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唇盂蘭

全唇盂蘭

全唇盂蘭,蘭科植物,中國台灣、日本地區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全唇盂蘭
種拉丁名:Lecanorchis nigricans Honda
種別名:全唇皿柱蘭(台灣蘭科植物),紫皿柱蘭(台灣植物志)

形態特徵

植株高25--40厘米,具堅硬的根狀莖。莖直立,常分枝,無綠葉,具數枚鞘。總狀花序頂生,具數朵花;花苞片卵狀三角形,長2—4毫米;花梗和子房長約1厘米,紫褐色;花淡紫色;花被下方的淺杯狀物(副萼)很小;萼片狹倒披針形,長1—1.6厘米,寬1.5--2.5毫米,先端急尖;側萼片略斜歪;花瓣倒披針狀線形,與萼片大小相近;唇瓣亦為狹倒披針形,不與蕊柱合生,不分裂,與萼片近等長,上面多少具毛;蕊柱細長,白色,長6—10毫米。花期不定,主要見於夏秋。

產地分布

產福建中部至南部(永安、上杭、南靖)和台灣北部。生林下陰濕處,海拔不詳。日本(包括琉球群島)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參考文獻

Lecanorchis nigricans Honda in Eot.Mag.Tokyo 45:470.1931;Tuyama in J.Jap,Eot,30:184.Ng.3.1953;Garay et Sweet,Orch.South.Ryukyu lsl.49.Ng.3(j).1974;台灣蘭科植物彩色圖鑑1:470.1977,et 2:563.1990;台灣植物志5:1039.1978;台灣蘭科植物3:150—152(圖).1987;福建植物志6:602.1995.——Lecanorchis purpurea Masamune,Prel.Rep.Veg.Yak.60.1929.——Lecanorchis oligotricha Fukuyama in Trans.Nat.Hist.Soc.Formos.32:242.1942,et in Acta Phytotax.Geobot.14:124.1952.

本屬概述

Bl,Mus.Bot.Lugd.Bat.2:188,1856. 腐生草本;根:伏莖圓柱狀,細長,稍堅硬或近肉質,分枝或不分枝。莖纖細,近直立,分枝或不分枝,疏生鱗片狀鞘,無綠葉。總狀花序頂生,通常具數朵至10餘朵花;花苞片小,膜質;花小或中等大,通常扭轉;在子房頂端和花序基部之間具1個杯狀物(副萼),杯狀物上方靠近花被基部處有離層;萼片與花瓣離生,相似;唇瓣基部有爪,通常爪的邊緣與蕊柱合生成管,罕有不合生,上部3裂或不裂;唇盤上常被毛或具乳頭狀突起,無距;蕊柱較細長,向頂端稍擴大,略呈棒狀;花葯頂生,2室;花粉團2個,粒粉質,無花粉團柄,亦無明顯的粘盤。 本屬後選模式種:Lecanorchis japonica Bl. 全屬約10種,分布於東南亞至太平洋島嶼,向北到達日本和我國南部。我國有5或6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