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和尚的故事

書名,由黃坤楊曉波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哲學/宗教 >> 宗教 >> 佛教 類。本書作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以生動的文筆,通俗易懂地為讀者展現了玄奘和鑒真兩位僧侶的傳奇一生。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兩個和尚的故事

在古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不同文化的傳播,最初主要是通過交換物資的經商活動進行;而當宗教出現之後,那些懷著真誠的宗教信仰和獻身精神的僧侶,對推進文化傳播,也起了極大的作用。中國唐代就出現過兩位出類拔萃的僧侶,那就是西行印度取經的玄奘和東渡日本傳教的鑒真。他們在取經、傳教的同時,亦為中印、中日之間的交往以及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文化傳播史上,留下了格外絢麗的一章。他們的信念和精神力量,穿透了千年的歲月,到今天依然光彩熠熠。

內容簡介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禕,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鑒真,俗姓淳于氏,揚州江陽縣(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唐中宗嗣聖五年(688年)出生於一個奉佛家庭。父親曾就揚州大雲寺智滿禪師受戒,學習禪門。鑒真14歲時隨父親入寺參拜,見到高大慈祥的佛像,很受感動,要求父親讓他出家。父親見他年幼志高,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恰好這一年武則天下詔讓天下諸州度僧,鑒真便就智滿禪師出家,在大雲寺里當了一名小沙彌。至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在著名律師道岸手下受菩薩戒。景龍元年(707年)遊學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次年三月二十八日於長安實際寺登壇受具足戒,主持受戒的是德高望重的荊州南泉寺弘景律師。

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促進了各國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我國的文明留傳到周邊國家,也加深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友誼。

本書作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以生動的文筆,通俗易懂地為讀者展現了玄奘和鑒真兩位僧侶的傳奇一生。

目錄

引言

一、古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

二、佛教流入中國的傳說與史實

三、中國禪宗始祖菩提達摩

四、西行求經與東渡傳教

第一章 西行取經前的玄奘

一、早期西行求法的中國僧人

二、玄奘生活的時代

三、《西遊記》中的唐僧

四、玄奘原是個官宦子弟

第二章 艱險的西行旅程

一、兩行取經的宏願

二、老馬帶他走出了險境

三、高昌國的盛情與刁難

四、佛教傳往巾國的必經之路

五、強盜的內訂解救了他

六、質子伽藍的傳說

第三章 玄奘在印度

一、終於到達嚮往已久的佛國

二、瞻仰佛陀聖跡

三、入學占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

四、週遊全印度

五、玄奘差點成了突伽天神的祭品

第四章 所向無敵的中國法師

一、來自小乘佛教的挑戰

二、促成中印首次邦交

三、轟動全印度的曲女城大會

四、踏上回國之路

第五章 玄奘回國弘揚佛法

一、前所未有的殊榮

二、他在譯經中度過生命的最後十九年

三、玄奘的後繼者

第六章 鑒真擔當著來自日本的歷史使命

一、古代中日兩國的交往

二、創立日本律宗的重任落到了鑒真的身上

第七章 百折不撓的六次東渡歷程

一、出師不利

二、重重打擊使鑒真雙目失明

三、終與到達日本

第八章 鑒真在日本弘揚中國文化

一、鑒真領導了日本佛教改革

二、鑒真還帶去了先進的唐朝文化

三、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全面的影響

四、鑒真以後中國僧人的東渡弘法

名詞解釋

書摘插圖

第四章 所向無敵的中國法師

一、來自小乘佛教的挑戰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玄奘返回那爛陀寺,準備與戒賢法師辭別,回中土大唐。

經過幾年的遊學生涯,玄奘的佛學造詣日益精進,通曉五十部經書,而且做到了融會貫通。戒賢法師考察之後,對玄奘深表讚賞,並要求玄奘為僧眾開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等比較深奧難解的佛經。當時有個高僧,名獅子光(只要看這個名字,就可以知道他是多么自大和狂妄),正在那爛陀寺開講大乘空宗的經典《中論》和《百論》,攻擊戒賢法師及《瑜伽師地論》學說。玄奘與獅子光展開幾次辯論,獅子光節節敗退。玄奘又用梵文作《會宗論》三千頌。所謂“會宗”,就是融會貫通瑜伽、中觀兩派的意思。戒賢非常欣賞,將此論刻書發行,廣為流傳,讀者無不稱好。獅子光丟了臉面,十分羞愧,離開那爛陀寺,到菩提寺居住,但仍不甘心,又去找東印度一個名叫旃陀羅僧訶的同學,前來辯難。誰知那人來了以後,竟然被玄奘的成名唬住了,不敢說一句話。玄奘聲譽,由此愈發隆盛。

玄奘在印度期間,戒日王的聲望如日中天,威震全印度。就在玄奘在那爛陀寺籌劃回國的時候,戒日王的一封書信到了。原來在戒日王親征恭御陀國時,途中經過信奉小乘佛教的烏荼國,該國僧侶當著他的面譏刺崇尚大乘佛教的那爛陀寺為“空華外道”。佛教主張佛法就在心中,不向外求,而認為其他宗教和思想都屬心外求法,統稱為外道。那些小乘教徒認為:那爛陀寺儘管名聲很大,實際上徒有外表,已經背離了佛教教義,和其他宗教教派沒什麼不同。這對那爛陀寺和大乘佛教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污衊。

先前有位南印度三代帝王的灌頂師(印度古代國王繼位時,國師以象徵四海之水,澆在國王道頭頂上,表示祝福,稱為灌頂),名叫般若也多法師,深明小乘佛教教義,作了一部《破大乘論》。烏荼國僧侶將此書呈送戒日王,傲慢地說:對其中任何一個字,大乘教徒都不可能提出非議。並且公然提出挑戰,要求戒日王組織大乘佛教高僧與他們進行一場辯論。戒日王寫信給戒賢,請他派寺中四位大德高僧,去烏荼國進行辯論。戒賢法師召集眾僧商議此事,懾於般若多的名聲,眾僧都有為難之色,不敢赴會。但這事關係到大乘佛教的興亡和那爛陀寺的聲望,決不能逃避。此時的玄奘已將自己看作那爛陀寺中的一員,於是挺身而出,表示:“小乘諸部的典籍,我都已經學遍,十分熟悉,他們想破大乘教義,決不可能。我雖然學識淺薄,但一定能對付他們,諸位大德不必擔憂。”眾人這才轉憂為喜。

恰巧這時又收到戒日王辯論之事要延緩的來信。玄奘正好利用這段時間認真研讀了般若氌多法師的《破大乘論》。有個順世外道,因和玄奘辯論失敗,成了他的奴僕。玄奘不恥下問,向他請教有關義理,終於發現了般若氌多法師論著中的破綻,於是著手撰寫了長達一千六百頌的《破惡見論》,對般若包多的小乘教義進行縝密的批駁。《破惡見論》完稿後,戒賢法師與那爛陀寺眾多高僧無不交口稱讚。與小乘佛教的論辯,還沒開始就已經可以預見勝負結果了。能夠與印度佛學界最頂尖的人物進行思想交鋒,且得到佛教中心的大德高僧的一致肯定,說明玄奘的佛學造詣已經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即使與戒賢法師相比,也不遑多讓了。

玄奘開始整理行裝,準備歸國。寺中的高僧聞訊,紛紛對玄奘加以勸阻。他們認為印度是佛的故鄉,希望玄奘能留在這裡。唯獨戒賢法師的看法不同。早在幾年前,當玄奘提出離開那爛陀寺去各地遊學的時候,戒賢法師就已委婉地表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玄奘在學習《瑜伽師地論》精義之後,已經不需要再窮究其他經典;人生無常,譬如朝露,對玄奘來說,最重要的是抓緊時間回國傳經布道,將寶貴的時間用於佛法的傳播。現在玄奘提出回國,戒賢法師自然非常贊同。

面對那些熱情勸阻他回國的高僧,玄奘堅定地表示:自己來到印度,目的就是為普度眾生而求法,現在得到戒賢法師親自傳授《瑜伽師地論》,解決了諸多疑義,又在各地遊歷中進一步得到提高,已經大有收穫,應該儘快返回中國,翻譯經文,使廣大佛徒分享自己學習的成果,因此不敢在此多作逗留。戒賢法師馬上表示,這正是菩薩的旨意,也是他本人對玄奘的期望。他要求寺內的僧眾不要再勸留玄奘,讓他安心作回國的準備。兼濟天下,正是大乘佛教與獨善其身的小乘佛教的區別,戒賢法師與玄奘的選擇,無愧於大乘高僧的稱號。

二、促成中印首次邦交

就在玄奘準備回國之時,迦摩縷波國(在今印度阿薩姆邦的西部)國王鳩摩羅王的書信不期而至。鳩摩羅王在當時印度的威望,僅次於戒日王,而且也非常敬重學問精湛的佛教大師。他聽說那爛陀寺有一位外來的高僧,學識淵博、德行純厚,頓生仰慕之心,邀請玄奘和他見面。兩人會面後,交談卜分融洽。玄奘向鳩摩羅王介紹了中土大唐的一些情況,尤其是大唐君主的功德,讓鳩摩羅王神往不已。幾年之後,唐朝的使者出使印度時,鳩摩羅王就主動貢獻奇珍異寶和印度地圖,並請求大唐皇帝賞賜他老子像和《道德經》。

戒日王親征恭御陀國歸來,聽到玄奘正在迦摩縷波國,非常震怒,立刻要求鳩摩羅王將玄奘送回。鳩摩羅王調集兩萬象軍、三萬艘船,護送玄奘到恆河北岸,然後要求戒日王親自渡河迎接玄奘。當晚深夜一更時分:只見河中燃起數千支光燭,將黑夜照得一片通明。伴隨著一步一擊的金鼓聲,戒日王渡河北上,見到玄奘後,行佛教徒最崇敬的大禮,雙膝下跪,兩手伏地,用頭頂著玄奘的腳,然後撒布鮮花,並致頌詞。玄奘向戒日王講述了唐朝天子英武聖明,順應天命,為民除亂,功德無量。戒日王也與鳩摩羅王一樣,對大唐君主欽慕不已。根據史籍記載,戒日王不久即派遣使者到唐朝的京城長安朝拜,贈送鬱金香及菩提樹等名貴花木;唐太宗見到印度使節,非常高興,也派使臣回訪,並護送印度使節回國。

儘管在印度古代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從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二世紀形成)和《摩訶婆羅多》(從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形成)中,已經提到過“支那”(中國)。中國早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在出使西域時,也已得知附近還有印度這樣一個國家。其後有不少印度僧人來到中國,也有許多中國僧人西行印度。然而,作為國家之間的正式交流這還是第一次。

歷史就是這樣弔詭。玄奘本是一個私逃出關的僧人,但由於他精湛的佛學修養和在印度僧俗間的巨大影響力,卻為促進中印官方的正式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促成了一個古印度大國和中國首次建立邦交。

三、轟動全印度的曲女城大會

戒日王對玄奘的《破惡見論》極為讚賞,他聽說小乘教主般若氌多法師已經找藉口躲了起來,不敢參加與大乘佛教的論辯,對玄奘更是欽佩不已。為了以玄奘的佛學修行進一步宣揚大乘佛教,戒日王決定發起曲女城大會,命印度的僧侶、婆羅門,以及其他教派的教徒一起參加,舉行大規模的辯論活動。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曲女城大會正式開始。戒日王、鳩摩羅王以及其他十八位國王,大乘、小乘僧人三千餘人,婆羅門和其他教派的教徒兩千餘人,加上那爛陀寺僧人一千多人,總計六千多位博學多才的學者,參加了這次規模空前的公開論辯。玄奘主持了這個大會,戒日王親自為他鋪設寶座。玄奘莊嚴地設下擂台,聲明只要他的論點中有一個字有問題,願意以死謝過。

會上公開宣讀了玄奘的《會宗論》,並在會場外張掛,以供眾人閱讀批駁。一連五天,沒人提出任何問題。這時會場外忽然發生火災,火勢從供奉佛像的寶台一直延伸到會場門口,將大門都燒毀了。戒日王非常憤怒,他認為,那些異教徒不能在道理上對玄奘進行駁斥,就想對玄奘的人身加以傷害,是不可饒恕的罪行。於是當即宣布:在正常的學術論辯之外,如果有人敢傷害玄奘法師,立即斬首;誰對玄奘法師進行辱罵,要割去他的舌頭。戒日王嚴厲的指令,保證了大會繼續正常進行。

大會一共進行了十八天,自始至終沒有一個人敢向玄奘提出挑戰。這件事轟動了全印度,玄奘向印度的王族、僧侶、民眾展現了他的個人魅力,展現了一個來自中國的文化傳播者的風采,當然,同時也證明了大乘佛教的正確。戒日王對這一結果非常高興,當場施捨玄奘金錢一萬,銀錢三萬,上等衣服和各色法衣一百套;鳩摩羅王以及其餘十八個國王,也都施捨了許多珍寶,玄奘一概沒有接受。

按照傳統,戒日王又命侍臣裝飾一頭大象,上面蓋著錦緞製作的帷帳,請玄奘坐在上面,命大臣陪同護衛,在人群中巡迴走動,高唱讚歌,以顯示中國法師弘揚教義、無人匹敵的功德。玄奘一再謙讓,戒日王說:“這是歷來不變的規定,凡是辯論中得勝者,都是這樣,不可違背。”但玄奘還是拒絕了這一殊榮,只是讓人舉起他所披的袈裟,到各處唱贊:“中國法師確立大乘教義,破除了各種邪說,連續十八天,沒人敢提出不同看法。普天之下,都應該知道法師的功德。”這時萬眾歡騰,爭著向玄奘獻上崇高的稱號。大乘僧眾尊他為“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僧眾尊他為“木叉提婆”(解脫天),意思是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里的頂尖人物。玄奘在印度的聲譽,達到了頂點。直到今天,印度學者拉德利亞和亞南依然說:“在到過印度的許多中國人中,玄奘無疑是最偉大的一個,他是中印文化合作的象徵。”

曲女城大會結束後,玄奘完成了自己在印度的一應使命,於是向戒日王鄭重地提出回國的要求。戒日王面對玄奘的辭行,雖未拒絕,卻熱情邀請玄奘赴大施場參加另一次無遮大會。原來古印度有個傳統,每五年在缽羅耶伽國(即今印度阿拉哈巴德)兩河間設立大會場,邀請印度僧侶、婆羅門,以及貧窮孤獨者,進行為期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施,堪稱古代世界規模最大的慈善活動。這是第六次無遮大會。參加曲女城大會的十八國國王和眾多僧侶,也一起前往,總計到場的僧、民,多達五十多萬。會場設在恆河南面,朱木那河北面,兩條東流之河的會合處。古印度歷代國王都在這裡布施,因此稱為“大施場”。經過七十五天八番的布施,戒日王將五年來積聚在府庫中的財物,施捨得千乾淨淨,只留下象、馬、兵器,用來征伐暴亂,保衛國家。

四、踏上回國之路

玄奘是一個求法取經者,是一個文化傳播者,只有回到中國,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也是他回報印度學者、印度宗教文化的最佳途徑。面對戒日王、鳩摩羅王等人的一再挽留,玄奘仍然堅定地選擇回國弘揚佛法。他甚至對這些國王說:“佛經曾宣示誰阻撓別人求法,以後會世世代代成為盲人,你們挽留我,讓中國的人得不到接受佛法的機會,就不怕後代盲目的報應嗎?”話到這個份上,還有什麼可說?戒日王這才答應讓玄奘回國。他原打算派人護送玄奘取道海路回國,但是玄奘記掛著與高昌國王的約會,堅持走陸路,於是和參加無遮大會的北印度國王結伴同行。戒日王等人贈送了大量錢物,以作盤纏,又送出幾十里,方才與玄奘依依惜別。分別三天后,戒日王控制不住自己思念之情,又和鳩摩羅王等人,各自帶了數百騎士,趕來再次送別;並寫了多封詔書,用紅泥封印,派了四個高官,分別提前送到玄奘一路要經過的國家,命令各國備好車馬,護送玄奘一行,直到中國邊境。這和玄奘西行之初孤獨地在險峻的道路上跋涉,判若霄壤。

此時已是貞觀十五年(641年),玄奘年四十二歲。玄奘帶了大量的佛經、佛像、佛舍利以及一些中國所沒有的奇花異果的種子,在眾多僧俗的陪同下,浩浩蕩蕩向中土進發。有了戒日王以及其他古印度國王的一路關照,回國的路程非常順利。唯一的意外發生在渡信度河(印度河)的時候。古印度有個傳說,凡是有人打算將印度所獨有的奇花異果偷帶出國,就會在信度河上翻船。玄奘原先並不知道這一傳聞,結果一行人在渡信度河時,突然狂風大作,船隻幾乎被打翻,負責看守經書的人失足落水,連帶著丟失了五十夾經書和所有的奇花異果的種子。這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意。在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在求得真經回國途中,路過通天河,因為忘了與大黿的約定而掉入河中,遺失了好多經書。故事的本源顯然就在這裡。好不容易渡過信度河,玄奘在前來迎接的迦畢試國王的幫助下,派人到烏萇那國補抄了一些丟失的佛經,隨後啟程回國。

……

寓言故事

從前,有兩座山,分別住著兩個和尚。山間有一條河,兩個和尚都要在這個河裡取水以供生活之需。

每天的生活好像是提前編排好的一樣:清早下山,挑水回寺,念經頌佛,讀書修業,觀景品茶,安然入睡。日復一日,兩個和尚也彼此熟悉了,每日清早都會隔河相呼,振臂相問。日子總是平淡的,時間就這樣走過去了五年。五年中,兩個和尚天天如此生活。

直到有一天清早,一個和尚發現另一個沒有來挑水,面對突然變化的情景,這個和尚有些不適應:他擔心另外那個和尚,是不是生病了?還是出了什麼事情?這一日,他無法靜心,無法像往日一樣讀書修業,觀景品茶,更無法安然入睡。

第二天,他很早就來到了河邊,不過一直到中午,對面仍然看不到那個和尚的身影。這個和尚更加擔心,回到自己的寺廟,收拾了一下,就往對面的山上走去。到達對面山上寺廟的時候,已經是傍晚,這時,他看到另外那個和尚正在打太極,完全沒有一絲異樣。他很詫異,問他為何幾日沒去挑水。

另一個和尚笑笑,領著他往寺廟後山走。看著眼前的景象,他大吃一驚:“原來那個和尚竟在這後山掘出了一口井!”儘管那個和尚每日和他一樣挑水,但他每天回來後都會挖土,因為他相信這後山是有水源的,是能掘出水來的。

五年光陰,這個和尚果然得了一口井,不用再去挑水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