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7年

太平興國二年(977)八月,太宗遂詔懷州直隸京師。 太平興國元年(976),遷應州觀察使,判齊州,仍為關南巡檢。 太平興國二年(977)八月卒,贈太尉、忠武節度。

歷史紀事

詔廢江南鐵錢
乾德二年(964)三月,南唐採用韓熙載的建議,廢水通大錢,更鑄鐵錢,物價驟漲,百姓不便。太平興國二年(977)二月,太宗聽取轉運樊若水的建議,令在升、鄂、饒等州置監,大鑄銅錢、以代鐵錢,鐵錢鑄為農器,供給江北流民,且廢除銅錢渡江的禁令。

宋置榷場局
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太宗採用香藥庫使張遜的建議,設立榷場局,出售官庫所藏的香藥珠寶等外國貢品,每年增加國庫收入三十萬貫。
辛仲甫使遼
太平興國二年(977)五月,太宗詔命起居舍人辛仲甫使遼,右贊善大夫穆被為副使。串仲甫至邊境後,聽說朝廷將興師伐北漢,遂逗留不前,等待聖旨,太宗詔令繼續出使。辛仲甫至遼都後,遼景宗問道:”聽說貴朝的党進驍勇無比,像党進這樣的驍將有多少人?”辛仲甫答道:”我朝名將輩出,像党進這樣的將材,不可勝數”。景宗想留下仲甫,仲甫以死堅辭,景宗知其志不可奪,遂厚禮遣還。仲甫奉使外域,隨機應變,不辱君命,以功授刑部郎中知成都府。
分路而治
北宋初年,宋太祖鑒於唐末五代藩鎮統轄諸州財賦,擁兵割據之禍,而欲集權中央。自乾德以後,設定諸道轉運使,專主財賦。及至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盡罷節鎮統轄支郡。自此以後,邊防、盜賊、刑訟、金穀、按廉之任,皆委於轉運使。並以天下土地形勢,分十五路而治,轉運使司路遂成為北宋一代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域。太宗時期各路分合增省不定,直到至道三年(997)始定為: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西、廣南東、廣南西十五路。
藩鎮墨領支郡
太平興國元年(976),太宗令少府監高保寅知懷州。懷州隸屬河陽,趙普為河陽節度使,因二人有矛盾,趙普時常壓制他,保寅不服,上奏請罷節鎮領支郡之制。太平興國二年(977)八月,太宗遂詔懷州直隸京師。於是虢州刺史許昌裔奏告保平軍節度使過失,太宗詔左拾遺李瀚前往巡視。李瀚極言藩鎮之弊,太宗採納其建議,詔諸州直屬京師。自此天下藩鎮不再領支郡。

太宗御楊村檢閱
太宗即位後,為完成統一大業,始終重視軍隊建設,罷朝後,常檢閱軍隊,並令在楊村築講武台。太平興國二年(977)九月,太宗率文武大臣登講武台檢閱。台下隊伍綿延二十里,天武左廂都揮使崔翰用五色旗指揮將士,旗進則進,旗退則退,乾軍萬馬,步伐如一,英武雄壯,盛況空前。太宗大喜,賜崔翰一條金帶。

命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詔國子監給廬山白鹿洞庭湖《九經》。白鹿洞本南唐國學,宋為書院。命諸州均直屬中央。整頓錢幣。宋初有以四十八錢為百者,是年詔以七十七為百,每千錢重量須達四斤半以上。是年,河決孟州溫縣(今屬河南)、鄭州滎澤(今鄭州西北);又決澶州頓丘、滑州白馬(今滑縣東北)。

文化紀事

宋置龍華寺塔
太平興國二年(977),宋於古剎龍華寺(今上海)內置塔,其形制為四方形七層樓閣式磚木混合結構塔,通高四十四米。塔內有木製樓梯可通塔頂。塔外每層設平座、勾欄、飛檐翹角,整個建築玲瓏精巧。
宋建繁塔
太平興國二年(977),宋於京師蓑台建設興慈寺塔。因塔位於繁台,故俗稱繁塔。塔原高九層,明初受到破壞,僅餘三層,後又在其上修七層小塔,作為塔剎。塔的形制為平面六角形高台,通高三十一點六七米。三層塔身外壁嵌砌磚刻小佛,佛像千姿百態,刻工精美。第一層塔身略高,南面設門,門內有六方石刻,分別是《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十善業道經要略》、《佛說天請問經第二》。第二層塔身各面均開門,南面門洞內有六方石刻,內容是《大方廣元覺修多羅了義經》。塔內部有木製樓梯,可以登高望遠。

宋設五甲

五甲是宋貢舉殿試和禮部試所定合格舉人的等級。太平興國二年(977),複試禮部奏名舉人,按優劣分為三等。淳化三年(992)殿試進士、始分五等:第一至第三等賜及第;第四、第五等賜出身。天聖五年(1027),改”等”為”甲”。此後,禮部正奏名分”甲”,特奏名分”等”,成為制度。
郭忠恕卒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七歲應童於科及第。後周廣順中,召為宗正丞兼國子書學博士,後改周易博士。建隆元年(960),因酒後在朝廷上與監察御史符昭文爭論,御史彈賅,竟叱責御史,撕碎奏文,貶為乾州司戶參軍。又因酒後傷人,擅離貶所,削籍發配靈武。其後往來陝西、河南之間,以畫藝游食於公卿富豪家。宋太宗即位,召為國子監主簿,受命刊定歷代字書。因酒後誹諦朝廷,太平興國二年(977)被捕,決杖後配隸登州,卒於途中。善畫山水,尤擅界畫,其界畫以準確、精細著稱,據說可以作建築圖紙。其傳世的作品為《雪霽江行圖》。郭忠恕還擅長篆、隸書,通文字學。著有《佩艄》、《汗簡》。

雜譚逸事

王繼勛伏法
右監門衛率府副帥王繼勛分司西京,強迫百姓子女為奴俾以供驅使,稍不如意,即遭殺害,繼勛和長壽寺槽廣惠分吃其肉。女掮客賣棺者常出入其門,百姓敢怒不敢官。太宗為開封尹時巳有所聞。太宗即位後,有人抗訴,太宗即命雷德臻查辦,繼勛伏罪,承認殘殺奴婢百餘人。太宗詔斬王繼勛、廣惠及八名女掮客於洛陽市。

張霽流海島
開寶九年(976)四月,曹翰屠江州,百姓所剩無幾,其田宅全部被江北商人搶占,百姓怨聲載道。太平興國二年(977),太宗詔令江州長吏將田宅還給死者的鄉里及疏遠親屬。知州張霽受商人賄賂,違詔不行,百姓抗訴,太宗大怒,將其決杖流配海島。
李繼勛卒
李繼勛,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初隸郭威帳下。廣順元年(951),補禁軍列校,累遷至虎捷左廂都指揮使、領永州防禦使。顯德元年 (954),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昭武軍節度。世宗親征淮南,領兵失律,出為河陽三城節度,左授右武衛大將軍。顯德四年(957),從世宗南征,以功遷左領軍衛上將軍。七月,改右羽林統軍。恭帝即位,授安國軍節度,加檢校太傅。宋初,加檢校太尉,鏇任昭義軍節度使。同年秋,率軍攻北漢,陷平遙縣。建隆二年 (961),大敗北漢軍,俘獲遼州刺史傅延彥。乾德二年 (964),大敗北漢軍及遼軍於遼州。五年(967),加同平章事。開寶元年(968),召為行營前軍都部署率軍北伐,在渦河大敗北漢軍。三年(970),移鎮大名。太平興國元年(976),加兼侍中。次年卒,贈中書令,追封隴西郡王,諡號莊武。
李漢超卒
李漢超字顯忠,雲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顯德元年(954),補殿前指揮使,累遷至殿前都虞侯。宋初,改散指揮都指揮使,領綿州刺史,累遷控鶴左廂都校,領恩州團練使。從平李重進,遷齊州防禦使兼關南兵馬都監。關南素苦契丹攻擾,他到任後,邊境安然。在郡十七年,政治清明,深得吏民愛戴,太宗詔立頌德碑,並令率更令徐鉉撰碑文。太平興國元年(976),遷應州觀察使,判齊州,仍為關南巡檢。太平興國二年(977)八月卒,贈太尉、忠武節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