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納德法則

克林納德法則和克林納德法則的管理啟示,1、溝通的成敗不僅取決於對溝通的理解以及溝通時的態度,也取決於溝通技巧以及方法是否妥當;2、溝通時時存在,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跟不同的人發生著。

克林納德法則

1、我們與人相處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方式與人打交道。
點評:交之有道,能打好交道;來而無往,難有常來往。
2、忌諱效應
因風俗習慣或個人理由等,對某些言語或舉動有所顧忌,積久成為禁忌。
點評:知道別人不喜歡什麼,比知道別人喜歡什麼更重要。
提出者:美國人際關係學家H·H·克林納德

哲理故事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了自動發報機之後,想賣掉這項發明,然後建造一個實驗室。因為不熟悉市場行情,不知道能賣多少錢,愛迪生與妻子米娜商量。米娜也不知道這項技術究竟值多少錢,她一咬牙,發狠地說:“要2萬美元吧。”愛迪生笑著說:“2萬美元。太多了吧?”
一位商人聽說愛迪生的自動發報機後,表示願意買下這項發明。在商談時,這位商人詢問價錢。妻子不在家,愛迪生認為要2萬美元太高了,不好意思開口,於是只好沉默不語。這位商人幾次追問,愛迪生始終不好意思開口。最後,商人終於耐不住了,說:“那我先出個價吧,10萬美元,怎么樣?”愛迪生大喜過望,當場與商人拍板成交
愛迪生的運氣得益於溝通中的不暢,商人的損失其原因也在於此。
美國人際關係學家H·H·克林納德認為:與人相處得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方式與人打交道。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發現,溝通在人們正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了。特別是一些商務活動中,溝通不好,會產生誤解,造成障礙,從而失去很多的機會,造成一些遺憾。而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情形就更為普遍了。

管理啟示:溝通,要以誠相見

溝通的成敗不僅取決於對溝通的理解以及溝通時的態度,也取決於溝通技巧以及方法是否妥當,技巧不好會造成溝通不暢。任何時候,溝通都是雙方面的,是心與心的撞擊,是相互的包容與接納。一廂情願地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人所難的溝通,注定是要失敗的。
就溝通的本質來說,應該是一種建立共識,分享成果的過程。而溝通的過程,應當是一種文化交流的過程。專家們講,溝通應是在最初的1分鐘內的相互接納。而從文化意義來說,又與溝通者的個人修養、文化水準、態度有密切的關係。作為管理者,無論上行溝通、下行溝通,或平行溝通,都應是真誠的。正如《中庸》所言,“至誠如神”,感天地,泣鬼神,靠的是人的熱忱。
溝通時時存在,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跟不同的人發生著。如何能保持較好的效果呢?一般的人以為是能言善辯或善於察言觀色,其實不然,真正的擅於溝通者往往最懂得傾聽。每個人都有表現欲,你若兩眼注視著對方、不時地頷首微笑、偶爾插話附和,其效果比各抒己見要好得多。根據不同的人找出“共同語言”的結合點,投其所好方能廣結人緣。如對喜歡重結果而不重過程的領導,下級匯報應以談結果為主;對注重過程的領導,下級匯報就得按部就班地匯報每個過程。同理,對不同學歷、不同地位人的溝通也應相應地“對症下藥”才行。所以說,溝通是一門藝術。藝術就需要技巧,而技巧是一種功底的體現。
首先,溝通要以誠相待。發訊者要心懷坦誠,言而可信,向對方傳遞真實、可靠的信息,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信息的說服力。不僅如此,發訊者還要誠懇地爭取對方反饋信息,尤其要實心實意聽取不同意見,建立溝通雙方的信任和感情。
其次,溝通要選擇有利的時機,採取適宜的方式。溝通效果不僅取決於信息的內容,還受環境條件的制約。影響溝通的環境因素很多.如組織氛圍、溝通雙方的關係、社會風氣和習慣等。在不同情況下要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要抓住最有利的溝通時機。時機不成熟不要倉促行事,貽誤時機,會使某些信息失去意義。溝通者應對環境和事態變化非常敏感。
第三,溝通要增強下級對領導者的信任度。下級對領導者是否信任,程度如何,對於改善溝通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在社會中的傳播是通過獨特的“信任”和“不信任”的“過濾器”進行的。這個過濾器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如果沒有信任,完全真實的信息可能變成不可接受的,而不真實的信息倒可能變成可接受的。一般來說只有受到下級高度信任的領導者發出的信息,才可能完全為下級所接受。這就要求領導者加強自我修養,具有高尚的品質和事業心,以及豐富的知識和真誠的品格。具備了這些,領導者就會贏得下級的信任,就有了有效溝通的基礎。
第四,溝通要講究“聽”的藝術。作為一名領導者,在與員工的溝通過程中,應該主動聽取意見,善於聆聽,只有善於聽取信息才能成為有洞察力的領導者。就是說,領導者不僅要傾聽,還要聽懂員工的意思。因此,在聽對方講話時要專心致志,不要心不在焉。其次,不要心存成見,也不要打斷對方講話,急於做出評價,或者表現出不耐煩,這樣會使對方不願把溝通進行下去。最後,要善解人意,體味對方的情感變化和言外之意,做到心領神會。
第五,溝通要講究“說”的藝術。與人溝通,不僅要會聽,還得會說,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要誠懇謙虛。如果過分顯露自己,以先知者自居的話,即使有好的意見,也不容易為人接受,會使人產生反感和戒備心理。講話時要力求簡明扼要,用簡單明了的詞句表明自己的意思,語調要婉轉,態度也要和藹。在談話時如果發現對方有心不在焉或厭煩的表情時,就應適可而止或轉換話題,使溝通能在良好的氛囤中進行。而且,在表明某個意思後,最好能稍作停頓,並向對方投以徵詢的目光,這樣,使對方有插話的機會,也是尊重對方的表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