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2年

公元892年

公元892年,景福元年,壬子年。大順三年(892)正月二十一日,昭宗大赦天下。改元,以大順三年為景福元年。

一月至四月

(圖)李茂貞李茂貞

李茂貞等討楊守亮
景福元年(892)正月,鳳翔李茂貞、靜難王行瑜、鎮國韓建、同州王行約、秦州李茂莊五節度使以楊守亮容匿楊復恭,請出兵討伐,並請加李茂貞山南西道招討使。朝議恐茂貞得山南不可複製,下詔和解,皆不聽。茂貞、行瑜擅舉兵擊興元(今陝西漢中)。二月,以茂貞為山南西道招討使。七月,李茂貞連克(今陝西風縣)、興(今陝西略陽)、洋(今陝西西鄉)三州,八月,攻拔興元,茂貞皆表其子弟為鎮守。楊復恭、楊守亮及守信、守貞、守忠等逃奔閬州(今四川閬中)。
河東、成德、盧龍三鎮交兵

(圖)唐朝疆域唐朝疆域

景福元年(892)正月,成德王鎔、盧龍李匡威合兵十餘萬攻河東李克用,李克用遣李嗣勛迎擊,大破幽、鎮兵,斬獲三萬。三月,李克用與義武軍(駐今河北定縣)節度使王處存合兵攻王鎔,大敗於新市(今河北新樂南),折兵亦三萬餘人。朝廷有詔,令諸鎮和解。四月,李匡威出兵雲(今山西大同)、代(今山西代縣);李克用始引兵退回河東。八月,李匡威、赫連鐸將兵八萬攻雲州,李克用出兵大破之,斬獲不可勝計,匡威等燒營而遁。
朱全忠攻朱瑄於斗門,大敗
景福元年(892)二月,朱全忠出兵擊天平軍(治鄆,今山東西平西北)朱瑄,遣子朱友裕將兵前行,軍於斗門(今山東濮陽境)。朱全忠至衛南(今河南濮陽與滑縣之間)。朱瑄率步騎萬人先襲斗門,朱友裕棄營走。全忠不知,引兵往斗門,至者皆為鄆人所殺。朱瑄乘勝進擊,大破汴軍,全忠僅以身免。
王建敗楊晟、楊守亮
戎節度使(駐彭州)楊晟與前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等約合攻王建。景福元年(892)二月,晟出兵掠漢州(今四川廣漢)境,又遣將呂堯會楊守厚攻梓州(今四川三台)。王建遣李簡迎擊,斬呂堯。又調兵五萬攻彭州,敗楊晟。楊守亮遣將攻成都,以救楊晟,又被王建擊退,部將楊子實率二萬眾降於王建。楊晟請楊守忠、守信等攻東川,亦被顧彥暉擊退。四月,李簡連破楊守忠、守厚軍,斬獲三千人,降一萬五千人。七月,王建進圍彭州,用王先成計,招撫百姓,長期圍困。十二月,王建遣將華洪擊破楊守亮於閬州(今四川閬中)。

(圖)楊行密取常州楊行密取常州

孫儒敗死
景福二年(892)二月,孫儒圍宣州,楊行密常州、潤州。孫、楊反覆交戰,孫儒屢敗。六月,楊行密破孫儒大營,斷其糧道。儒軍食盡,士卒大疫,行密縱兵猛擊,敵軍大敗,孫儒被擒斬,傳首京師。儒部將劉建鋒、馬殷收殘眾南走洪州(今江西南昌)。楊行密歸揚州,表田君守宣州,安仁義守潤州。孫儒,河南人,為秦宗權都將。光啟初受宗權派遣攻據東都,後又受命攻略淮南。殺主帥秦宗衡叛秦宗權,據有揚州。文德元年(888)自為淮南節度使,北與時溥連和,又納款於汴,詔授檢校司空。儒悉兵南與楊行密戰,取蘇南諸州;楊行密乘虛復占揚州。孫、楊反覆爭奪,行密終以智術擒斬孫儒。孫儒部將馬殷後據湖南,表贈儒為司徒、樂安郡王,立廟以祀。
忠義軍易帥
景福元年(892)二月,忠義節度使趙德湮卒,子趙匡凝代領其職。德湮,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從秦宗權為將,據襄陽(屬湖北),後舉地(襄州)附於朱全忠,加忠義軍節度使,從朱全忠平秦宗權。朝廷以其功加中書令,封淮安郡王。
朱全忠擊徐州
景福元年(892)二月,詔時溥為太子太師入朝,時溥迫監軍奏稱將士留己。十月,復以溥為侍中、感化軍節度使,駐徐州。朱全忠奏請追奪溥任命,不果。十一月,時溥濠州刺史張璲、泗州刺史張諫以州附全忠,溥僅保有徐州。朱全忠遣子朱友裕將兵攻拔濮州後,移兵擊徐。
楊行密任淮南節度使
景福元年(892)四月,楊行密敗時溥南侵之兵,取楚州(今江蘇清江東南)。六月擒斬孫儒。先是,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兵火之餘,江淮士民轉徙幾盡。八月,詔以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以田君知宣州留後;安仁義為潤州刺史。行密收孫儒降兵,厚其稟給。又招撫流散,輕徭薄賦,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復承平之舊。

五月至八月

(圖)李克用李克用

李存孝叛李克用
景福元年(892)九月,李克用假子、邢、洺、磁州留後李存孝對李克用用人不滿,且懼禍,乃潛結成德王鎔和朱全忠,上表以三州歸於朝廷,乞賜旌節及會諸道兵討伐李克用。詔以李存孝為邢、洺、磁節度使(駐治邢州,今河北邢台)。

九月至十二月

(圖)錢謬像錢謬像

頒行《景福崇玄歷》
唐穆宗以來所行《宣明歷》有誤差,太子少詹邊岡造新曆成,景福元年(892)十二月,奏上。命曰《景福崇玄歷》,頒行。
錢謬建瑞相寺
景福元年(892),唐武勝防禦使錢謬於剡縣(今浙江嵊縣)石城山建瑞相寺,以奉彌勒三生石像。
裴庭裕撰成《東觀奏記
景福元年(892),裴庭裕撰成《東觀奏記》。裴庭裕,生卒年不詳,字膺余,聞喜人(今山西)。乾寧(894-898)中在內廷供奉,以文筆敏捷著稱,號“下水船”。官至右補闕。自宣宗時始,為官四十年。中原戰亂,內廷《起居注》多散佚,庭裕就個人所見所聞,作《東觀奏記》 。雖屬野史筆記,但史料價值很高,宋代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時,多采其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