有可能造成社會失態,形成與政府的嚴重對立,對既成的社會秩序構成威脅。
4.新聞媒介
新聞媒介報導問題往往出於各種不同的動機,或為了製造新聞,或為了增加發行量,或為了公眾的利益,或出於其他目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真實的報導,這對政策議程的建立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政策議程確立過程的模式(模型)

“多源流”
在這一模型中, 他確認了參與者據以影響議程和備選方案的三種“過程流”: 問題流、方案流和政治流。而在某一觸發機制下,各種“流”會在某一時刻發生匯合,此時政策視窗就打開了, 也就意味著問題進入到了政策議程中。
B肝歧視問題如何進入政府議程——多源流分析模型的運用
5、多源流分析
(1) 在B肝維權行動中,“問題流”即歧視B肝患者和病毒攜帶者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
(2)“方案流”方面。醫學專家們和社會各界人士為消除B肝歧視現象提供了大量專業知識。提供的這一系列權威論證,使得解決“B肝歧視”的問題有了明晰的方法。
(3) “政治流”方面。①政治領導人的換屆。②利益集團的壓力活動等因素。B肝維權組織利用國家領導人換屆的時機,調動一切資源對國家立法、行政、司法機關施加壓力,為他們的話語充分進入政府的議程奠定了基礎。
(4)引發機制。 ①引起社會轟動的兩大重要案件。②非典危機喚起公眾對公共衛生的重視 。
兩大重要案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