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2年

公元232年

公元232年,依然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曹植病故於這一年,歸葬於魚山,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南中豪族劉胄叛亂,各郡騷動。諸葛亮以馬忠接替原廣降都督張翼。馬忠平定了叛亂。諸葛亮加忠為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

大事記

(圖)公元232年曹丕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林,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乾,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植病故於魏明帝太和六年(即公元232年),青龍元年(即公元233年),歸葬於魚山
公元232年,建興十一年,南中豪族劉胄叛亂,各郡騷動。諸葛亮以馬忠接替原廣降都督張翼。馬忠不負使命,平定了叛亂。諸葛亮加忠為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
三國魏初,高邑縣仍屬常山郡,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隸趙國。

出生人物

(圖)公元232年曹植

佛圖澄(公元232-348年),以神異著名之西域僧人。俗姓帛。年九歲,出家於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梁慧皎《高僧傳》卷九說他“清真務學,誦經百萬言,善解文義”。澄曾兩度至罽賓學法,人皆渭其已得聖果。佛圖澄的靈異化人,乃為因機施教。其實他博學多聞,道德高尚。據有關史書記載,他身長八尺,風姿詳雅,不僅妙解深經,而且傍通世典,“講說之日,止標宗致,使始末文盲,昭然可了”。故西域天竺僧人佛調、須菩提等數十人,不遠萬里,險涉流沙,來華從澄受教;而華夏諸學人如釋道安竺法雅等亦遠道至鄴請益。梁《高僧傳》卷九說經常從其受學者數百人,先後門人數以萬計。他所到州郡,皆立佛寺,共約八百餘所。其弘法之盛況,有可與比擬者。佛圖澄弘化期間,入室弟子甚多,其中最著名者為晉釋道安,博學多才,通經明理,被尊為“東方聖人”。故澄雖未譯經流布,而其弘法事跡之盛,受學門徒之眾,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深遠。

司馬駿(約232-286年),字子臧。晉朝宗室,司馬懿的兒子,母親伏夫人。司馬駿先後擔任了散騎常侍、步兵校尉、屯騎校尉、平南將軍,安東將軍、安東大將軍。晉朝建立先後封汝陰王、扶風王,擔任鎮西大將軍,守衛關中,施政仁義,能安撫百姓,維護民族團結,深受百姓愛戴。以後因戰功加封征西大將軍。派遣部下文鴦平定叛亂,樹機能歸降,歸附的各部族總計二十萬。因功加封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都督。後來反對晉武帝遣送齊王歸藩,不從,憂鬱而終。

曹芳(232-274),字蘭卿。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三任皇帝,公元239-254年在位。為魏明帝曹叡之養子,根據《魏氏春秋》記載,曹芳應該是任城王曹楷之子。魏青龍三年,封為齊王,公元239年被立為太子,當年登基即帝位,年僅八歲。改年號景初,公元240年改年號為正始,即位後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把持朝政,曹芳聯合李豐、張緝、夏侯玄等意圖罷除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三人被司馬師搜出“衣帶詔”,腰斬滅族。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馬師廢去帝號,貶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晉國立國後封為邵陵縣公,死後謚“厲公”。
張華(公元232年-300年),字茂先,西晉范陽方城(今固安縣)人。《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張華為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後裔。良十一世孫張皓為東漢司空。皓子張宇任范陽太守時,居家遷徙方城縣(隋開皇九年改稱固安)。從張宇起至張華,居方城已達五代。其父張平曾任漁陽郡守,因父去世較早,少時家境貧寒,勤奮好學。魏末,任中書省編纂國史的佐著作郎、中書郎等職。晉初,任中書令,加散騎常侍,成為皇帝身邊地位顯赫的親信近臣。

逝世人物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歷史紀事

魏定分封制
魏太和六年(232)二月,因“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製,非所以永為後法也”,詔:“其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為國。”

魏等一次伐遼東
魏太和六年(232)九月,明帝曹睿因遼東(今遼寧遼陽)太守公孫淵與吳通好,遂不聽散騎常侍蔣濟勸阻,使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諸軍自海道,幽州刺史王雄自陸道,共討公孫淵。屢攻不克,詔令罷軍。

公孫淵稱藩於吳
吳嘉禾元年(232)十月,遼東(今遼寧遼陽)太守公孫淵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向孫權奉表稱臣,並獻貂、馬。權大悅。次年正月,為之大赦。三月,遣淵使舒、綜還。權不顧群臣諫阻,使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中使秦旦等領兵萬人,送金寶珍貨、九錫備物,從海道入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

文化紀事

傅巽卒
傅巽(?——233),字公悌,北地泥陽(今陝西耀縣東南)人。三國魏文學家。初為尚書郎,後客荊州,為劉表東曹掾。曹操攻荊州,巽勸劉琮降,賜爵關內侯,曹操受九賜,巽等上《勸進表》,後為散騎常侍。曹丕即魏王位,巽等上表勸即帝位。丕稱帝,巽任侍中尚書。魏太和(227——233)中卒。原有集二卷,已佚。現存《筆銘》及殘篇《槐樹賦》、《蚊賦》等。

夏侯惠賜爵魏關內侯
夏侯惠,字稚權,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夏侯淵之子。魏太和(227—233)中,賜爵關內侯。惠幼以才學見稱,曾任散騎黃門侍郎,遷燕相、樂安(今山東博興西南)太守。年三十七卒。善為奏議,原有集二卷,已佚。現存《薦劉劭表》、《景福殿賦》,文辭暢達。

魏以左延年為協律中郎將
左延年,魏音樂家、文學家。漢建安(196——220)時已從事音樂活動。魏黃初(220—226)中,以能創新曲得寵,多改舊曲。魏太和(227——233)中,為協律中郎將。延年精於音律,善為鄭聲。詩作存樂府《從軍行》殘篇和《秦女休行》。後者注重文學技巧和被諸管弦,便於傳唱,具有民歌性質。

雜譚逸事

吳使至遼東求馬
吳嘉禾元年、魏太和六年(232)三月,孫權遣將軍周賀、校尉裴潛航海至遼東(今遼寧遼陽),向公孫淵求馬。九月還。魏將田豫以歲晚風急,吳使必畏漂浪,當至成山(伉山東成山角)。遂以兵屯據成山。遇風,周賀等果至。田豫勒兵擊賀等,斬之。

曹洪卒
曹洪(?——232),字子廉,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堂弟。東漢末,從曹操起兵。操為董卓部將徐榮所敗,失馬,洪將己馬與操,共奔譙。洪將家兵千餘人,合所募精兵數千人會操,操軍復振。後從征張邈、呂布,以前後功拜鷹揚校尉,遷揚武中郎將。漢帝都許,拜洪諫議大夫。從征劉表,因功拜歷鋒將軍、封國明亭侯,遷都護將軍。曹丕即位,為衛將軍,遷驃騎將軍,封野王侯,徙封都陽侯。洪家富而性吝嗇。曹丕為太子時,嘗從洪借絹百匹,洪不與,丕懷恨。以洪舍客犯法,收洪,下獄當死。群臣並救,不得。卞太后怒,責丕“梁、沛之間,非子廉無有今日”,並謂郭后:“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束帝廢后矣。”於是郭后涕泣屢請,詔乃釋之。免官,削爵土,沒入財產。太后又言,乃還。明帝曹睿即位,拜曹洪後將軍,更封樂城侯,復拜驃騎將軍。卒謚恭侯。

魏以倉慈為敦煌太守
倉慈字孝仁,淮南(今安徽壽縣)人。初為郡吏,漢建安(196—220)中,曹操於淮南屯田,以慈為綏集都尉。魏黃初(220—226)末,為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令。魏太和(227——233)中遷敦煌(今甘肅敦煌)太守。時敦煌因遠在西陲,喪亂隔絕,大姓稱雄,無太守已二十年。慈至,抑挫豪強,撫恤貧弱;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地,慈皆隨口割賦,稍稍使畢其本值;獄訟凡不足死者,但鞭杖而已,一歲死刑曾不滿十人。往日西域雜胡來貿易,豪強大族欺詐侮易,胡常怨望。慈到,胡凡欲去洛陽(今屬河南)者,為封過所文書;欲到敦煌即還者,官府與之平價交市,使吏民護送。由是漢胡均稱其德。為太守數年卒官。吏民悲感如喪親戚,為之畫像。及西域諸胡聞倉慈卒,悉共會於魏戊己校尉及長史治下發喪,有以刀割面,以血明其誠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