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理論結構

內部控制理論結構

內部控制理論結構是目前我國有關內部控制理論研究的一部頗具理論深度的理論著作,對於加強我國的內部控制理論研究,提升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水平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第一,創新性。本書具有比較明顯的創新意義。書中所述的內部控制七功能論、有關創建內部控制學科的主張、內部控制學科的理論結構、內部控制目標及其結構、內部控制與外部控制相互銜接的觀點等,皆為國內外率先提出。第二,體系完整。本書理論體系完整,既闡述了內部控制的概念與演變過程、內部控制的目標、內部控制的學科建設問題,又深入探討了內部控制的組成要素、各種要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內部控制假設、計算機信息系統下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效率評價、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等問題。全書共13章,依次增進、相互銜接,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內部控制理論體系。第三,觀點明確而認識深刻。該書文如其人,敢於直言,卻無委蛇虛應現象。作者在評析有關論點時,觀點明確,客觀公正。如作者指出美國的COS()報告只是一個基礎性的管理框架,其規範意義並不強;再如,作者認為,我國內部控制管理和相關研究之所以落後,應主要歸因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法家思想的式微與法制精神的缺失,因此,作者主張現今應補上“制度管理”這一課。第四,理論和套用並重。理論源於對實踐經驗之總結,實踐需要科學的理論以指導。該書融理論於實踐,寓實踐於理論。既沒有脫離實踐而奢談理論建設,也沒有離開理論的凝練和升華而流於淺陋的經驗總結。這一點使得該書無論於理論界學人還是於實務界人士均有所用。研究者可資借鑑,管理者可以其作為工作之梯航。第五,兼容內外,博採眾長。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相互借鑑,學科的相互滲透、長入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該書在寫作中既廣泛吸收美、英、加等國的管理規範,以及國內現有的理論研究成果,又沒有局限於表面化的比較或者全面的照搬,而是借鑑中有選擇,吸收中有創新。這使得該部著作不僅具有學術上的深度,而且具有知識上的廣度。

目錄

第l章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1內部控制是否需要一個完善的理論框架

1.2研究思路與本書的結構框架

1.3研究方法

第2章內部控制的功能分析

2.1內部控制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2內部控制是管理效率和生產效率的保證

2.3內部控制是企業資產安全的保障

2.4內部控制是會計信息質量的保證

2.5內部控制是人本管理的基礎

2.6內部控制是註冊會計師迴避職業風險的重要手段

2.7內部控制是政府實施廉政建設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3章內部控制的發展與演變

3.1內部控制概念辨析

3.2內部控制產生的基礎

3.3內部控制的主要發展階段

3.4現代內部控制為什麼沒有在中國出現

第4章作為學科的內部控制

4.1內部控制能否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4.2內部控制學與其他學科知識體系之間的關係

4.3內部控制學科的理論結構

第5章如何設定內部控制的目標

5.1內部控制目標設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5.2如何設定內部控制的目標

5.3內部控制的目標結構

5.4內部控制目標與企業目標關係的討論

第6章如何設定內部控制的假設

6.1假設對於內部控制的意義

6.2內部控制假設的設立

第7章內部控制要素的結構、功能和路徑

7.1如何劃分內部控制的組成要素

7.2如何認識內部控制要素的內在結構

7.3如何認識內部控制要素的控制功能及其作用路徑

第8章內部控制的對象、原則與方法

8.1內部控制的對象

……

第9章 如何設計內部控制循環

第10章 如何克服內部控制的低效率綜合症

第11章 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第12章 計算機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內部控制問題

第13章 如何實現內部控制與外部控制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