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天然草地沙漠化標準

內蒙古天然草地沙漠化標準,僅限於荒漠化範疇中的沙質荒漠化類型。規定了天然草地沙漠化的類型和級別。適用於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沙質、砂礫質草地,固定沙丘(沙地)活化草地。

1、範圍

本標準僅限於荒漠化範疇中的沙質荒漠化類型。
本標準規定了天然草地沙漠化的類型和級別。
本標準適用於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沙質、砂礫質草地,固定沙丘(沙地)活化草地。

2、定義

本標準採用如下定義。
2、1 荒漠化
是指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中指出: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是指年降水量與潛在蒸發量之比在0.05~0.65之間的地區。
2、2 沙漠
是指地球風成沙物質和沙丘覆蓋地表的特定區域。風沙活動是主要特徵,地表呈現起伏的流動沙丘為其顯著的景觀標誌,形成於地質歷史時期。
2、3 沙漠化
是沙質荒漠化的簡稱。在乾旱半乾旱及亞濕潤乾旱地區的沙質地表條件下,由於自然因素或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標誌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
2、4 沙質、砂礫質草地
是指發育在天然草地沙性、砂礫性母質土壤上的草地類型。
2、5 固定沙丘(沙地)活化
是指原系固定沙丘(沙地),主要因人為活動植被遭到破壞,造成固定沙丘(沙地)流動。沙丘(沙地)活化的過程也就是固定沙丘(沙地)演變成沙漠的過程。

3、沙漠化特徵及含義

沙漠化的特徵,是地表出現風沙活動及其所造成的風蝕地、粗化(礫質化)地、吹揚灌叢沙堆、片狀流沙及沙丘等景觀標誌。本質含義是:
3、1 時間上,發生在人類歷史時期,也可以發生在地質歷史時期。
3、2 空間上,凡是具有疏鬆沙質地表、乾旱季節與大風季節在時間上同步的地區,是沙漠化極易發生的潛在地區。
3、3 成因上,以風力作用和人為過度的利用為主要因素。
3、4 在景觀上,地表出現類似沙漠的景觀。
3、5 沙漠化的結果導致地表逐漸成為風蝕地、粗化地、片狀流沙及流動沙丘等所侵占,造成地上生物產量急劇下降。

4、天然草地沙漠化類型及分級原則

4、1 原則
沙漠化程度是沙漠化發生地區環境退化程度的客觀反映。本標準根據綜合性、主導因素、定量化三個原則進行劃分。
4、2 類型
兩大類型:沙質、砂礫質草地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
4、3 分級
本標準中將天然草地沙漠化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

5、沙質、砂礫質草地沙漠化

5、1 輕度沙漠化
地表景觀為斑點狀流沙或風蝕地斑點狀出現。地表流沙面積占5%~25%,植被蓋度為31%~50%,地帶性優良植物開始減少,植物組成發生變化,耐旱植物種增多,出現劃、不等的灌叢沙堆,地上生物產量較沙漠化前下降30%。沙漠化面積占該地區面積小於或等於10%,沙漠化年擴展速率為0.26%~1.0%。
5、2 中度沙漠化
地表景觀為2m~5m高流動沙丘稀疏可見或片狀流沙出現。地表流沙面積占26%~50%,植被蓋度為11%~30%,旱生植物種與沙生植物增多,開始出現硬質灌木,並形成小型沙堆,地上生物產量較沙漠化前下降31%~50%,廣泛分布有粗化砂礫地表。沙漠化面積占該地區面積11%-30%,沙漠化年擴展速率為1.1%~2.0%。
5、3 重度沙漠化
地表景觀為5m高以上密集的活動沙丘或風蝕地。流動沙地占50%以上,植被蓋度小於或等於10%,植物種以沙生植物為主,出現類似於固定沙丘的大型灌叢沙堆,地上生物量較沙漠化前下降51%以上。沙漠化面積占該地區面積大於或等於31%,沙漠化年擴展速率為2.1%以上。

6、 固定沙丘(沙地)活化

6、1 輕度活化
地貌景觀上固定沙丘群中有斑點狀流動風蝕窩(坑),固定沙地有風蝕痕跡和粗化地表,局部地段有積沙。表土有較完整的結皮層,呈弱團塊狀結構。植被蓋度大於等於31%,風沙活動不明顯。
6、2 中度活化
地貌景觀上固定沙丘群中沙丘活化顯著,固定沙地有明顯的風蝕窪地和風蝕殘丘,沙丘表面稍緊實,有薄結皮形成。植被蓋度11%~30%,且分布均勻,風沙流活動受阻,但流沙紋理仍普遍存在。
6、3 重度活化
地貌景觀上以流動沙丘為主。多年生植物定居困難,僅在沙丘間窪地生長一年生沙生植物,植被蓋度小於等於10%。風沙流動速度快,土壤表層無結皮形成,通層無結構,土壤處於成土過程的最初階段。

附註說明:

本標準由內蒙古自治區畜牧廳提出。
本標準由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資源監測管理站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金美榮、烏力吉、於佳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