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茲族彗星

克魯茲族彗星

克魯茲族彗星(Kreutz Sungrazers)是掠日彗星的一種,其近日點極接近太陽是它們軌道的特性之一。它們全來自多年前一顆大彗星分裂而成的碎片,德國天文學家克魯茲首先注意到這些彗星的共通點,因此被稱為“克魯茲族彗星”。自從1995年SOHO衛星發射以來,不少較小的克魯茲族彗星得以被發現,部分甚至能到達太陽表面。

簡介

(圖)克魯茲族彗星克魯茲族彗星

克魯茲族彗星(KreutzSungrazers)是由一個周期為1000年左右的母彗星由於長期的運行、太陽的熔化作用以及巨大的潮汐力作用而分裂成的若干顆小彗星,它們形成一個彗星群,繞母彗星的軌道繼續運行。德國天文學家亨德里希・克魯茲(HeinrichKreutz)首先注意到這些彗星的共通點,因此被稱為“克魯茲族彗星”。它是掠日彗星的一種,其近日點極接近太陽是它們軌道的特性之一。克魯茲族彗星據信是大約數百年前一顆較大彗星分裂後的產物。

不少克魯茲族彗星的成員均為歷史上出現的大彗星,白天在太陽隔鄰也能看到。對上一顆大彗星是1965年出現的池谷·關彗星,是20世紀中最亮的彗星之一。

發現歷程

(圖)克魯茲族彗星克魯茲族彗星

1680年出現的大彗星是首顆有記錄的掠日彗星,其近日點距太陽中心為1.3個太陽半徑,離太陽表面僅20萬公里(0.0013天文單位),相等於地球與月球距離的一半。如果觀測者在該彗星表面,太陽在空中的角度將會超過80°,在面積及光度方面將比地球大27,000倍,每平方米能接收37MW的巨大功率。

天文學家(包括愛德蒙·哈雷在內)指出該顆彗星為1106年出現的掠日大彗星的回歸。163年後,即1843年,當再有壯觀的掠日大彗星出現,不少天文學家一致認為是1680年彗星的回歸,之後計算出該彗星的公轉周期為多個世紀。到了1880年,又有掠日彗星出現,而軌道與1843年的相同;兩年後再有一顆被觀測到,名為1882年大彗星。於是一些天文學家提出它們原是同一顆彗星,在通過近日點時,其公轉周期被縮短,可能是由包圍著太陽的高密度物質造成的。
另有說法指出,它們完全是同一顆大彗星掠日時分裂而成的,該說法於1880年首被提出,在1882年的大彗星掠日後解體證明了這個說法。1888年,德國天文學家克魯茲發表論文,指出1843年、1880年及1882年出現的掠日彗星是許多年前一顆大彗星解體後的碎片,它們屬於同一族,即“克魯茲族”,而1680年出現的掠日彗星之後證實並非克魯茲族彗星。

1887年又有一顆克魯茲族彗星出現,但這已是19世紀的最後一顆。到了20世紀,1945年曾出現過一顆;20世紀60年代出現兩顆,分別為1963年的Pereyra彗星和1965年出現的池谷·關彗星,其中後者極為壯觀,並於掠日後分裂成三塊碎片。

自1995年SOHO衛星發射以來,不少較小的克魯茲族彗星都得以發現,部分彗星甚至能到達太陽表面。但它們在經過近日點時均被太陽所摧毀。不少業餘天文愛好者通過SOHO於網際網路發布的圖片找到不少克魯茲族彗星。據歐洲航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截止2008年,在SOHO衛星迄今發現的1500顆彗星中,85%屬於克魯茲族彗星。

著名彗星

不少克魯茲族彗星均為歷史上出現過的大彗星,甚至日間在太陽隔鄰也能看到。其中最著名的三顆分別為1843年大彗星,1882年大彗星及池谷·關彗星(20世紀最亮的彗星之一),另外,1882年的日食彗星也比較著名。

(圖)池谷·關彗星池谷·關彗星

1843年大彗星

該彗星於1843年2月初被發現,距離掠日尚有三星期。2月27日,它在晴朗的白天也能看見,觀測者描述其彗尾在掠日前長達2-3度;它在太陽背面掠日後再度出現,其彗尾長達50度,實際長度達3億里,成為了當時最長的彗尾紀錄。到了2000年,該紀3月仍能看到,從4月開始轉暗,肉眼已無法看見,而對其最後的觀測則為4月20日。不少公眾對該彗星的出現感到恐慌,以為末日審判將至。

1882年日食彗星

1882年5月17日,埃及部分地區上空出現日食,吸引不少觀測者慕名而來。在太陽全被月球遮蓋時,他們看到太陽隔鄰有一道強光,一顆克魯茲族彗星正正於日全食時掠日。在機緣巧合下同時能看到日食和掠日彗星,使不少觀測者大飽眼福。

1882年大彗星

彗星由不少觀測者發現,於1882年9月出現時就已可用肉眼看到,在16至17日間掠日,在日間有薄雲的天空也能看到。它在掠日後仍於數星期間保持較亮的光度,並於10月間分裂成兩塊碎片,後分裂成四塊。

池谷·關彗星

池谷·關彗星是20世紀最壯觀的克魯茲族彗星,於1965年9月18日由日本與中國兩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很快被認定為克魯茲族。它在之後四星期接近太陽,其光度於10月15日達到2等,10月21日掠日,全球觀測者均能於白天清楚看到,掠日時最大光度達-17等,比滿月及1106年以來出現的彗星還要亮。

日本天文學家以日冕儀觀測後發現,它在掠日前30分鐘分裂成三塊碎片,在11月初再次出現時可看到其中兩塊,而第三塊則不知去向。它們的彗尾長達25度,並於1966年1月轉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