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風濕關節炎

內風濕關節炎

內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縮寫RA.)是風濕病的一種,主要是因為長期進行涼水的接觸或風吹導致。內風濕活動性一般常常持續3-6個月,遊走痛為機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時而在肩,時而在肘,時而在上肢。它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覆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

基本信息

病因

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

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於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製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特有的類風濕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病毒因素

RA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係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遺傳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與RF陽性患者有關。HLA研究發現DW4與RA的發病有關,患者中70%HLA-DW4陽性,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性激素

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後,其發生關節炎的情況與雌鼠一樣,說明性激素在RA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者前常無明顯誘因可查。

疾病症狀

滑膜

①晨僵:關節僵硬以晨起明顯,活動後減輕,稱為晨僵。通常起床後,受累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受限,隨著時間延長,活動增加,而僵硬狀態緩解。僵硬最早發生在手指關節,晨起不能握拳,若病情發展,可出現全身僵直感。關節僵硬程度可作為評價病情變化及活動性的指標,晨起時間越長,其病情越嚴重。

②疼痛:指、腕、趾、踝關節首先腫痛,或單發,或多發,此起彼落,逐漸波及肘、肩、膝、髂以及顳頜關節,呈對稱性發病。疼痛常因病情反覆或因天氣變化或寒冷刺激而加重。

③腫脹:發病關節腔內有炎性積液,表現為關節處漫腫,或紅腫,以四小關節為主,手指關節多呈梭形腫大,當病情緩解時,關節腫脹可以消失。

④運動障礙:由於炎症疼痛和軟組織腫脹常引起活動障礙。隨著病情發展,肌肉萎縮,骨關節內纖維組織增生,關節周圍組織也變得強硬,關節不能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病情發展到晚期,關節強硬或呈半脫位,出現掌指側偏,指關節呈鵝頸樣、望遠鏡樣、花束樣或鉤狀畸形。

關節外表現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此病約有20%左右有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期。

②類風濕血管炎:可累及血管、皮膚、肌肉、心臟、神經等組織,是關節外損害的基礎。

③心肺損害:類風濕可累及心包、心肌和心內膜,其中心包炎較常見。

④神經系統表現:輕者感覺異常或遲鈍,觸覺減退。重者導致活動障礙。

⑤其他表現:眼損害、乾燥綜合症之表現、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貧血、白細胞減少,以及慢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表現。

臨床表現

1.好發人群

女性好發,發病率為男性的2~3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高發年齡為40~60歲。

2.症狀體徵

可伴有體重減輕、低熱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狀。
(1)晨僵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症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症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受累的表現①多關節受累呈對稱性多關節炎(常≥5個關節)。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②關節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鈕孔花樣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頭向下半脫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關節半脫位、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經/脛後神經受壓引起的腕管∕跗管綜合征,膝關節腔積液擠入關節後側形成膕窩囊腫(Baker囊腫),頸椎受累(第2、3頸椎多見)可有頸部疼痛、頸部無力及難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樞關節半脫位,相應有脊髓受壓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3)關節外表現①一般表現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屬於機化的肉芽腫,與高滴度RF、嚴重的關節破壞及RA活動有關,好發於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等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類風濕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動脈的壞死性小動脈炎,可表現為指、趾端壞死、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等)及淋巴結腫大。②心臟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結節、心肌炎、冠狀動脈炎、主動脈炎、傳導障礙,慢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等表現。③呼吸系統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積液、肺動脈炎、間質性肺疾病、結節性肺病等。④腎臟表現主要有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腎臟澱粉樣變和繼發於藥物治療(金製劑、青黴胺及NSAIDs)的腎損害。⑤神經系統除周圍神經受壓的症狀外,還可誘發神經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經病、繼發於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經病、肌肥大及藥物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⑥貧血是RA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常為輕至中度。⑦消化系統可因RA血管炎、併發症或藥物治療所致。⑧眼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鞏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致。還可有乾燥性結膜角膜炎、鞏膜軟化、鞏膜軟化穿孔、角膜溶解
(4)Felty綜合徵1%的RA患者可有脾大、中性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紅細胞計數減少),常有嚴重的關節病變、高滴度的RF及ANA陽性,屬於一種嚴重型RA。
(5)緩解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徵(RS3PE)男性多見,常於55歲以後發病,呈急性發病,有對稱性腕關節、屈肌腱鞘及手小關節的炎症,手背可有凹陷性水腫。晨僵時間長(0.5~1天),但RF陰性,X線多沒有骨破壞。有56%的患者為HLA-B7陽性。治療上對單用NSAIDs藥物反應差,而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療效顯著。常於1年後自發緩解,預後好。
(6)成人Still病(AOSD)以高熱、關節炎、皮疹等的急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的一種少見的RA類型。因臨床表現類似於全身起病型幼年類風濕關節炎(Still病)而得名。部分患者經過數次發作轉變為典型的RA。
(7)老年發病的RA常>65歲起病,性別差異小,多呈急性發病,發展較快(部分以OA為最初表現,幾年後出現典型的RA表現)。以手足水腫、腕管和跗管綜合徵及多肌痛為突出表現,晨僵明顯,60%~70%RF陽性,但滴度多較低。X線以骨質疏鬆為主,很少侵襲性改變。患者常因心血管、感染及腎功能受損等合併症而死亡。選用NSAIDs要慎重,可套用小劑量激素,對慢作用抗風濕藥(SAARD)反應較好。

治療

西醫治療

(一)休息

當關節急性發炎時,要儘量減少受影響關節的活動,幫助患處復原。利用托架固定關節位置,可避免觸痛發炎的關節。當發炎逐漸消退,可做適量運動和接受適當的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以防肌肉萎縮,關節變得僵硬而不能活動。

(二)藥物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

A、阿斯匹林及非類固醇消炎藥

有鎮痛、消炎和消腫的功效,一般效用頗佳。常用的藥物有十多種,而藥效因人及病情而異,患者可能要試用多種,才找到最適合的藥物。這類藥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胃潰瘍及胃出血等。服用者要注意糞便顏色,若呈黑色,應立刻停藥及請教醫生。這類藥物更可影響腎臟,所以服用時,一定要依照醫生處方及按時複診。

B、抗風濕藥

抗風濕藥的特性,在於用了較長時間後(約六至八星期),患者才感覺到其效用,病情多可得到改善和控制。這類藥物多會影響免疫功能,可導致較嚴重的副作用,例如皮膚敏感、蛋白尿、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減少等。服用者必須定期複診,接受驗血和小便測試;若能注意以上數點及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這類藥物,便可減低副作用的出現。

C、皮質類固醇 

這類藥物能有效地迅速消炎、消腫及鎮痛。患者一經服用,便不應隨便將藥減量或停服。但長期服用,會引致很多副作用如身體肥胖、臉圓、肌肉無力、皮膚變薄、情緒失常、高血壓、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及抵抗感染能力減低。由於這些原因,類固醇只套用於病情較嚴重患者,當病情轉好,醫生會慢慢減低藥量,直至完全停服。類固醇更可注射入關節,控制炎腫,但必須由有經驗的醫生進行,而注射不能太頻繁。注射不當,會引致細菌感染和加速關節退化。D、止痛藥

患者可依照醫生指示,因情況需要服用。

E、口服鋸峰齒鮫軟骨粉

80年代之後,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即大青鯊軟骨粉來再生人體關節軟骨,從內部恢復關節,徹底治療內風濕關節炎,已成為各先進國家的全新嘗試。在歐洲,鯊魚軟骨粉的萃取物已經被認定為內風濕關節炎的藥品,美國OAM(替代醫療事務局)也把鯊魚軟骨粉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進行研究和普及,而日本則採用鋸峰齒鮫軟骨粉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廣泛運用於內風濕關節炎的臨床,並歸納出針對內風濕的最佳服用量為7.5g/天的統計數據,取得顯著成效,為人類徹底解決內風濕關節炎帶來了明亮的曙光。

(三)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重要環節,通過各種的治療可減低發炎、腫痛、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等等。治療的方法要視關節的發炎程度來定。(四)骨科手術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主要依賴服用藥物,並在有需要時讓骨科醫生以外科手術協助治療。在某些關節發炎時,以關節鏡微創手術等方法將關節滑膜切除,可迅速減退炎腫,防止變形。在關節變形後,適當的骨科手術,往往會幫助患者恢復活動能力。

單方驗方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朮、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朮、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藥煎煮後,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藥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現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鐘,連續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外用膏藥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藥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藥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中醫對於關節炎病理病機的認識已經有幾千年之久,治療經驗豐富,鎮骨驅風貼充分吸取歷代中醫大家用藥之經驗,針對關節炎外在病邪、內在體虛同時治療,以取得標本兼治之效果。鎮骨驅風貼運用一系列具有補益功效、扶正固本的中藥材通過中藥歸經理論可實現調理機體陰陽平衡、調養肝腎功能等效果,補益機體正氣,改善體質,因而從根本上解除病機。

(2)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乾,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藥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併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3)狗皮膏(膏藥):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藥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4)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藥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藥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藥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5)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藥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藥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鐘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藥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藥。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針灸治療

針灸針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

治療中,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選取相應的穴位。如肩關節痛,取肩前、三角肌;肘關節痛,取曲池、尺澤、手三里;腕關節痛,取陽池、外關、合谷;髖關節痛,取秩邊、環跳、殷門;膝關節痛,取陽陵泉、犢鼻、伏兔、足三里;踝關節痛,取丘墟、崑崙、解溪、太溪、承山。

針刺手法,急性期用瀉法,強刺激,甚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放血量為0.5~1.0ml。慢性期用平補平瀉,中等刺激,並可酌加溫針或艾灸。除手法外,還可採用電針,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藥酒治療

酒性辛溫走竄,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用酒將治療風寒濕痹之有效中藥進行炮製,則藥力借酒力通達四肢關節,使氣血行而風濕除,筋骨強而痹病癒。長期飲用對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療效。常用的有虎骨酒、史國公藥酒治療風濕痹痛兼有肝腎虧虛;馮了性藥酒治療痹證之寒濕偏重者;三蛇藥酒治療風痹肌膚不仁;丁公藤風濕藥酒治療瘀血痹痛;五加皮酒治療痹證而有中氣不足者。此外還有虎骨木瓜酒、虎骨追風酒豹骨木瓜酒參茸虎骨酒蘄蛇藥酒等等。也可用威靈仙、牛膝、杜仲、木瓜、桑枝、黨參、黃芪、當歸、白芍等中藥1~3味,加入酒中浸泡,自製成藥酒。每次10~15ml,每日2次。

服用藥酒應注意陰虛有熱或外感風熱或風濕熱痹以及高血壓、孕婦等均應禁服。還應注意藥酒內不要兌入其他酒類或就果菜飲用。

除內服外,史國公藥酒、虎骨酒、木瓜酒等還可擦患部,或加點穴按摩,或加用小木棒叩擊,亦有一定療效。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減輕疼痛,是一種不錯的輔助治療方法。比較常用的物理療法有:

(一)離子導入。

(二)紅外線照射:腫痛部位照射,每天1次,每次15到20分鐘。

(三)蠟療:先將蠟袋加溫軟化,放到發病的部位,每日1次,每次15到20分鐘。

(四)按摩療法:可以先用推、理、揉手法,輕輕按摩,先使患部肌肉鬆弛,氣血暢行;繼而使用點、按、捏、拿手法、達到舒筋活絡止痛的目的,最後用搖、滾、揉等手法。每次治療時間15到30分鐘,2到3天一次。例如九耀理療儀

以上療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結合使用。採用照射及蠟療時,要注意溫度及時間,以免燙傷皮膚、外敷藥物時,要注意及時更換,不可以久敷,按摩時手法要輕柔,不可以使用猛力、暴力,以免引起骨折等。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
(2)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3)遺傳標記HLA-DR4及HLA-DR1亞型。

2..影像學檢查

(1)X線片關節X線片可見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及病情進展後的關節面囊性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X線分期:①Ⅰ期正常或骨質疏鬆;②Ⅱ期骨質疏鬆,有輕度關節面下骨質侵襲或破壞,關節間隙輕度狹窄;③Ⅲ期關節面下明顯的骨質侵襲和破壞,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關節半脫位畸形;④Ⅳ期上述改變合併有關節纖維性或骨性強直。胸部X線片可見肺間質病變、胸腔積液等。
(2)CT檢查胸部CT可進一步提示肺部病變,尤其高分辨CT對肺間質病變更敏感
(3)MRI檢查手關節及腕關節的MRI檢查可提示早期的滑膜炎病變,對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關節破壞很有幫助。
(4)超聲關節超聲是簡易的無創性檢查,對於滑膜炎、關節積液以及關節破壞有鑑別意義。研究認為其與MRI有較好的一致性。

3.特殊檢查

(1)關節穿刺術對於有關節腔積液的關節,關節液的檢查包括:關節液培養、類風濕因子檢測、抗CCP抗體檢測、抗核抗體等,並做偏振光檢測鑑別痛風的尿酸鹽結晶。
(2)關節鏡及關節滑膜活檢對RA的診斷及鑑別診斷很有價值,對於單關節難治性的RA有輔助的治療作用。

診斷

1.RA的診斷標準、分期、功能及活動性的判斷。
(1)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RA分類標準如下≥4條可以確診RA。①晨僵至少1小時(≥6周)。②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受累(≥6周)。③手關節(腕、MCP或PIP關節)受累(≥6周)。④對稱性關節炎(≥6周)。⑤有類風濕皮下結節。⑥X線片改變。⑦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
(2)病情分期①早期有滑膜炎,無軟骨破壞。②中期介於上、下間(有炎症、關節破壞、關節外表現)。③晚期已有關節結構破壞,無進行性滑膜炎。
(3)關節功能分級①Ⅰ級功能狀態完好,能完成平常任務無礙(能自由活動)。②Ⅱ級能從事正常活動,但有1個或多個關節活動受限或不適(中度受限)。③Ⅲ級只能勝任一般職業性任務或自理生活中的一部分(顯著受限)。④Ⅳ級大部分或完全喪失活動能力,需要長期臥床或依賴輪椅,很少或不能生活自理(臥床或輪椅)。
(4)活動性指標有①關節疼痛≥4個。②晨僵>30分鐘。③ESR≥30mm/h。④CRP增高。⑤血小板(PLT)增高。⑥貧血。⑦RF(+)1:20以上。⑧有關節外表現(發熱、貧血、血管炎等)。
2010年ACR/EULAR關於RA新的分類標準
關節受累血清學(至少需要1條)
1個大關節RF和ACPA均陰性
2~10個大關節RF和/或ACPA低滴度陽性
1~3個小關節(伴或不伴大關節受累)RF和/或ACPA高滴度陽性
4~10個小關節(伴或不伴大關節受累)
>10個關節(至少一個小關節受累)
急性時相反應物(至少需要1條)症狀持續時間
CRP和ESR正常<6周
CRP或ESR異常≥6周

疾病預防

飲食預防  

 

飲食、營養調養對人們的生活十分重要,適當、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而且可以輔助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疾病,病人常因關節疼痛、活動減少、常年服藥等因素影響食慾與消化功能。而食物又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營養及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病人飲食的營養及能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那么,不僅所服藥物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病情還會進一步惡化。所以飲食調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來說非常重要。

首先,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儘可能提高患者食慾,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其次,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不宜服用於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的病人及陰虛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糖類及脂肪也要少用,這是因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選用糖皮質激素,導致糖代謝障礙,血糖增高,而脂類食物多粘膩,可使血脂膽固醇升高,造成心臟、大腦的血管硬化,並且對脾胃功能也有一定損害。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食鹽用量也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鈉鹽潞留。另外,茶葉、咖啡、柑橘、奶製品也可能會使類風濕病人的症狀加重。

保暖防風濕

當天氣突然寒冷時,應隨時增添衣服以防受寒;夏季天氣炎熱,酷暑難當時,亦不可睡在當風之處,或者露宿達旦,因為人在入睡之後,衛陽之氣靜潛,毛孔開放,風寒易乘虛而入;夏日也不宜席地而臥(尤其是水泥地及磚石之地),以防涼氣侵入經脈,影響筋骨;炎夏分娩之產婦,切勿在風對流之處睡眠,或睡中以風扇直接吹拂,因產後百脈空虛,自汗較多,感受風寒則容易成疾,受累一生。

隨著空調的逐步普及,在空調屋內長期工作的人員,得關節酸痛的人也很多,應該注意隨著室內外溫度的差異,出入時衣著隨時增減。尤其是老年人更需注意,因為老年人對外界氣溫的調節能力、禦寒防暑能力均較差,室內溫度不宜降得太低。冬日若室內溫度高,衣服即應減少,但出外時必須增衣防寒。在冷庫及冷水中操作的人員,入庫前應增添衣服,在冷水中操作完畢,切勿驟用熱水浸手,以免霎時間一冷一熱,脈絡一緊一松,調節失常,引起脈道攣急而導致痹病。 

 一般說來,身體強壯者,尚能抵禦風寒,而年老體弱或勞累過度、身體較弱者,易被風寒入侵,必須謹慎。平時日常生活要保暖防寒,以預防風濕病的發生。

疾病危害

當內臟受到損傷的時候,人體反應的症狀主要有:
1、當風濕性關節炎侵害到人體內臟的時候會引起貧血、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腸梗阻等。
2、類風濕血管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的時候會侵犯人體各種內臟器官的血管,導致皮膚出現嚴重的雷諾現象、指端壞死、末梢壞疽或潰瘍,血栓形成或出血傾向。
3、腎臟異常:當內臟受到損害的時候,腎臟也會出現異常,腎臟血管炎引起的多種腎小球腎炎和小管間質性腎炎及腎臟澱粉樣變。
4、神經系統表現:有多發性周圍神經病、嵌壓性周圍神經病,還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5、類風濕結節:占確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15%~25%,淺表結節好發於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深部結節好發於內臟組織。
6、呼吸系統表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肺部受累的發生率高達47%,但臨床上不一定有自覺症狀。
7、心臟表現:類風濕患者中心包炎約占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20%,還可有心內膜炎、心肌炎,但出現臨床表現的不多。

預後

近十年來,隨著慢作用抗風濕藥的早期聯合套用,對關節外病變的治療以及新療法的不斷出現,使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後已有明顯改善。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病情可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完全緩解。研究發現,根據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第一年的臨床特點可大致判斷其預後,某些臨床及實驗室指標對病情估計及指導用藥很有意義。此外,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也與預後有關。提示類風濕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及預後較差的因素包括:關節持續性腫脹、高滴度抗體、HLA-DR4/DR1陽性、伴發貧血、類風濕結節、血管炎、神經病變或其他關節外表現者。
類風濕關節炎在晚期、重症或長期臥床患者,因合併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肺或腎病變等可危機患者生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