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芙季婭·維洛爾

克拉芙季婭·維洛爾

《克拉芙季婭·維洛爾》是一部現代小說。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克拉芙季婭·維洛爾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達尼依爾·亞歷山大羅維奇·格拉寧

作品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

1942年4月,克拉芙季婭·維洛爾千方百計想參軍。她原在市委教育局工作,在她的爭取下終於進了政工人員進修班。學習結束,她被任命為克拉斯諾達爾的維尼茨步兵學校的政治指導員兼社會經濟課教員。第一堂課,她就向學員們解釋了自己不平凡的姓的來歷。維洛爾,這就是由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革命的組織者的每個單詞開頭第一個字母組成的。1942年6月中旬,德軍開始在西南戰線發動進攻,學校全體人員立即開赴前線。任二營五連政治指導員的克拉瓦·維洛爾同自己的學員一起參加了保衛通向史達林格勒要衝的戰鬥。她偵察、射擊、役彈、挖戰壕、組織通信聯絡,戰士們和連排長乾什麼,她也乾什麼。只有一點是特殊的,那就是她是個婦女。根據少許戰時保存下來的照片看,那時她是個漂亮的、體態豐滿的、35歲的婦女。8月21日,經過猛烈的航空火力和炮火準備,敵人迫使學員團的友鄰部隊第15部分師撤退,從而包圍了他們。但團隊沒有動搖,堅守著環形防禦。過了二天,他們終於彈盡糧絕,德軍坦克突破連的陣地,四周站滿了端著衝鋒鎗的法西斯分子。雙腿受傷的克拉瓦穿著破爛的軍便服和男人的長褲,被德國人拖起來,用槍托打著,往前線的相反方向走去。她被帶到教堂門前的台階上,當著她的學員的面被脫光衣服受審。她忍著辱罵、毒打和傷腿的劇烈疼痛,咬緊牙關,竭盡全力不使自己哭出來,不在法西斯面前低頭,她應該給學員們作出榜樣,就像她曾經教育過他們的那樣。晚上,所有戰俘被趕進教堂,人擠得滿滿的,誰也不能躺下。當克拉瓦被推進那裡時,她呻吟起來,遭到毒打的身體,只要稍微碰一下,就會疼得十分可伯。學員們挪動地方,為了讓克拉瓦能夠躺下。整個晚上,幾百個男人在她的周圍站著,地上躺著鋪上軍大衣的一名女政委,一站又一站的集中營,一次又一次的威脅、辱罵、毒打和審訊,有人被槍斃了,有人當了叛徒,維洛爾忍受著,堅持著,她想到死,只有死才能擺脫這無法忍受的苦難。她責罵法西斯。為什麼不把她槍斃。德國人折磨她,侮辱她,但不想讓她死去,她的女政委身份使他們感興趣,要加以利用。維洛爾開始唱歌,在押送車上唱,在集中營里唱,她用歌曲支持自己,支持周圍的人,用歌聲給自己創造光明。1943年1月26日,在史達林格勒的集中營里,她利用幫廚的機會,在戰友們的掩護和幫助下成功地逃出了集中營。她從一家到另一家,從一個村轉到另一個村,不是進行宣傳鼓動,也不是布道,而是為了生存下去。人們幫助她,給她吃的,但誰也不同意收留她。人們害怕德國人,也害怕村里喪失良知的人。到了6月,她的身體終於恢復過來,也不再像流浪漢似的到處漂迫尋找棲身之地。她——一個無家可歸、殘廢、被追捕的人,堅定地朝前線方向前進,一路上與人們交談,講史達林格勒,講法西斯集中營,安慰大家,安定人們的心靈,喚起人們的良心。她也不再躲避不可靠的、膽怯的人們。她警告他們,不要幫助德國人,她使他們感到羞愧。她漸漸地接近前線。在馬爾芬卡村她住下了,這完全是偶然的。穆拉托娃同三個孩子住在燒毀的農舍里。因為隱藏戰俘,德國人燒了她的房子。沒有吃的,孩子們十分孱弱,走路都得拄著棍子。克拉瓦同穆拉托娃商量後,決定自己到當地醫院去找工作。醫院同意接收她當護士,但不付給工資,只給些麵包、雞蛋和黃瓜。條件只有一個:不準在病人中間進行宣傳。克拉瓦很樂意地答應下來,只要孩子們有吃的就成。通過穆拉托娃,她認識了一個叫德米特里的坦克手,並從他那裡領受任務,搞清馬爾芬卡和斯尼亞米卡村彈藥庫的位置。獲取的情報他通過無線電發出去。克拉瓦完成了任務。前蘇聯飛機轟炸了馬爾芬卡和斯尼亞米卡,轟炸了克拉瓦偵察到的彈藥庫。彈藥猛烈爆炸,車輛和房屋都被燒毀。克拉瓦看著這一切,高興得跳起來。1943年8月,紅軍解放了這個地區。蘇軍繼續進攻,而克拉芙季婭·維洛爾則留在兵役局,做收容被解放的戰俘的工作。戰後,由於她曾被捕過,又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空白無法證明自己的所作所為,受到審訊,並被開除黨籍。所有接觸過她的上級領導,目睹她在集中營的表現的生還者,受到過她鼓舞的普通村民,都紛紛投書給她作證,證明她的一切行動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1956年,她終於被恢復名譽,重新吸收入黨。[1]

作品賞析

格拉寧在前蘇聯文壇上是以寫科技題材作品著稱的作家。由於經歷和工作關係,他對科學技術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熟悉科學界人士,並積累了不少的生活素材,所以他創作的主題多描寫當代科學界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及他們的精神道德探索。然而作家也曾參加過偉大的衛國戰爭,參加過保衛列寧格勒的戰鬥,經歷過戰爭的硝煙和廝殺。但他一直沒有寫戰爭題材的小說,按作者自己的解釋,這是因為:“戰後,我不想更多地考慮戰爭。經受了這么多的損失和悲劇,就想把它們忘掉,不再多回憶。”戰爭結束三十餘年後他才創作了《克拉芙季婭·維洛爾》這部中篇小說。格拉寧說,他與克拉芙季婭·維洛爾的會見,“增強了我創作的欲望,寫共產黨員,寫戰爭中共產黨員的黨性意味著什麼。我把中篇寫成象自傳一樣:敘述克拉芙季婭·維洛爾的命運竭力做到最大限度的嚴格和客觀,避免任何的藝術誇張。而安排這個命運,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通過她可以看到經過被俘悲劇,但在這樣非人的、可怕的條件下保持和表現了英雄主義的千百萬人的命運。”《克拉芙季婭·維洛爾》是一部戰爭題材的紀實小說。前蘇聯紀實小說的興起,比起全景小說和戰壕小說要晚一些,但是已成為前蘇聯戰爭題材小說中一種“異軍突起”的創作樣式。紀實小說的最大特點是忠於事實,沒有,也不允許有虛構、杜撰的成份。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以各種真實可信的材料——日記、書信、電報、檔案、檔案、作戰計畫、審俘記錄、被訪者的談話錄、回憶錄的摘引等——加以作者獨具匠心的創造,就構成妙筆生花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樸實無華、真實感人,不施粉黛,卻更加燦然主輝,別具一種催人淚下、奪人心魄的藝術力量。格拉寧的這部作品就是當時大量湧現的紀實作品中的優秀之作。前蘇聯評論界對這部小說大加讚揚:“年輕的社會主義和第一個五年計畫浪漫主義年代所形成的蘇維埃性格的力量和美在一個普通婦女——克拉芙季婭·維洛爾身上得到了具體的體現。”(沃洛諾夫,《莫斯科》,1979年第1期)“作家表現了這種思想,即蘇聯人在戰爭年代裡所表現出來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偉大的組織力使他們團結在一起,並拯救了自己的祖國。”(佩特洛夫斯基,《星》,1979年第1期)“克拉芙季婭·維洛爾的忘我犧牲精神,通過不可思議的艱苦考驗所表現出來的人的潔白無瑕的美德,軍人的勇敢和黨員的良心——這一切是聯繫各代人命運的橋樑。”(奧斯科茨基,《小說報》1979年第10期)《克拉芙季婭·維洛爾》雖是部紀實小說,但作家寫得細膩流暢,生動感人,毫不苦燥乏味。作品通過一個普通平凡的女政委的遭遇,反映了前蘇聯人民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苦難和考驗,他們並沒有建立過什麼特殊的功勳,然而在這些看似尋常的人物中,卻蘊藏著豐富的精神力量,成了他們戰勝法西斯的巨大的力量源泉。作家們在創作這類小說時,事先都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收集創作所需要的素材。例如,格拉寧和阿達莫維亞為了創作《圍困紀事》,自1975年至1977年遍訪了列寧格勒幾百家住戶,作了幾萬米的磁帶錄音。《克拉芙季婭·維洛爾》的創作,他除了訪問維洛爾本人外,還閱讀了大量的書信,並根據通信的線索找到有關各方人士進行調查和採訪,掌握了大量確鑿真實的材料。沒有這番苦心孤詣的努力,要獲得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是,這些材料只是些“原材料”和“礦石”,必須加以提煉,才能變為“成品”。這個過程絕不是一種物理意義上的加工,而是精神意義上的升華和心靈的創造。作品的成功,關鍵在於作家的主體意識的創造性。格拉寧把調查與觀察、感受與印象、文獻資料和各種素材加以藝術編織,經過精心選材與篩選,賦予人與事以意義,使讀者從一個普通婦女身上,從她一件件平凡的事件中,感受到她熾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和純潔的心靈,領略到“熠熠發光”的東西。於是他獲得了成功,作品榮獲1978年的前蘇聯國家獎金。

作者簡介

達尼依爾·亞歷山大羅維奇·格拉寧,前蘇聯作家。1918年生於庫爾斯克州沃倫市,1940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學院電機系,曾任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動力實驗室和設計處主任工程師。參加過衛國戰爭,任坦克連連長。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20世紀50—60年代的作品多寫科技界新與舊的鬥爭,如長篇小說《探索者》(1954)、《婚禮之後》(1958)、《我走向雷電》(1062)、中篇小說《柯爾薩科夫工程師的勝利》(1949)等。20世紀70—80年代最主要的成就為紀實文學的創作,作有描寫生物學家柳比歇夫不平凡的一生的紀實中篇《奇特的一生》(1974)、塑造一個堅強不屈的女政委形象的《克拉芙季婭·維洛爾》(1976,獲1978年前蘇聯國家獎金)、揭示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列寧格勒居民悲慘遭際和純潔心靈的《圍困紀事》(1—2卷。1977—1981,與人合作)、描寫生物學家季莫菲耶夫·列索夫斯基坎坷經歷的《野牛》(1987)。198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一幅畫》被前蘇聯評論界譽為進入20世紀80年代的“路標作品”。他的作品具有多層次、多線索、多主題的特點,提出了現實生活中諸如保護環境和文物、反對官僚主義、正確對待革命歷史等問題,引起強烈反響。其他作品還有中篇小說《雅羅斯拉夫·東勃羅夫斯基》(1951)、《個人意見》(1956)、《我們的炮兵連長》(1968)、《總有人應該》(1970)、《異城之雨》(1973)、《同名者》(1975)、《往返火車票》(1976)、《遺蹟猶存》(1984)、《列寧格勒索列》(1984),論文集《雙翅》(1983),電影劇本《目標的選擇》(1975,與人合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