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58年

公元858年

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己卯年。同年李商隱 卒。

歷史紀事

公元858年 公元858年

王式撫定安南
安南(今越南河內)屢有軍亂,遭南詔侵擾。大中十二年(八五八)正月,宣宗以康王傅王式有才略,授安南都護、經略使。式赴任,選練士卒,修築城池,加強防守。都校羅行恭久專府政,多不法,式藉故杖責,黜於邊遠之地。不久,南詔大舉入犯,式沉著遣翻譯喻責,遂退其兵。七月,安南惡民作亂,欲逐王式,式披甲率兵登城,責亂者;次日,發兵皆擒斬。洞蠻杜氏家族自齊、梁以來驕蹇難制,式設計離間其眾,其酋長杜守誠敗死。安南飢亂數年,軍中無犒賞,六年無上供,式自此賞士、上供,一方皆定。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臘(今高棉、泰國等地)皆通使修好。王式,太原人,後家揚州。以父蔭入仕,為太子正字,累遷殿中侍御史。太和(八二七—八三五)中,依倚鄭注交結大宦官王守澄,被彈劾,出為江陵少尹。大中朝,遷晉州(今山西臨汾)刺史,關注民生疾苦,荒年賑濟流民,全活數千人。十二年出任安南都護,平定安南。鹹通元年(八六0),移為浙東觀察使,鎮壓裘甫起義。三年,徙任武寧節度使,誅武寧牙兵銀刀等軍數千人。官終左金吾大將軍。
渤海王大虔晃立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二月,渤海王大彝震卒。廿日,立其弟虔晃權知國務。宣宗詔以虔晃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嶺南軍亂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四月九日,嶺南(今廣東廣州)都將王令寰嘩亂,囚節度使楊發。五月廿一日,以涇原節度使李承勛為嶺南節度使。承勛奉詔發忠武(今河南許昌)精兵黃頭軍百人赴鎮,討平亂者。
長沙軍亂,襄兵助平

公元858年 公元858年

湖南觀察使韓悰待將士無禮。大中十二年(八五八)五月,都將石載順率兵嘩亂,驅逐韓悰,殺都押牙王桂直。宣宗詔山南東(今湖北襄樊)節度使徐商征討。山南東有精兵數百人,號為“捕盜將”。十月,商遣捕盜將二百入討平湖南亂兵。
江西軍亂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六月六日,江西(今江西南昌)軍亂,都將毛鶴逐觀察使鄭憲。十月,宣宗以光祿卿韋宙父丹曾為江西觀察使,治理有方,軍民至今懷念,遂以宙為江西觀察使,詔發鄰道兵以討毛鶴。宙過襄州(今湖北襄樊),山南東節度使徐商遣都將韓季友率“捕盜將”隨行。宙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季友請率捕盜將由陸路夜行襲擊洪州,遂討平毛鶴。韋宙奏請留捕盜將二百人,以季友為都虞候。
洞蠻進犯安南
安南(今越南河內)前都護李涿為政貪暴,強買洞蠻牛馬,一頭僅付鹽一斗;又殺洞蠻酋長杜存誠,致使蠻人怨怒,引導南昭侵犯邊境。峰州(今越南富壽東南)林西原舊有防冬兵六千,其旁七綰洞蠻酋長李由獨上供朝廷賦稅,並協助防冬兵戍守。峰州刺史上言李涿,請罷防冬兵,專委由獨防戍。於是由獨勢單力薄,不能自立。南詔拓東(今雲南昆明)節度使誘降由獨,與其結親,署任其子為拓東押牙,由獨遂率其眾降於南詔,為患安南。大中十二年(八五八)六月,洞蠻進犯安南。
宣州軍亂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七月八日,宣州都將康全泰作亂,逐觀察使鄭薰。薰逃奔揚州。淮南節度使崔鉉奉詔征討康全泰。八月六日,詔以崔鉉兼宣歙觀察使。十一日,以宋州(今河面商丘南)刺史溫璋為宣州團練使。十月,崔鉉平定康全泰,請辭兼宣歙觀察使。十一月廿一日,以溫璋為宣歙觀察使。

文化紀事

公元858年 公元858年

李商隱卒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商隱少學古文,太和三年(八二九),以文才得牛黨令狐楚賞識,引為天平(今山東東平西北)、宣武(今河南開封)節度使巡官,改從令狐楚學駢文章奏。開成二年(八三七),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改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尉。時李黨王茂元為涇原(今甘肅涇川)節度使,愛其才,闢為掌書記,並以其女嫁商隱為妻。牛黨因此罵他“背恩”。商隱由此捲入黨爭的漩渦之中,屢受排擠,歷桂管(今廣西桂林)觀察判官、武寧(今江蘇徐州)掌書記、東川(今四川三台)節度判官等幕僚職務。約在大中十二年(八五八)以病卒,年約四十五歲。李商隱是晚唐傑出詩人。早年詩作意境較為廣闊,後期由於政治上很不得志,多以曲折幽隱之筆,抒懷才不遇之感。長於愛情詩,情意纏綿,風格獨特,往往以“無題”出之,對後世影響頗大。工七律,精錘鍊,喜用典,間亦不免晦澀。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傳世。
劉掾卒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五月六日,工部尚書、同平章事劉掾卒。劉掾,字子全,汴州尉氏人,高宗朝宰相劉仁軌五世孫。開成(八三六—八四0)初登進士,署鎮國軍(今陝西華縣)防禦使判官。會昌(八四一—八四六)中,入拜左拾遺,諫武宗擢用方士,遷尚書郎、知制誥,拜中書舍人。大中初,擢翰林學士,遷刑部侍郎,五年,撰成《大中刑法總要格後敕》六十卷。出為河南尹。遷宣武節度使,除夜禁苛政。十年,移鎮河東。十一年入朝為戶部侍郎、判度支。次年正月拜相。十二年(八五八)五月卒於任,年六十三歲。
魏謨卒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十二月,太子少保魏謨卒。魏謨,字申之,鉅鹿(今河北)人,唐初名相魏徵裔孫。太和七年(八三三)登進士第。累遷右拾遺,以直言聞名。開成四年(八三九),拜諫議大夫、判弘文館事,文宗欲觀起居注,謨諫阻以為不可,遂止。武宗即位,李德裕以其為楊嗣復同黨,貶信州(今江西上饒)長史。宣宗即位,累遷給事中、御史中丞、戶部侍郎。大中五年(八五一),拜同平章事。監修《文宗實錄》四十卷。十年,出任西川節度使。十一年,以病入朝,拜吏部尚書,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歲。有文集十卷,已佚。
日僧圓珍回國
大中七年(八五三),日僧圓珍等入唐求法,在福州(今福建)師從中天竺沙門曼素悉怛羅學悉曇章。八年,赴越州(今浙江紹興)住開元寺,學天台教。九年,赴長安住福壽寺,師從青龍寺法全學密宗。十二年,攜經論佛夾等四百四十一部共一千卷,真言道具十六種,及各種碑銘文等,搭乘唐商李延孝船回國。圓珍撰有五種目錄,即《開元寺求得經疏記目錄》、《福州溫州台州求得經律論疏記外書等目錄》、《青龍寺求法目錄》、《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智征大師請來目錄》,皆行於世。

雜譚逸事

公元858年 公元858年

夏侯孜拜相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四月十七日,以兵部侍郎、鹽鐵轉運使夏侯孜同平章事。夏侯孜,字好學,亳州譙縣人。寶曆二年(八二六)登進士,歷藩鎮僚佐,遷婺州、絳州刺史。入朝為諫議大夫,轉給事中。大中十年,改刑部侍郎,遷尚書右丞。十一年,遷戶部侍郎、判戶部事。拜兵部侍郎,諸道鹽鐵轉運使。十二年拜相。鹹通元年(八六0),出任西川節度使。治蜀無功,倉儲空虛,百姓饑饉流亡,致南詔入犯。三年,再入朝拜相。五年,出鎮河東,移鎮河中。九年,南詔入侵西川,詔追其治蜀無政,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卒。
張潛上疏論藩鎮羨餘之弊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七月八日,右補闕張潛上疏言藩鎮羨餘之弊。潛認為,藩鎮節度使任滿遷移之際,皆上奏其倉庫蓄積之數,以羨餘多為政績,朝廷亦因此而嘉獎。藩鎮財政的收入和支出,皆有常數,若非賦斂過重,或停廢兵額,減削將士衣糧,羨餘從何而得?近來南方藩鎮數有軍亂,皆由此故。一旦軍亂,倉庫皆被剽掠,朝廷又發兵征討,費用浩大,竟有何利?請今後命藩鎮長吏,不增賦斂,不減糧賜;省浮費,節游宴,而後有羨餘者,朝廷嘉賞。宣宗採納其言。
河南、北、淮南大水
大中十二年(八五八)八月,河南、河北、淮南大水泛濫,徐州、泗州(今江蘇盱眙)水深五尺,漂沒民戶數萬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