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壁畫

我國現存的所有石窟之中,第一座位置最西、開鑿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大型石窟,坐落在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北緣的庫車縣西部,以其一萬幅優美絕倫的壁畫名震八方,這就是“中國第二敦煌”——克孜爾千佛洞。

龜茲古國,群芳之冠——克孜爾石窟壁畫

克孜爾千佛洞菱格圖案古龜茲國位於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北緣,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隨著公元一世紀佛教通過“絲路”從印度傳入我國西域,龜茲地區產生了最早期的“西域佛教”,進而成為佛教傳入中原的一個重要橋樑。在佛教興盛的三至六世紀,各地紛紛鑿石窟,繪佛像,建寺院,龜茲作為佛教傳入西域的第一站,曾經“有僧萬餘人”、“佛塔廟千所”。時至今日,仍有大大小小500餘座“龜茲石窟”如天星散落在新疆各地,可謂數目驚人。

在這些石窟中,也是我國現存的所有石窟之中;第一座位置最西、開鑿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大型石窟,坐落在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北緣的庫車縣西部,以其一萬幅優美絕倫的壁畫名震八方,這就是“中國第二敦煌”——克孜爾千佛洞。

置身於雄偉的明烏達格山舉目遠眺,克孜爾千佛洞盡入眼帘:懸崖上一個個石窟層層相迭,鱗次櫛比,氣勢恢宏,威風八面。專家介紹,克孜爾千佛洞修鑿的年代開始於東漢,結束於唐末,歷代龜茲王對這項工作都極為重視。

爬上高高的木梯,洞窟呈現在眼前。這裡的洞窟分為兩種,一種叫支提窟,是供僧徒禮佛觀像和講經說法用的;一種叫毗訶羅窟,是供僧人起居所用。壁畫都繪在支提窟內。

壁畫的題材主要是佛傳、因緣和本生故事,最精彩的當屬佛教本生故事畫。許多本生故事畫都描繪在石窟的券頂上。別具一格的是,它們採取單幅構圖的形式,將券頂劃分成許多的菱格,每一菱格繪一則故事。由於菱格的空間較小,卓越的畫師採用最少量的人物和襯景,並選取最能概括故事內容的典型情節,將複雜的故事巧妙地表現出來,從而顯得畫面十分簡潔明快。

17號洞素有“故事畫之冠”之稱,多達38幅的本生故事畫就繪在四壁、窟頂、甬道、龕楣之上,色彩艷麗奪目。

其中一幅《獼猴王本生故事》,敘述了釋迦牟尼前世為獼猴王時,愛護群猴,最後捨身拯救猴群的故事。畫面上,只見奔逃的猴群面臨深澗,追捕的獵人引箭待發,獼猴王前後臂攀住深澗兩岸的樹幹,以身為橋,引渡群猴。它身上有猴子賓士,衰竭的體力很快將支持不住,卻轉面焦急地顧盼稚弱的小猴。這幅畫把獼猴王捨生忘死,關心群猴安危的拳拳之情描繪得活靈活現。描寫這個故事的佛經,16開雜誌大小有200多頁,這裡卻把這個長長的故事概括在一個畫面里,實在令人叫絕。

還有一幅格外引人注目:畫中一峰滿載貨物的駱駝,昂首而立,眼望遠方,駝前兩個腳夫頭戴尖頂小帽,腳蹬深腰皮靴,身穿對襟無領長衫,正面向前方振臂歡呼。順著他們招呼的方向,看到腳夫前有一人,兩眼微閉,神態自若,高舉著正在熊熊燃燒的雙手,為駱駝商隊指引著前進方向!這就是所謂“薩薄白氈縛臂,蘇油灌之,點燃引路”的本生故事。撇開它的宗教色彩,不難看出在當年的絲路上,駱駝商隊與佛教僧徒的密切關係。商賈、腳夫需要僧人為他們祈求平安,僧人則不僅需要商隊的貨物與施捨,還常常與龐大的駱駝商隊結伴而行,或西去印度求法,或東行長安、洛陽傳經。

此外,克孜爾千佛洞壁畫中也有反映當時生產、生活和民間習俗的內容,如第38窟所繪的伎樂圖,圖中樂工或彈琵琶,或抱箜篌,或吹橫笛,千姿百態,妙趣橫生。第175窟中的耕地、制陶圖,則展現出了當時生產勞動的場景,是研究新疆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寶貴的實物資料。

縱觀千佛洞壁畫,既有漢文化的影響,也有對外來文化藝術的巧妙接受,更多的還是古龜茲畫師非凡的智慧。他們用粗獷有力的線條,一筆勾劃出雄健壯實的骨骼,用赭紅的色彩,突出豐滿圓潤的肌膚。看壁畫中的“飛天”,都是輕輕一筆筆便描繪出均勻的衣褶,又藉助長長的飄帶,表現出凌空飛舞、自由翱翔的意境,使得畫面呼之欲出。有專家曾說:“克孜爾千佛洞的‘飛天’,同背上生著翅膀的古代歐洲的‘飛神’——安琪兒相比,在藝術上更顯成熟和浪漫。”

千佛洞亟待保護然而,令人心痛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畫。如今石窟處處滿目瘡痍:放置釋迦佛的拱形佛龕里空空如也;壁畫上所有佛像左半邊袈裟均被剝走——因為它是金箔製成的;洞壁上留下了掠奪者的斑斑斧跡。日前,新疆已開始了對克孜爾石窟的防護設施建設,相信不久的將來,美麗的克孜爾千佛洞會向人們展露其更加坦然而自信的微笑。

千佛洞亟待保護

千佛洞亟待保護

·宗教壁畫相關條目·
·敦煌莫高窟壁畫·克孜爾石窟壁畫
·榆林石窟·永樂宮壁畫
·庫木吐喇石窟

總條目:中國藝術地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