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關

內關

內關,針灸學名詞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靈樞·經脈》,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深部為鏇前方肌。有前臂正中靜脈、正中動脈和骨間前動、靜脈分布;布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正中神經乾及骨間前神經分布。

基本信息

治法

寒則通之或補針多留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定位

仰掌,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

《靈樞·經脈》:“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考穴編》:“大陵後二寸,正對外關。”

《靈樞•衛氣》:“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

解剖

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穴位配伍

配公孫穴治肚痛;

配膈俞治胸滿支腫;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脘痛、嘔吐、呃逆;

配外關穴、曲池穴治上肢不遂、手振顫。

配患側懸厘穴治偏頭痛;

配建里穴除胸悶。

腹塊:內關、照海。

冠心病:膻中、內關、足三里。

低血壓:素髎、內關。

腦血管病:人中、極泉、內關、三陰交。

休克:內關、足三里、湧泉。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內關、委中、委陽。

功用

疏導水濕、寧心安神、理氣鎮痛。和胃、寬胸、降逆、止嘔

主治

古代記述

胸痛、胸悶、心痛、胃痛、噁心嘔吐、食難下膈、心悸、虛煩、癲狂、善驚恐、心悲、健忘、失智、瘧疾、腸鳴泄瀉、脫肛、脅肋痛、自汗、腹痛、胸滿痞脹、脾胃不和、目昏、目赤黃、腋腫、肘臂攣痛。

現代研究

冠心病、心肌炎、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要是激動起源失常)、高血壓、休克、頭痛、腦動脈硬化、中風、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心跳驟停、無脈症:神經衰弱、癔病、郁證、胃腸炎、妊娠惡阻、肋間神經痛、正中神經損傷、失眠、暈車、暈船、暈機、醉酒。

該穴為人體手厥陰心包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種疾病按摩治療時的首選穴。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穴道指壓法治療風濕疼痛、治療月經痛等。

刺灸法

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損傷正中神經乾(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時)。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

配伍

配大陵、神門主治失眠;

配郄門主治心痛;

配足三里、中脘主治胃痛、吐瀉。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凡心實者,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

《針灸大成》:“主手中風熱,失志,心痛,目赤,支滿肘攣。實則心暴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文獻論述

<靈樞經脈篇>陰溢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陰氣盈盛於內與陽氣相背,失於協調,心暴痛,胸部煩悶、隔中滿、本穴用之效也,故以內關名之一說,本穴是心包經之絡穴,與三焦經相通,三焦經的絡穴名外關、內關者乃相對而言。

<玉龍賦>“取內關於照海,醫腹疾之塊”。

<百證賦>“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位於掌後兩筋之間,腕上二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