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黏度

全血黏度指血液流動時,鄰近兩層平行流體層互相位移時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全血黏度是血清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變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細胞流變特性的綜合表現。另外,血黏度還受血液理化性質(如溫度、酸鹼度、血漿滲透壓等)、血管因素等影響。血黏度還與血流灌流量有關,因此全血黏度又有高切變和低切變兩種黏度。高切變黏度反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變形能力低,血液黏度便高;低切變黏度則反映紅細胞的聚集能力,紅細胞相互聚集,血液黏度升高。全血黏度測定可為臨床許多疾病,特別為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的診治和預防提供參考依據。

介紹

正常範圍
毛細管黏度計法:
切變速率為115(S-1)時,黏度為5.61土0.85 mPa•s
切變速率為46(S-1)時,黏度為7.3 ±1.1 mPar•s
切變速率為11.5(S-1)時,黏度為10.4 ±1.0mPa•s
檢查介紹
血黏度指血液流動時鄰近兩層平行流體層互相位移時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

說明

臨床意義
全血黏度測定可為臨床許多疾病,特別為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的診治和預防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全血黏度升高見於:
血漿蛋白異常:巨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纖維蛋白血症等;
紅細胞數增多:原發性或繼發性真紅細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臟病、白血病、高原環境、長期缺氧等;
紅細胞聚集性增加促使血液黏度增高者:心肌梗死、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肺梗 死、視網膜動靜脈栓塞、異常血紅蛋白病等;
其他:高脂蛋白血症、雷諾綜合徵、腫瘤等。
減少:貧血、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急性肝炎、婦女經期及妊娠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