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遊戲

兒時的遊戲

"古代,一般用羽毛和金屬錢幣做成的。 盤:用腳內側交踢,俗稱""盤毽子。 除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時代,沒有四驅車、卡通片、變形金鋼和電腦、電子遊戲,但我們有爬樹、打泥仗、射彈弓、玩火柴槍、游泳……前些年,我寫過一篇《兒時的遊戲》,說到了當年我們擁有的許多共同遊戲,如什麼“踢毽子”、“捉迷藏”、“跳橡皮筋”、“跳格格”、“打彈珠”、 “爆地雷”等等,重點敘述了一種叫“抄軍旗”的集體遊戲,其實老遊戲還有很多,簡直數不勝數,不由還想再重拾這夕落的朝花,這不僅是撫摸我們的心靈家園,也為將這些彌足珍貴的兒時玩樂畫面,留存於不僅在老一代的記憶之中。
那時代的男孩子們,往往喜歡軍事性帶對抗性的遊戲,還因地制宜地發明創造一些用於“打仗”的“武器”,而這些玩法和玩具如今幾乎竟都像珍稀動物一般難找了。

“拋沙包”:

這與女孩子們常玩的的“扔沙包”不是一回事,女孩兒是用碎布縫成小口袋,將砂粒裝入縫好,三、幾人一起玩,比試扔沙包的手法技巧,玩得挺斯文的。“拋沙包”準確地說,就是互拋就地取材的沙塊。汕頭濱臨海洋,地質多是沙丘,沙子因各種條件會聚結成大大小小的沙塊。在曠地野外用樹枝木條瓦片什麼的挖掘出沙塊,切成大小適手的團塊,互相對拋攻擊,類似北方的打雪仗。人數有兩人以上就可,玩材不受天時限制,方便靈活。那時各單位挖有不少防空溝壕,正好給我們當作憑藉的“工事”和取之不盡的“彈藥庫”,有時人數眾多、吶喊聲聲,真有點戰鬥的陣勢,連有些潑辣的女孩子也加入了作戰“隊伍。沙塊砸到人身上就散了,安全性較高。

“射彈弓”:

彈弓可謂源遠流長,流傳了好幾代人,然到了現在的孩子手中卻式微了,偶爾在農村中還可一見。做彈弓的材料有幾種,第一種是利用生長自然分杈的丫狀樹枝,就如以前人家用來做曬衣挑的那種,在枝杈的兩端分別繫上一截腳踏車內胎制的橡膠帶,再找一皮革紮緊到兩條橡膠帶上,就成了一把可將小石子射出幾十米遠的彈弓。這樣的彈弓威力挺大,可以把麻雀之類的鳥兒射落地。要找到合適的樹杈並不容易,另一種男孩們曾人手一把的彈弓是自己用鐵線彎制的,找一段有點硬度的稍大號鐵絲,彎繞成丫型狀,兩頭頂端彎個小環,再買幾根女孩子扎辯子的橡皮筋,連成需要的長度,掛到環上就成了,簡單易行。只是它的“彈藥”得專門製造,用廢作業薄紙撕成條捲成約一厘米一段的條狀,對摺扣在橡皮筋上一拉即可射出。用這彈弓對射是勇敢者的遊戲,雖然紙質子彈射在裸露的肌體上一般不會傷損,卻辣辣地疼,參加者得能耐痛才行。

“打柏仔

”:顧名思義是將柏樹的果仔作“子彈”來打,可首先要有發射的工具—“柏仔槍”。找一截比手指略粗、兩頭相通的竹桿,用筷子削成一支與竹桿內膛緊密吻合的推桿,先塞入一粒柏仔,將其頂到竹筒的一端,再在另一邊塞入一粒,用推桿一推,“啪”地一聲,先置入的柏仔就被快速壓縮的空氣衝出去了。可柏仔需要摘取,又受季節限制,不能時時供給。於是又發明了將廢紙浸濕揉成團代替柏仔來打,效果稍差。以此“武器”作戰爭遊戲饒有趣味,且一般沒有危險性。

竹水槍

”:這個玩法和上一例相似,只是選取粗大些的竹子,留一端的竹節不去除,用錐子鑽上一個或幾個微小的洞,再選一根比這竹膛小的竹子或木棍,一頭用碎布紮緊使其能緊緊插進那大竹筒,吸滿水一推,“嘩”,衝力挺勁。用它對射傷不了人,卻比潑水節還更讓人渾身濕透,少不了回家挨家長的罵。也有的具有相當的威力,如一種“火柴槍”,利用裝門扇的活頁,敲掉一邊,把腳踏車輪的鋼線的頭拆下敲入活頁一頭的軸孔,又將一根適中的鐵粗線,在頭上用銼或磨石打磨出凸形狀,以能嵌入活頁的軸孔中,再用鐵線彎繞成手槍形狀,固定到活頁的螺絲孔里,用車胎帶作擊發動力,把火柴根插進鋼線頭的孔里,拉桿擊發,“啪”的一聲響如鞭炮,射出去的火柴桿可力透幾層厚紙,這“槍”當然無人敢拿來對射了。
經典懷舊系列】兒時的經典遊戲 - 踢毽子
踢毽子踢毽子

 

 踢毽子

,又叫"打雞"。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是湘、鄂、渝、黔四省邊境地區民間傳統體育娛樂項目之一,深受該地區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
清代踢毽的技藝已相當高,也為我國古代婦女所喜愛。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曾讚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20世紀初,歐美近代體育傳入我國以後,踢毽子仍為我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市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踢毽子比賽。 1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女子盤踢我交踢的冠軍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盤踢冠軍是上海的周克揚(成績接近5000對),交踢冠軍是南京的戴金堯(成績140對)。程月珍盤踢成績是1494對,交踢是36次。
器材--
古代,一般用羽毛和金屬錢幣做成的。發展到現在,毽子製作的種類繁多,除延用古代的辦法以外,一般的說有三種。其一,用金屬片為底,以紙剪成各種花色纓的紙毽。其二,以各種色布條為纓,以大組扣為底做的布毽。其三,以塑膠做成的各色花毽。
場地--
比較簡單,在室內、室外均可進行。場地面不受限制,只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據參加人數和水平而定。例如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境地盛產桐油和油茶,踢毽水平高的人,站在枯餅上進行比賽或表演。
基本動作--
湘、鄂、渝、黔四省邊境地區踢毽子的基本動作有:盤、拐、磕、蹦四種。
盤:用腳內側交踢,俗稱"盤毽子。"
拐:用肢外側反踢,習稱"打拐拐腳"。
磕:用膝蓋將毽子向上彈起。
蹦:用腳尖踢毽,習稱"叮叮貓打鏢雞"。
除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競賽--
踢毽子比賽有單人賽與集體賽。單人賽以每人踢毽的次數多少判定勝負;集體賽按個
人技術高低分組,以總踢次數多少判定輸贏。技藝高超者可連踢數千次而毽不落地。另有一種團踢,即一群人共踢一毽,當毽落到誰面前,誰可任意選擇踢法將毽復踢給任何人,他仍以此法踢毽給任何人,毽掉在誰面前誰為負。

老鷹捉小雞

老鷹捉小雞老鷹捉小雞

“母雞”在前面,帶領著後面一群可愛的“小雞”。我學著老鷹張開有力的翅膀,兇猛地撲向“小雞”,善良的“母雞”張開美麗的翅膀左擋右擋,“小雞們”團結一致、一個緊拉著一個,跟在“母雞”的後面誰也不掉隊,捉不到小雞。急得我像熱鍋里的螞蟻團團轉。我張牙舞爪再次向“小雞”撲去,想不到敏捷的“小雞”警惕非常高,我一撲向它們,它們就左躲右閃,怎么也捉不到。但我沒有灰心,堅持下去,繼續想方設法尋找獵物。
我在他們面前裝腔作勢,其實是引他們左轉右轉,當他們走累了,有人掉隊,我一個箭步衝上前,捉住了一隻“小雞"。“哇!捉住啦!捉住啦!”大家不約而同地發出歡樂的叫聲。趁著“小雞們”驚慌失措,亂成一團,我乘虛而入,又捉住了另一隻“小雞
那時的物質生活挺貧乏,可窮歸窮,我們擁有快樂卻並不比今天的孩子少。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陪伴了好幾代人度過童年的老遊戲和玩具越走越遠?這或許很主要是緣於生活方式的改變,當城裡的大樓越蓋越高,當路上的車越來越多,當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越優越,這些群體性很強的,以戶外活動為主的遊戲的衰落甚至完全消失,就無可避免了。由於生活環境的變化、居住條件的改變、人際關係等都與過去不再同日而語,老遊戲的消逝也許是與時俱進了,可少了經常地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時間和空間;也少了一些合乎孩子天性的有趣遊戲;更少了無拘無束髮揮天性群體遊戲和與大自然的親近,以後的孩子們還會有那些合乎他們天性的遊戲呢?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