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爺[民間玩具]

兔爺[民間玩具]

兔爺是北京老傳統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這樣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基本信息

1歷史

而它最早出現在明末,用來祭月的,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明《北京歲華》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著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另外,濟南府也有一種“兔爺”,外形、製作和北京的兔爺相仿,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濟南的兔爺是會動的,腦袋和身體連線地方內部有一根彈簧,搖頭晃腦的更加可愛。

2傳說

兔爺兔爺
兔爺形象來源於月中的玉兔卻又不同,有這么一個傳說:
兔爺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兒爺”、“兔奶奶”。
兔兒爺在北京可謂是家喻戶曉,因此也就派生出了許多與兔爺兒有關的俗語和歇後語,比如“兔兒爺的旗子——單挑”,這是因為兔爺兒的靠旗只有一邊;還有“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因為兔兒爺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見到做的兔兒爺,那可就屬於老兔兒爺了。

3記載

兔兒爺兔兒爺

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說:“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
但由於“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風俗,小孩子經常在傍邊模仿母親祭祀的樣子,兔爺就慢慢交給小孩子祭祀了,再後來就演變成兒童玩具,並產生了好多能活動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採風志》就曾記載記載:“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線。下扯其線,則唇亂搗。”
在北京還有一種俗稱“叭噠嘴”的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
清朝年間,上至北京東安市場的高級貨店,下至各大廟會集市及繁華地區街攤都會有擺賣的“兔爺兒”。那時的兔爺兒,多是用泥模子扣出來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頭頂上那對長耳朵和畫上的三瓣兒嘴巴露出兔子模樣外,“兔爺兒”的身體、臉形、姿態都是人的樣子。除源於清光緒年的一種金甲紅袍、端坐於蓮花塘上的正統型兔兒爺外,常見的兔爺兒大致分為戲曲角色型和生活型兩類。前者臉譜穿戴、身段神氣。後者更加人化,也更趨社會時尚,如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鈍、賣茶湯的……社會群相應有盡有。

4現代

兔兒燈兔兒燈
兔爺燈
現如今,兔爺兒已成了稀罕物。在廠甸後海、以及少數商場的工藝店裡還能偶見。在北京的一些人家裡,還保留著過年擺兔爺、拜兔爺的習俗。東嶽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中保存了一些各種造型的兔爺兒玩具。“吉兔坊”是東嶽廟兔兒爺山指定的製作工坊,作為北京兔爺第一坊,每年都要製作上萬尊兔兒爺。雖然這種民間工藝品的人氣大不如前,不過還是有一些年輕人、外國遊客對這種民間味道很感興趣。

5寓意

坐象兔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
坐虎兔爺,虎為百獸之王,是統帥,寓意事業興盛,人脈廣博。
麒麟兔爺,因麒麟吐書的典故而流傳,象徵著學識廣博,學業有成。
坐葫蘆兔爺,因葫蘆與福祿同音,象徵著福祿雙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