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柴口

內柴口

內(累)柴口又名匯柴口,官書上名叫柴市口,位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在自流井張家沱南岸,向左經一石板路走到山頂就是內柴口,明清時,這是條進入自流井的重要通道。自流井產鹽,自然要用大量柴火,內柴口就因是柴草木炭集散之地而成名。那時的內柴口熙熙攘攘,每天販夫走卒、袍哥人家、井場採買、各色人等匯聚於此,茶館裡麼師手提銅壺,飛快地穿梭於茶桌之間,台上說書人的驚堂木拍得噼啪作響,酒肆里水煮牛肉滾燙紅亮,土碗裡的燒酒釅得巴(滯留)碗,官家布告張貼於此,就連殺人砍腦殼,都要在此行刑,能起到更多更好的警示效果。於是內柴口下面,滏溪河張家沱畔,就立起了一座火神廟,自然也成了自流井最早的鹽業工人行會所在地。

介紹

內柴口內柴口
內柴口,又稱匯柴口,官書上又稱為柴市口,是當時進入自流井的要隘。自貢自流井原為古代江陽縣管轄,北周和二年(公元五六七年)就盛產井鹽。唐貞觀年間月出鹽達三千六佰六拾石,除水運外,大量井鹽從現在的自流井區張家沱釜溪河傍順石階而上,靠挑夫、馱馬經石板路到外地,釜溪河上千船竟發,陸路上車水馬龍,帶動了餐飲茶館旅店油坊百貨日用品等應有盡有的繁華商業,形成了張家沱至匯柴口的千年古鹽道。當你從張家沱南行,經觀音岩的路,踏著石階,直上匯柴口,站在口子上,向北眺望,電視塔、善後橋、釜溪河、濱江路、街道和人群,似乎身臨世外,頗有“羽化而登仙”之感。若有閒暇,不妨走走內柴口,活動活動身軀,也順便訪古而知今。

歷史淵源

內柴口自貢回瀾塔
自貢因其轄內“自流井”和“貢井”兩個昔日的鹽場聚集地而得名,素來享有“千年鹽都”的美譽。而今時過境遷,曾經盛極一時的鹽都自貢早已失去了因鹽業昌盛而鑄就的輝煌,連那些曾經承載和見證過往日繁榮場面的風光舊跡也所剩無多。
內柴口,今名匯柴口,查地方志,叫作柴市口,明清時,這是條進入自流井的重要通道。自流井產鹽,自然要用大量柴火,內柴口就因是柴草木炭集散之地而成名。那時的內柴口熙熙攘攘,每天販夫走卒、袍哥人家、井場採買、各色人等匯聚於此,茶館裡麼師手提銅壺,飛快地穿梭於茶桌之間,台上說書人的驚堂木拍得噼啪作響,酒肆里水煮牛肉滾燙紅亮,土碗裡的燒酒釅得巴(滯留)碗,官家布告張貼於此,就連殺人砍腦殼,都要在此行刑,能起到更多更好的警示效果。於是內柴口下面,滏溪河張家沱畔,就立起了一座火神廟,自然也成了自流井最早的鹽業工人行會所在地,相當於今天的工會

歷史人物

李宗吾 1879年生於自井區 著有《厚黑學》。

相關圖片

內柴口內柴口
內柴口碑文
內柴口內柴口
內柴口古今結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