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他說:“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概念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標準

小康的標準和我國現階段小康水平:1991年國家統計與計畫、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照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檢測和臨測值。這十六個指標把小康的基本標準設定為: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

(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

(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

(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

(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爾係數50%;

(10)成人識字率85%;

(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

(12)嬰兒死亡率31‰;

(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

(14)電視機普及率100%;

(15)森林復蓋率15%;

(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用綜合評分方法對這十六個指標進行測算,根據其結果我們可以豪邁地向世界宣布: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紀我們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標誌。

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係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

八是大學入學率20%。

九是每千人醫生數2.8人。

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充實完善

十八大

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 ,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報告從以下五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六點要求

主要是六點要求: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完善民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增強文化

主要是四點要求:第一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第二點,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第三點,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實現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第四點,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

提高生活水平

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標誌;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第三,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第五,社會保障全民復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第六,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社會建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一是最佳化國土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三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四是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森林復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報告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還明確了深化各領域改革的目標。

概念區別

小康水平與小康社會的區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第一、首先是範圍不一樣。上個世紀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們建設小康重點在解決溫飽,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而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決不是單純的物質文明,還應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二、標準不一樣。如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那么按此目標,人均GDP就要超過3000美元,符合世界銀行各國收入水平四類劃分標準中的中上等國家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對全面建設進程進行檢測和量化時,不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統計臨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