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129師

八路軍129師

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3個主力師之一的129師,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第129師殲滅日偽軍達42萬餘人,解放縣城109座。在第115師一部配合下,創建了東起津浦鐵路,西抵同蒲鐵路,南跨隴海鐵路,北至德石、正太鐵路的晉冀魯豫邊區,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人口達2400餘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部隊由出師抗戰時的9100人發展到近30萬人,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基礎。 129師司令部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師司令部舊址、將軍嶺和129師陳列館三部分組成。曾有110多個黨、政、軍、財、文等機關單位在涉縣駐紮。建國後,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和2位元帥、3位大將、18名上將、48名中將、295名少將,先後有近百名一二九師老領導擔任黨和國家重要職務,成為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紀元,這塊紅色熱土因此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的搖籃"。

司令部舊址

八路軍129司令部舊址,位於河北省 邯鄲市西100公里的涉縣赤岸村。資料記載:1940年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為抗擊侵華日軍,揮師挺進太行山區,129師司令部12月底遷駐赤岸村,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李達參謀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領導廣大軍民,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根據地的殘酷掃蕩。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3個主力師之一。

成立

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4、第31軍,西北紅軍第29、第30軍和獨立第1至第4團以及第15軍團的騎兵團等,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全師共1.3萬餘人。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倪志亮任參謀長,張浩任政訓處主任,宋任窮任副主任,轄第385、第386旅及教導團和特務、工兵、炮兵、輜重、騎兵等營。第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下轄第769、第770團。第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下轄第771、第772團。

太行軍區和129師德領導們太行軍區和129師德領導們

光輝歷史

9月30日,第129師除以第385旅旅部率第770團及工兵、輜重、炮兵、特務等營留守陝甘寧邊區外,師部率第386旅及第769團、教導團、騎兵營等部共9100餘人,由陝西富平縣出發,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團以上單位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張浩改任師政治委員(1938年 1月由***接任)。王維舟任第385旅政治委員,王新亭任第386旅政治委員。10月19日,第129師的先遣部隊第769團,夜襲山西代縣陽明堡日軍前線飛機場,毀傷飛機24架。接著,師主力部隊挺進到正太(今石太)鐵路以南的平定、昔陽地區,打擊沿正太鐵路西進的日軍,先後取得長生口、七亘村、黃崖底、廣陽等戰鬥勝利。11月中旬,第129師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關於建立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託的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於同蒲鐵路以東、正太鐵路以南、平漢鐵路石家莊至磁縣段以西地區展開,並派出多批游擊支隊和工作團深入晉冀豫邊廣大地區,配合當地中共組織,建立抗日政權,組織民眾武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

挺進晉東南挺進晉東南

為鉗制日軍向黃河防線的進攻,配合晉南國民黨軍和晉西北、晉西南的八路軍作戰,第129師於1938年2月和3月,在正太鐵路和邯(鄲)長(治)公路沿線展開交通破襲戰和伏擊戰,先後取得了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勝利,共殲日軍2000餘人。4月初至27日,第129師在八路軍總部指揮下,與第115師第344旅、決死隊第1、第2縱隊等部共同戰鬥,粉碎了日軍3萬餘人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收復遼縣(今左權)、黎城等18座縣城,鞏固和擴大了晉冀豫抗日民主根據地。4月下旬,為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徐向前率第769團、第115師的第689團等部挺進冀南,擴大了冀南根據地;第386旅則向豫北發展,開闢了豫北安陽、林縣、輝縣山區抗日根據地。為加強地方武裝建設和統一各游擊支隊的指揮,成立了晉冀豫軍區。經過一年多的鬥爭,第129師部隊得到了很大發展,還組建了獨立旅(陳再道任旅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及補充團、騎兵團等;並以第769團、獨立團、汪乃貴支隊合編為新385旅(陳錫聯任旅長、謝富治任政治委員);另將各基幹游擊支隊分別合編為先遣支隊、獨立支隊和獨立游擊支隊。到1938年10月,第129師發展到5萬餘人。12月下旬,第129師師部率第386旅主力及先遣支隊一部,挺進冀南和魯西北地區,於1939年1~3月,與冀南軍區部隊一道粉碎日偽軍3萬餘人的“掃蕩”,取得了香城固戰鬥的勝利。3月以後,當日軍“掃蕩”重點轉向山區時,第129師主力返回太行抗日根據地,並粉碎日軍對太行山區的夏季“掃蕩”。1939年冬,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並向晉西、冀南、太岳、太行地區的八路軍和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進攻。 1940年2~3月,第129師奮起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取得了衛(河)東與磁武涉林戰役的勝利,殲滅石友三、朱懷冰等部1.8萬餘人。打退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後,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 1縱隊、政治保衛隊第212、第213旅等部,加入第129師的序列。第129師在鬥爭中得到很大發展。5~6月間,部隊進行整編,共編成9個旅:第385旅(旅長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轄第769、第13、第14團),第386旅(旅長陳賡、政治委員王新亭,轄第772、第16、第17、第18團),新編第1旅(旅長韋傑、政治委員唐天際,轄第1、第2團),新編第4旅(旅長徐深吉、政治委員吳富善,轄第771、第10、第11團),新編第7旅(旅長易良品、政治委員文建武,轄第19、第20、第21團),新編第 8旅(旅長張維漢、政治委員蕭永智,轄第22、第23、第24團),新編第9旅(旅長桂乾生,轄第25、第26、第27團),新編第10旅(旅長范子俠、政治委員賴際發,轄第28、第29、第30團),新編第11旅(旅長尹先炳、政治委員黃振堂,轄第31、第32、第33團),師特務團改為第34團。在整編部隊的同時,還調整了軍區和軍分區的機構和區劃,撤銷晉冀豫軍區,成立太行軍區(軍區機關由師機關兼)、太岳軍區(由第 386旅旅部兼)、冀南軍區。第129師在部隊整軍的同時,對白晉、德石、正太、平漢等鐵路及主要公路線,實施了連續破擊戰,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8~12月,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部署下,參加了百團大戰,對正太路西段展開大規模破襲戰,並在反擊日軍報復“掃蕩”中,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1941年華北敵後抗戰進入極端困難階段。為了適應鬥爭的需要,第129師實行主力軍地方化,分期分批將一部分主力旅與軍分區合併,加強地方武裝力量。8月,以第386旅、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政治保衛隊第212旅編成太岳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縱隊機關兼太岳軍區機關。針對日軍實行的所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總力戰”,第 129師採取以武裝鬥爭為核心的全面對敵鬥爭方針,挫敗了日偽軍對抗日根據地和邊緣區的“蠶食”、“掃蕩”和“治安強化運動”,開闢了太岳以南新區。到1941年底,全區地方武裝發展到5.6萬餘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為“變華北為大東亞戰爭兵站基地”,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加頻繁和更大規模的“掃蕩”,並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在日軍的瘋狂進攻下,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魯豫邊等抗日根據地受到很大摧殘,冀南平原根據地變為游擊區,太行、太岳山區根據地也逐漸縮小。第 129師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開展整風、生產運動和實行“精兵簡政”等各項政策,並實行“敵進我進”方針,派出大量武裝工作隊和小部隊,深入到敵占區,開展軍事政治攻勢,建立小塊根據地。

自1943年開始,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入恢復和再發展的新時期。第 129師組織了近千支武裝工作隊和小部隊深入淪陷區打擊日偽軍。7~8月,進行了衛南、林南戰役,殲滅日偽軍1.2萬餘人,恢復與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在豫北和衛河以南開闢了新區。在國民黨當局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中,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對冀魯豫邊區的進攻,有力地配合了保衛陝甘寧邊區的鬥爭。10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第129師機關與八路軍總部機關合併(第 129師番號仍保留)。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等軍區由八路軍總部直接指揮。同時,另行組建太行軍區機關(原由第129師兼),李達任司令員,李雪峰任政治委員。

1944年,第129師一面繼續深入開展整風和生產運動,一面開展攻勢作戰,拔除日偽軍大量據點。5月,冀南與冀魯豫軍區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軍區,宋任窮任司令員,黃敬任政治委員。7~9月,第129師先後派部隊挺進豫西,加強水東(新黃河以東之睢縣、杞縣、太康地區),開闢水西(新黃河以西之臨潁、商水地區),擴大了抗日根據地。1945年2月,成立河南軍區,王樹聲任司令員,戴季英任政治委員。自1944年下半年開始,第129師利用作戰間隙,對所屬部隊普遍進行了軍政整訓。通過整訓,增強了部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提高了部隊的戰術和技術水平,為建立大規模正規兵團培養了骨幹,為部隊大發展創造了條件。1945年春、夏季,第129師所屬各部為“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開展大規模攻勢作戰,連續進行了道清、豫北、南樂、東平、安陽、陽穀等戰役,收復縣城28座,將日偽軍壓縮到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線上,為舉行大反攻創造了條件。

自8月11日開始,第129師所屬部隊回響中共中央主席***《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遵照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的命令,參加大反攻,向平漢、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隴海等鐵路線和部分中小城鎮的日偽軍發起進攻,收復縣城59座,解放了大片國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邊4個區連成一片。8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任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任副司令員,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下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個軍區。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第129師殲滅日偽軍達42萬餘人,解放縣城109座。在第115師一部配合下,創建了東起津浦鐵路,西抵同蒲鐵路,南跨隴海鐵路,北至德石、正太鐵路的晉冀魯豫解放區,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人口達2400餘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部隊由出師抗戰時的9100人發展到近30萬人,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基礎。

團的演變

129師385旅769團:紅四軍十師 → 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 → 太行3分區769團 →晉冀魯豫野戰軍

叄縱七旅19團 → 11軍31師91團→ 12軍31師91團→12軍36師106團(紅十師)。

129師385旅770團:紅四軍十二師 → 129師385旅770團 → 留守兵團385旅770團 →44年11月,隨3

59旅南下支隊南下至河南,編為河南人民抗日軍第四支隊10團 →中原軍區第一

縱隊第2旅5團 →46年6月中原突圍之後,抵達鄂西北軍區。

129師386旅771團:紅叄十一軍91師 → 120師386旅771團 → 43年,新編第4旅771團 →陝甘寧晉綏

聯防軍新四旅771團 → 西北野戰軍六縱新四旅771團 →6軍17師49團。

129師386旅772團:紅31軍93師 → 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 → 太岳縱隊386旅772團 →晉冀魯豫野

戰軍四縱十旅28團 →13軍37師109團(紅93師)。

師長

師長劉伯承師長劉伯承

八路軍129師師長是劉伯承。劉伯承(1892~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現代軍事家。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入學生軍,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組織過滬順起義、南昌起義,先後任過中央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軍事學院院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他對中國革命軍隊的建立和壯大,對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邁進都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參與戰爭

黃崖底重疊伏擊戰鬥(1937年11月2日)、井陘長生口戰鬥(1938年2月23日)、潞城神頭嶺戰鬥(1938年3月16日)、涉縣響堂鋪待伏戰鬥(1938年3月31日)、陽明堡戰鬥、七亘村戰鬥、長樂村戰鬥、香城固戰鬥、百團大戰戰鬥、一九七九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等。

抗戰中犧牲的團長

葉成煥葉成煥

葉成煥,1913-1938 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團長,1938年4 月16日在山西省武鄉縣長樂村戰鬥中犧牲。

王育民,1914-1938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津浦支隊政委,1938年5月11日在河北省南宮縣被敵殺害。

秦進樂,1909-1938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參謀長,1938年9 月23日在山西省遼縣作戰犧牲。

鄧永耀,1913-1939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3月3日在河北省武邑縣徐沙村戰鬥中犧牲。

蘇精誠,1912-1941 八路軍129師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 軍區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27日于山西省武鄉縣韓壁戰鬥中犧牲。

范子俠,1908-1942 八路軍129師新10旅旅長兼太行軍區6 分區司令員,在百團大戰曾經三次負傷 1942年2月12日在河北省沙 河縣柴關反掃蕩作戰中壯烈犧牲。

劉詩松,1911-1942 八路軍129師新7旅政治部主任,1942 年4月11日於河北省南宮縣鄭家堤作戰犧牲。

陳元龍,1912-1942 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4月 29日于山東省丘縣作戰犧牲。

重要戰役-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為打擊日軍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八路軍總部決定破襲華北日軍交通線。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4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繫,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在華北交通線中,正太鐵路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線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收復日軍占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 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乾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 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