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年

公元195年

公元195年,農曆乙亥年,中國東漢獻帝興平二年。興平二年(195)七月,獻帝東歸洛陽,郭汜、楊奉等隨駕護送。

大事記

(圖)李傕郭汜之亂李傕郭汜之亂

1、李傕郭汜之亂

興平二年(195)年初,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攻陷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共執朝政後,互相猜忌,矛盾漸起。樊稠將出關東(古稱函各關以東為關東,函各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 ),請求李傕增兵。李傕素忌樊稠勇武而得眾心,暗伏武士於座中刺殺樊稠。於是諸將更相疑忌,李傕、郭汜起兵相攻。獻帝使侍中、尚書等為李傕、郭汜講和,皆不從。郭汜與安西將軍楊定謀劫獻帝。李傕聞訊,搶先將獻帝迎至其營。又縱兵抄掠宮中,劫取御府金帛、乘輿、車服等器物,隨後放火焚燒宮殿、官府、民房一時悉盡。獻帝使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等大臣十餘人至郭汜處講和,郭汜不從,反將楊彪等扣留營中。楊彪責備郭汜,李傕一劫大臣,一劫天子。郭汜大怒,欲殺楊彪,經其左右勸諫乃止。郭汜遂起兵攻打李傕。李傕不敵,被弓箭射傷,幸遇部將楊奉帶兵來救。郭汜退軍後,李傕劫獻帝至其北塢,使人把守塢門,隔絕內外,獻帝又使謁者僕射皇甫酈為李傕、郭汜講和。李傕不許,復與郭汜相攻,連月不斷,死者以萬計。五月,李傕自為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六月,張濟自陝縣(今屬河南)至長安為李、郭和解。欲使獻帝移居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獻帝此時亦想東歸洛陽,遣使敦請李傕,使者往返十次,方得準許。與此同時,李傕部將楊奉倒戈,,李傕所招羌、胡之兵亦因漢廷許以封賞各自散去,兵勢大減。於是從張濟之議,與廓汜各以女為質,罷兵講和。七月,郭汜自稱車騎將軍、開府如三公,李傕率軍出屯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同月,獻帝以張濟為驃騎將軍、楊定為後將軍、楊奉為興義將軍、董承為安集將軍,隨即東歸。

(圖)獻帝東歸獻帝東歸

2、獻帝東歸洛陽

興平二年(195)七月,獻帝東歸洛陽,郭汜、楊奉等隨駕護送。八月,進至新豐(今陝西臨潼西北),郭汜欲脅迫獻帝還郿(今陝西眉縣東北)。因謀泄,棄軍逃走,還依李傕。楊奉、董承等護駕東行,十日,郭汜部將伍習夜燒獻帝住所,意欲劫持獻帝,被楊奉等擊敗。進至華陰(今屬陝西)。後將軍楊定因與寧輯將軍段煨素有嫌怨,於是與楊奉、董承等夾攻段煨,二軍相持十餘日。獻帝使侍中、尚書等勸諭,雙方罷兵言和。獻帝東歸起程後,李傕、郭汜等隨即後悔,於是與張濟聯兵追趕獻帝。十二月,李傕等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追上獻帝,大敗楊奉、董承等軍於弘農附近的東澗,百官士卒死者不計其數。楊奉、董承既敗於李傕,偽與其講和,而暗中至河東(古稱,今山西西南部為河東)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辭求救,李樂等率兵趕來,與楊奉等大破李傕等軍,斬首數千級。獻帝繼續東進,李傕等整軍再來追趕,又大敗楊奉等軍。楊奉等擁獻帝退至陝縣(今屬河南),結營固守。時獻帝身邊衛士已不足百人,李傕軍兵圍營喧譁喊叫,形勢十分危急。太尉楊彪使李樂夜渡黃河,尋得渡船,接獻帝過河,黃河河岸高十餘丈,眾人背負獻帝下船,士卒見情況危急,皆爭上船,董承李樂以劍之,舟中斷指可掬。獻帝終於逃過黃河,同行者僅乘皇后、楊彪等數十人。進至大陽(今山西平陸西南),河內太守張楊派數千人背負糧米貢奉獻帝,至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時,河東太守王邑也奉獻綿帛。獻帝拜張楊為安國將軍,胡才為征東將軍,封王邑為列侯。建安元年(196)正月,董承、張楊欲使獻帝還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楊奉、李樂等人不從,諸將又互相猜忌。二月,韓暹攻董承,董承逃奔野王(今河南沁慢),胡才又欲攻韓暹,獻帝使人制止。七月,獻帝在楊奉、韓暹等人護送下,回至洛陽,路上整整走了一年。獻帝以護駕之功,遷張楊大司馬,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假司隸校尉,皆假節。洛陽經董卓之亂,已成廢墟,獻帝居於新修之南宮楊安殿,百官皆無住所,“披荊棘,依牆壁間”。時州郡貢奉不至,洛陽糧荒,郡臣飢乏,或有餓死者。君臣處境十分狼狽。

3、袁紹謀迎獻帝

興平二年(195)冬,獻帝東歸,在李傕等追趕之下,至於河東(今山西西南部),謀士沮授力勸袁紹迎獻帝於鄴(冀州州治,今河北臨漳西南),以便“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但謀士郭圖和大將淳于瓊認為,如果將皇帝接至身邊,動輒須向皇帝請示,行動反受牽制,不同意迎接獻帝。袁紹認為郭圖之說有理,竟未迎納獻帝。

4、鮮于輔大破公孫瓚

興平二年(195),幽州從事鮮于輔糾合州兵,欲為幽州牧劉虞報仇。於是推舉在幽州(治薊,今北京西南)素有恩信的閻柔為烏桓司馬。閻柔招集胡、漢之眾,得兵數萬人,進攻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二軍大戰於潞縣(今河北三河西南) 北,閻柔大敗鄒丹,斬首四千餘級。鮮于輔又聯合烏桓峭王等胡族騎兵七千餘人,南迎劉虞之子劉和。劉和時在冀州,冀州牧袁紹遂使大將曲義與劉和、鮮于輔、烏桓峭王等合兵十萬,共攻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古河名,今天津薊縣、寶坻境內),斬首二萬餘級。於是代郡(今山西陽高西南)、廣陽郡(今北京西南)、上谷郡(今河北懷來東南)、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等郡皆叛公孫瓚,起兵攻殺公孫瓚所置長吏,與鮮于輔、劉和等合兵,屢敗公孫瓚。公孫瓚退守易京(今河北雄縣)。公孫瓚為防意外,在易京周圍修築十道塹圍,塹內有土台多座,皆高五、六丈,上設瞭望樓。居中土台高達十丈,公孫瓚自居其上,又以鐵為門,不許男人入內,公事文疏皆以強索系之上下。公孫瓚遠絕賓客,無所親信,又於台內貯糧谷三百萬斛,自謂萬無一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