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石

兗州石

兗州石產于山東省濟寧市的兗州市。該石質地堅緻,扣之有聲,灰褐色,巉岩渾雅。

簡介

兗州石(Yanzhou stone)產于山東省兗州市。該石質地堅緻,扣之有聲,灰褐色,巉岩渾雅
兗州石兗州石

記載

兗州石兗州石
《雲林石譜》上卷·兗州石記載:“兗州出石如褐色,謂之栗玉。有巉岩峰巒勢,無穿眼。其質甚堅潤,扣之有聲。堪為器,頗費鐫礱,土人貴重之。與北虜所產栗玉頗相類,但見峰巒一律耳。”
[譯文] 充州(山東)石,褐色,稱“栗玉”,有巉岩峰巒之勢,無透孔,質地甚是堅硬滑潤,叩擊有聲,可以做成器具,然而琢磨很費功夫,當地人很珍惜它,與北方所產栗玉頗相似,石峰高低樣式大致相同。明代書畫家米萬鍾,是北宋米芾的後裔,曾官至太僕寺少卿,素有石癖,自稱“石隱”,取號友石。米萬鍾所蓄奇石中,最著名的有5塊,都是傳世數百年的舊物,其“一兗州石,大如拳,灰褐色,魄岩渾雅,堅緻有聲”(陳衍《奇石記》)。 唐代文人宰相李德裕曾做《詠兗州石》曰:“雞鳴日觀望,眾山如點黛。遙知碧峰首,猶立煙嵐內。”

關於兗州

古代兗州屬九州之一,東至泗水,西到菏澤,北至泰山,南到徐州
“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兗”古作“沇”,《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沇州”。
沇水原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入海。沇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偽孔傳》載:“泉源為沇,流去為濟。”《水經注·濟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以上記載,沇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禹貢》載兗州得名於沇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游。《漢書·地理志》敘沇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後或下游稱濟水,則沇實指濟水全流。近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沇水。總之,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分析,
沇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游稱沇水,下游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沇水或濟水,只是由於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古兗州的地域範圍與沇水的流域有關。《尚書·禹貢》載:“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載:“濟、河間曰兗州。”《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河東曰兗州。”這些古書中的濟為濟水,亦應為沇水。因此,濟水與黃河之間應為古兗州的區域範圍。
《爾雅·釋地》邢昺疏:“李巡去: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兗,信也。”《隋書·地理志中》載:“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意指濟水和黃河之間,所處地理條件甚好,屬孔孟聖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禮孔孟思想影響,其德行忠厚,信義誠實,性情嚴謹,因此“封”為兗。
“兗”通“沇”在許多史書上都已得到證實。而“沇”演變成“兗”,古人有這樣的說話:“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寫作橫水置於“允”上,後又隸變為“六”,改為“兗”字。因此,“沇”的本義為水名,今“兗”的意義是後人附加的。封其地為“兗”,也應在春秋戰國以後。
兗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後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的說話,雖系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託,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大的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並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並非大禹時所為)。並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
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著類似於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並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共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著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構想為“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併入并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里),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區併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兵,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定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縣北)。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台)、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併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七個鄉,四個街道辦事處,四個居民委員會。1990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
兗州撤縣設市以來的行政區劃變化情況
1992年3月1日,撤銷兗州縣,設立兗州市(縣級),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1992年4月25日,撤銷兗州縣堡子鄉,設立興隆莊鎮
1994年9月7日,撤銷兗州市城郊鄉,設立新兗鎮。
1995年12月18日,撤銷黃屯、谷村鄉,設立黃屯鎮谷村鎮
1996年8月12日,撤銷泗莊鄉,設立泗莊鎮,其行政區域不變,人民政府駐地由泗莊遷至薛廟西兗顏公路3.5千米處。
1999年12月6日,撤銷漕河鄉,設立漕河鎮。
2000年,兗州市轄11個鎮、2個鄉。總人口598387人,各鄉鎮人口:兗州鎮86593人新兗鎮77065人谷村鎮36163人大安鎮47339人新驛鎮47920人顏店鎮35741人泗莊鎮29810人黃屯鎮26636人王因鎮56818人興隆莊鎮58218人漕河鎮30176人前海鄉29488人小孟鄉36420人。
2000年12月1日,撤銷兗州鎮,設立鼓樓、永安兩個街道辦事處。鼓樓街道辦事處轄鼓樓、少陵、惠民、韋園、南順城、奎星樓、苗圃、校場、榕花園、神路、崗子街、東關、查官園、鄧家窯、軍民、興隆、文東、大觀門、塔前19個居委會,辦事處機關駐文化東路4號;永安街道辦事處轄息馬地、鐘樓、民族、蓮花、白衣堂、中御橋、南環、新興、紅西、長安、文西11個居委會,辦事處機關駐中山西路239號。撤銷泗莊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新兗鎮;撤銷前海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顏店鎮(魯政函民字[2000]66號)。
2002年7月,省政府批覆同意:兗州市撤銷小孟鄉,設立小孟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兗州市轄2個街道、10個鎮。
2005年8月17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兗州市將黃屯鎮東稻營、西稻營、楊廠、東張莊、老府莊、金家村等6個村劃歸新兗鎮管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