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黏液瘤病

"本病毒存在於病兔全身體液和臟器中

兔黏液瘤病是由兔黏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傳染性和高度致死性傳染病,特徵為全身皮膚尤其是面部和天然孔周圍發生黏液瘤樣腫脹。因切開黏液瘤時從切面流出黏液蛋白樣滲出物而得名。

本病為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最早於1898年發現於烏拉圭。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本病,其中以捷克和澳大利亞最為嚴重。隨著國外種兔的進口,本病傳入我國的危險性甚大,應予高度警惕。

病原

兔黏液瘤病毒(Rabbitmyxomavirus;RMV)屬痘病毒科兔症病毒屬成員。病毒粒子呈磚形,大小280~230m×75nm。在抗原上與兔纖維瘤病毒有親緣關係,血清學上存在互動反應,且可與纖維瘤病毒發生遺傳復活現象,即將本病毒75℃加熱或用乙醚處理滅活後,加人活的松鼠纖維瘤病毒,混合後接種家兔,可因黏液瘤病毒復活而使家兔發生典型的黏液瘤。本病毒包括幾個不同毒株,具有代表性的是南美毒株和美國加州毒株。各毒株間的毒力和抗原性互有差異,這與病毒基因組大小有關。本病毒易在雞胚絨尿膜上生長繁殖,並形成特殊痘斑。病毒還可在雞胚成纖維細胞、兔腎細胞和兔睪丸細胞培養中繁殖,產生典型的痘病毒細胞病變,即胞漿包涵體和核內空泡。

本病毒存在於病兔全身體液和臟器中,尤以眼垢和病變部皮膚滲出液中含量最高。病毒抵抗力低於大多數其他症病毒。病毒不耐pH4.6以下的酸性環境。對熱敏感,55℃10min,6ot以上幾分鐘內滅活,但病變部皮膚中的病毒可在常溫下活好幾個月,如置50%甘油鹽水中,更可長期保持其活力。本病毒對乾燥的抵抗力相當強,在乾燥的黏液瘤結節中可保持毒力達3周之久。對石炭酸、硼酸、升汞和高錳酸鉀有較強的抵抗力,但對福馬林則較敏感,0.5% ~2%福馬林液1h使之致死。對乙醚敏感但能抵抗去氧膽酸鹽和胰蛋白酶,這是本病毒的特有性質。

流行病學

本病只侵害家兔和野兔,人和其他動物無易感性。在野兔中易感性差異很大,有的易感(如歐洲野兔),有的完全不易感(如北美的黃色野兔等)。病兔和帶毒兔是傳染源。本病的主要傳染方式是與病兔或帶毒兔的直接接觸,或與其污染物的間接接觸而傳染。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通過節股動物媒介。最常見的是蚊和蚤,病毒在媒介昆蟲體內並不繁殖,僅起單純的機械傳播作用。伊蚊、庫蚊、按蚊、兔蚤、刺蠅和等昆蟲甚至禿鷹和烏鴉等鳥類都可傳播病毒。在蚊蟲大量孳生生季節,尤其是窪濕地帶發病最多。冬季蚤類是主要的傳播媒介。黏液瘤病毒在蚊體內可越冬,在兔蚤體內能存活105d以上,在蚊體內可活存達7個月之久。本病發生有明顯季節性,夏秋季為發病高峰季節。

 

症狀

潛伏期4~11d,平均約5d,由於病毒不同,毒株間毒力差異較大和兔的不同品種及品系間對病毒的易感性高低不同,所以本病的臨診症狀比較複雜。

感染強毒力南美毒株的易感兔,3~4d即可看到最早的腫瘤,但要第6、7d才出現全身性腫瘤。病兔眼瞼水腫,黏膿性結膜炎和鼻漏,頭部腫脹呈 “獅子頭”狀。耳根、會陰、外生殖器和上下唇顯著水腫。身體的大部分、頭部和兩耳,偶而在腿部出現腫塊。初硬而凸起,邊界不清楚,進而充血,破潰流出淡黃色的漿液。病兔直到死前不久仍保持食慾。病程一般8~15d,死前出現驚厥,病死率100%。

感染毒力較弱的南美毒株或澳大利亞毒株,輕度水腫,有少量鼻漏和眼垢以及界限明顯的結節,病死率低。

感染加州毒株的易感兔,經6~7d眼瞼、肛門、外生殖器以及口、鼻周圍發生炎性水腫。第9或10d皮膚出血,伴有壞死。病兔腫瘤症狀不明顯。病死率90%以上,死前也常有驚厥。

感染強毒力歐洲毒株病兔,全身各部都可出現腫瘤;但耳部較少見到。1Od後腫瘤破潰,流出漿液性液體。顏面明顯水腫,頭呈獅子頭外觀。眼鼻流出漿液性分泌物。病死率100%。

自然致弱的歐洲毒株,所致疾病比較輕微,腫塊扁平。病死率較低。

近年來,在一些集約化養兔業較發達的疫區,本病常呈呼吸型。潛伏期長達20~28d。接觸傳染,無媒介昆蟲參與,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初卡他性鼻炎,繼而膿性鼻炎和結膜炎。皮膚病損輕微,僅在耳部和外生殖器的皮膚上見有炎症斑點,少數病例的背部皮膚有散在性腫瘤結節。

痊癒兔可獲18個月的特異性抗病力。

 

病變

特徵性的眼觀病變是皮膚腫瘤(加州毒株所致的黏液瘤除外)、皮膚和皮下組織顯著水腫,尤其顏面和天然孔周圍的皮下組織水腫,切開病變皮膚,見有黃色膠凍液體聚集。液體中含有處於分裂期的黏液瘤細胞和白細胞。皮膚可見出血。胃腸漿膜和黏膜下有痕血斑點。這在加州毒株所致的黏液瘤尤為常見。心內外膜下出血。有時脾腫大,淋巴結水腫出血。

皮膚腫瘤切片檢查,可見許多大型的星狀細胞一一未分化的間質細胞、上皮細胞腫脹和空泡化。胞漿內含有嗜酸性包涵體。包涵體內有藍染的球菌樣小顆粒一一原生小體。

診斷根據本病的特徵性症狀和病變,結合流行病學資料不難作出診斷。但在新疫區或毒力較弱的毒株所致的非典型病例或因兔群抵抗力較高,症狀和病變不明顯時,則診斷比較困難。可取病變組織作切片或塗片檢查星狀細胞和包涵體,或取新鮮病料接種家兔、雞胚、兔腎原代細胞或RK13傳代細胞,分離和鑑定病毒,予以確診。

我國科學家研究證明,瓊脂凝膠雙向擴散試驗無論用已知病毒檢測病兔體內特異性抗體,或用標準陽性血清檢測病毒抗原,都可在12~24h內判定結果,準確率極高,不僅可用於臨診診斷,更適用於口岸檢疫。

診斷本病的血清學方法還有EIISA、dot-ELISA、IFA及補體結合試驗等。

防制嚴禁從有黏液瘤病發生和流行的國家或地區進口兔及兔產品。毗鄰國家發生本病流行時,應封鎖國境。引進兔種及兔產品時,應嚴格港口檢疫。新引進的兔須在防昆蟲動物房內隔離飼養14天,檢疫合格者方可混群飼養。在發現疑似本病發生時,應向有關業務單位報告疫情,並迅速作出確診,及時採取撲殺病兔、銷毀屍體、徹底用2%~5%福馬林液消毒污染場所、緊急接種疫苗、嚴防野兔進入飼養場以及殺滅吸血昆蟲等綜合性防制措施。

本病目前無特效的治療方法。預防主要靠注射疫苗。國外使用的疫苗有SImpe氏纖維瘤病毒疫苗,預防注射3周齡以上的兔,4~7d產生免疫力, 免疫保護期1年,免疫保護率達90%以上。近年來推薦使用的MSD/S株和MEI116∞5株疫苗,都安全可靠,免疫效果更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